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唐卡 和那些绘画的年轻人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R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27岁的长沙姑娘曾芷仪把家搬到了西藏,在西藏盖了一栋房子,开起了一家客栈,客栈里挂满了她学艺8年的唐卡画作。从19岁接触唐卡到现在,曾芷仪仍然是少有的汉族唐卡女画师,她虽是汉族人,但她的作品被供奉在了西藏江谱寺大殿中央,还被活佛称为汉地女唐卡画师第一人。
  曾芷仪笔下的画面,不仅有传统唐卡里的释迦牟尼、四臂观音、地藏王菩萨,还有西藏的南迦巴瓦峰、神山冈仁波齐、海拔最高的建筑布达拉宫等种种美景。对于汉族姑娘曾芷仪来说,唐卡是她认识西藏的心灵密码,而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藏民来说,唐卡则是一本永不褪色的“百科全书”。
  藏文化百科全书
  唐卡,又名“唐嘎”“唐喀”,是藏文的音译,原意是指能摊开欣赏的卷轴画,这一画种的出现是由于高原上曾经交通不便利的特殊环境与藏族游牧不定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卷轴的方式使得画在棉布上的唐卡便于携带、悬挂、随时随地拿出来观赏膜拜。过去,在盛行藏传佛教的藏区里的任何一座寺庙、佛堂、僧舍乃至信徒家中,处处都供奉有唐卡。因此唐卡画师的培养也基本上由寺院完成,当时的唐卡绘画创作自然也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除宗教题材之外,人们还将唐卡称为“藏文化百科全书”,唐卡的内容也会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间传说、世俗生活、建筑、医学、天文、历算等领域。藏族画家康·格桑益希教授在研究藏族美术史的时候说:“所有的藏族文化都能在藏族唐卡里找到图像,找到它的历史踪迹。吐蕃时期的乐器是怎样的,你想象不出来。但通过唐卡,再翻翻文字记载,那你就可以了解了,形象就出来了。它还有科学的功能,比如天文地理的。在吐蕃时期,藏族唐卡已经能画出很标准的人体解剖图。”
  于是,康·格桑益希教授便带着他的课题组“毅然进入雪域藏区浩瀚的艺术海洋,在阿里冈仁波齐神山下,凝思曼荼罗图象征世界的神秘结构;在玛旁雍措圣湖畔,追慕古象雄文明的多彩风韵;在晨曦中,远眺藏族人民精神的象征——珠穆朗玛峰的雄姿……” (《藏族美术史》后记) 从四川到西藏,从云南到青海、甘肃,从风景中看唐卡,从唐卡中看历史与文化。
  记忆会褪色,但唐卡不会
  書籍上的字迹或许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色,但唐卡却不会。
  如今,珍藏在藏地各大寺庙、博物馆、居民家中的许多唐卡,大多都已历经了几百年的岁月,但其色泽依旧艳丽明亮,这些几百年前的唐卡看起来就像是刚刚从画师手中诞生一般,这与其使用的颜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唐卡的绘制过程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像寻常人家中细细珍藏、小心呵护的金、银、珍珠、玛瑙等珠宝,到了唐卡画师的手里都会变成制作唐卡颜料的原材料。
  唐卡绚烂的色彩来自最朴素的原色。画师们会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天然原料中提取加工,做成颜料,用这些颜料绘画出来的唐卡既能保证其色泽鲜艳,璀璨夺目,也更能彰显其神圣。通常,一幅小型金唐卡就需要使用6至8克的黄金,随着金价的日益上涨,其造价也高达数千元,而对于唐卡画界来说,金银仍然算不上贵重的材料,属于最普通的颜色,其他红珊瑚、绿松石、琥珀、琉璃无一不是弥足珍贵的宝石颜料。而较为优质的唐卡,一般由30多种颜色绘成,有的多达50种。
  在绘画过程中,对于画师来说唐卡的配色、勾勒不仅是一种经验累积,更是一场修行的过程,每一位画唐卡的人都是修行者。每一幅唐卡的完成都需要挑战自身的耐力和意志力,容不得有半点浮躁和杂念。唐卡的精细描绘几乎能达到微雕的水平,细微的线条需要细腻的笔来描绘。
  据介绍,唐卡画笔最细的那一根,仅用一根毛制成,这根毛取自猫咪发怒时背后竖起来的那根,尖硬且有韧性。为了驯服这根毛与其他细软尖的画笔,唐卡画师最常见的动作便是舔笔,舔笔这一过程既能用口水来进行精准的调色,也能用舌尖来抚平笔锋,勾勒更精细的线条。因此唐卡画师在绘画唐卡前,通常都要斋戒,以此保证身体的洁净。
  描摹神灵的模样,严苛且复杂,大多数唐卡画师的艺术寿命十分短暂,四岁学艺,三十学成,从学艺开始,他们便需要每日在寺庙中诵经、学画,直到三十岁,才能独立创作第一幅唐卡。但由于需要长时间使用舌尖调色、精神高度紧张、盘腿作画等行为,唐卡画师在这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也会产生许许多多的职业病,这些职业病也导致一个画师鼎盛的创作时间只有区区十年。如果按照完成一幅3米长的唐卡需要3年的时间来算,那么一个唐卡画师的一生也只能画3幅这样的巨作。
  画神,也画人
  现如今,在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影响下,唐卡人才的培养模式开始转向民间培养,唐卡艺术开始由宗教延伸至现实,回归人本精神,实现富民创收。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部分具有时代创新精神的唐卡画师开始融入新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安多强巴就是其中之一。在藏区,提起安多强巴的名字就如同在中国内地提起齐白石、张大千,在西方提到毕加索一样。15岁开始就到寺院里学习的安多强巴,在30岁的时候因为爱情而还了俗。脱掉袈裟的安多强巴走进了八廓街,成为拉萨街头一位藏族画家。在西藏奇僧根敦群培的引荐下,安多强巴有幸承担了扎西曲林寺重新绘制壁画的重任,并走上了职业画师的道路。
  安多强巴说:“以前西藏的画师只画神,不画人,画的人也像神,我安多强巴既画人,又画神,画的神也是人。”1954年,安多强巴和益西喜饶、罗松西绕等一批唐卡画家在接触到常舒泰、艾石之、阮企咸等最早随十八军到西藏的内地画家之后,勇于突破传统,大胆借鉴西方绘画方法,将川藏、青藏公路通车等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绘入了唐卡中,开创了新画风。
  改革开放以后,藏区里更不仅仅只有安多强巴这样的画家巨匠才能通过唐卡获得安身立命的机会。时年35岁的扎西就是见证了新时代唐卡发展的画师之一,扎西和父亲多杰生活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塔公草原,多杰是一名有着近40年唐卡绘制经验、技艺高超的老画师,扎西自7岁起跟随父亲多杰画唐卡。父子俩每年可以绘制4到5幅大唐卡,或者10余幅小唐卡,这能给他们带来20多万元收入。随着到川藏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古城拉萨的中心八廓街画坊里希望成为下一个扎西、多杰、安多强巴的十几二十岁左右、正在作画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tips:
  虽然唐卡的历史悠久,但唐卡真正进入收藏市场的时间并不长。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刚刚兴起时,唐卡的价格一般也就两三百元。但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藏传佛教艺术品进入收藏市场后,唐卡收藏市场就开始升温,很多唐卡的价格突破了千元。从2006年起,因为唐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收藏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升温态势,价格也随着原材料的涨价而水涨船高。
其他文献
On April 13, 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upgraded Indonesia’s sovereign credit rating to Baa2, changing the country’s outