文文学走楼梯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yu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岁的文文不爱运动,总是喜欢让大人抱,以至于她的动作协调性不强、灵敏度不高、平衡能力较弱。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文文上下楼梯时总要借助楼梯的扶手,特别是在下楼梯时喜欢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并步下楼,不会双脚交替下楼梯。于是,我邀请文文参加“好饿的毛毛虫”的游戏。
  “好饿的毛毛虫”是我们针对小班幼儿上下楼梯动作还不够协调而设计的一个游戏,游戏的方法是把滚珠、乒乓球、纸球等能滚动的材料作为“毛毛虫”的“食物”放置于楼梯下的大纸箱里,幼儿拿好“食物”走到楼梯上方,从设置在扶手旁边的凹槽环道处投放“食物”,使“食物”顺环道滑下,落入楼梯下方贴有毛毛虫图片的大纸箱中,从而成功地给“毛毛虫”喂送“食物”,幼儿再下楼(行进)拿“食物”,游戏反复进行。
  文文在听了给毛毛虫喂食的要求后,愉快地表示愿意帮助“毛毛虫”。她小心翼翼地双脚交替向上行进,上楼动作缓慢但全神贯注,不一会儿便到达楼梯上方的扶手凹槽环道处,把手里的“食物”放了下去。“食物”像坐滑梯一样从环道溜进了“毛毛虫”的大嘴巴里。“哈哈哈,毛毛虫吃到我送的食物了。”文文高兴得手舞足蹈。
  文文还想继续给“毛毛虫”送“食物”,而“食物”必须下楼梯才能拿到,这可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文文才下行了两步,身体便突然前倾并晃了晃,差点摔倒。她立即用手扶住扶手,向旁边迈了一小步,并停了下来。我故意对其他孩子说:“毛毛虫好饿哟,大家多给它送点好吃的吧!”接着,我故意大声对旁边的一个孩子说:“你下楼梯走得好稳哟!保护好自己才能给毛毛虫送好吃的。”
  文文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看着同伴大步向下行进。等了好一会儿,文文才开始行动,她右手扶着栏杆,右脚单步向下行进,偶尔还会停顿下来看看楼梯再看看同伴。文文断断续续地下着楼梯,直到走完最后一级台阶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接着她便站在那里不愿意再尝试了……
  上下楼梯时双脚交替行走是立体交互的下肢运动,产生向心性力量时(做动作时肌肉被压缩)可推动身体上楼梯;产生离心性力量时(做动作时肌肉被拉伸)可控制身体下楼梯(行进)。
  从文文下楼梯的动作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在模仿同伴动作时遇到了困难,下楼梯时肌肉被拉伸,产生的离心性力量使身体原本所保持的平衡被破坏,一个踉跄差点摔倒,以至于她立即用手扶住扶手,向旁边迈了一小步,这样做扩大了支撑面,使身体重新恢复了平衡。随后,文文改变了下楼梯的动作(手扶扶手、右脚单步向前左脚并步跟随下楼梯),让自己成功走下了楼梯。
  我班的活动室在一楼,室外活动场所也在一楼,孩子们上下楼梯的机会很少。这段时间天公作美,阳光明媚,我便有意天天带着孩子们去楼顶的操场上做操、游戏,享受日光浴,这样,孩子们就有了更多的机会上下楼梯。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文文虽然下楼梯时的动作依旧不灵活,依旧不是双脚交替行走,但是她对自己独自上下楼梯越来越自信了,不再畏惧和退缩。于是,我邀请她继续加入“好饿的毛毛虫”的游戏。这次,我找来了几顶小动物的帽子,以小动物的口吻邀请文文帮助毛毛虫。文文有了新的兴趣,戴上帽子出发了。文文很顺利地走上楼梯,开心地将“食物”送到了“毛毛虫”的大嘴巴里。接下来,文文开始下楼梯,她扶着扶手,小心翼翼地用右脚向下行进,眼睛紧紧地盯着前方,一步、两步、三步……没过多久,文文成功地回到了起点。这次,不用我鼓励,文文主动拿起“食物”继续走向楼梯……
  我知道文文已经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只要多一些练习的机会,她一定会走得更好。不知来来回回了多少次,我惊喜地发现文文偶尔能不扶扶手下楼梯了。我顺势表扬文文能独自大步地下楼梯,并鼓励她尝试双脚交替下楼。文文听了我的话好像有了动力,立即开始尝试双脚交替下楼。只见她全神贯注地盯着前面的台阶,手紧紧地抓着扶手,就这样一步、两步慢慢地尝试着……
  幼儿建立有效的上下楼梯运动对策必须借助视觉信息。所以,文文在上下樓梯时眼睛始终向前看,目光集中在楼梯台阶的变化上。由于任务的改变(上楼梯、下楼梯),视觉获得的信息也有所不同,下楼梯时比上楼梯时获得的信息更少,下楼梯的动作会更加难一些。因此,在教师要求双脚交替行走下楼梯时,文文在步态、速度方面发生了改变,有别于上楼梯的动作。文文首先将速度减慢,同时手扶扶手以保持身体的平衡,从而确保稳定地从一只脚的支撑面移动到另一只脚的支撑面。
  孩子学习上下楼梯时会有一定困难,但如果能获得教师的鼓励、支持,就能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登上第一级。文文从最初的不愿尝试到慢慢克服内心恐惧,变得自信,我能充分感受到她成功控制自己身体所带来的喜悦。
  在与文文的家长分享了文文这一成长故事后,家长也意识到了自己给予文文的锻炼机会太少,包办代替过多。现在,父母也积极地为文文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陪伴文文练习上下楼梯。我想,教师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孩子是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学习成长的,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更多的学习机会,耐心等待孩子的进步。
其他文献
幼儿的游戏是基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而开展的。如果幼儿的建构活动长时间维持在同一水平,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幼儿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或者是难以将生活经验与建构活动建立联系,因此不知道可以搭些什么、怎么搭;二是幼儿缺乏必要的建构技能,即在搭建时不知道如何通过垒高、围合、架空等方式表现具象的物体,实现自己的设想。丰富的生活经验可赋予游戏灵魂,必要的建构技能可赋予游戏血肉,因此,若想提高幼儿的建构游
期刊
本学期初,我开始担任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我信心十足,暗下决心:一定要精心备课,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相结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并为之周密计划,甚至连上第一节课的开场白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第一节品德课,我安排的内容是有关《小学生守则》和文明礼仪方面的。在我将推门进入教室时,一个刺耳的声音冲击着我的耳膜,有个学生高喊我的乳名,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顿时,一
建构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类游戏,尤其是男孩,常常乐此不疲,沉浸在对各种材料的摆弄、塑造、尝试、探索之中,由此获得角色游戏等社会性游戏所无法替代的乐趣和情感体验。在“从枪炮到城堡”的案例中,小班幼儿拿一种像子弹头的插塑积木搭长枪大炮,搭建完后,他们离开座位,蹲在地上,钻入桌底,躲到椅子后面,玩起了打仗游戏。孩子们快乐游戏的场景跃然纸上。  在这样的建构游戏中,教师该如何理解幼儿的行为?教师的作用又
期刊
摘 要:新的教育形式下,要使英语课堂更富有实效,课前让学生做好心理、生理、物质及知识准备;课中教师注重激励学生、注重有效的教学活动及注重指导学生记笔记与使用学案;课后让学生落实笔记的整理、作业的独立完成及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高效课堂 “四准备” “四注重” “四落实”    当前很多中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感到很茫然,不知道应该怎样才能学好英语。在新的教育形式下,要使学生会学、乐学,教师
春天到了,我带着中班孩子去幼儿园的小花园寻找小动物,孩子们在大树上、草丛中陆续发现了蚂蚁、蜗牛、蜘蛛、蚯蚓。泽泽无意间翻开一堆枯叶,几只虫子钻了出来。他惊讶地大喊,引来同伴围观。“西瓜虫,西瓜虫!”乐乐认出了这种虫子。浩浩说:“快抓住它!”泽泽捡了一片树叶,想让西瓜虫爬到树叶上,同伴们见了都来帮忙。被树叶一拨弄,西瓜虫蜷成了小球。浩浩喊了一声“用手抓吧”,便直接动手把西瓜虫抓了起来,并对泽泽说:“
期刊
经过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磨炼,高中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如秋蝉般萎靡不振。从教八年,每每看到学生们在数学课堂上那专心致志的神态,心里总不由地生起一种嫉妒,语文课堂究竟怎么了?难道九年的语文学习真的让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不再燃烧?兴趣不再?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中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因为应试教育总是过分
大班孩子再过一个月就要毕业了,看起来聪明机灵、很有主见的小晋却在此时来到了我班。他个子高、眼睛大、发型酷,有着一张机智、略显稳重的脸。我该如何与他相处,使其体验到教师的爱,建立对新幼儿园和班级的归属感呢?我开始默默地观察他,试探性地与他聊天,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合适的方法,让他对新环境产生信任感。16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专业的爱,永远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让我从爱开始吧。  共情示爱  随着对
期刊
作为一个教授影视制作知识的专业院校,如何更加有效地规划《非线性编辑》这门课程,使其在专业体系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并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新闻媒体广泛传播下的重要发展趋势。随着媒介融合工作的逐渐深入,对手机终端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逐渐离不开手机终端。在媒介融
小班幼儿近期开展了“有趣的图形”“给图形宝宝打电话”等有关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游戏。在今天的游戏时间里,孩子们的操作材料是彩色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纸片。菲菲很快提取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和三个角构成的特征,开心地大喊道:“这是三角形宝宝,我要和你们做朋友!”不一会儿,菲菲把两个三角形组合成了一个正方形,对着同组的孩子大喊:“快看!我拼出了一个正方形!”很快,其他孩子也学着菲菲的样子拼出了正方形。  菲菲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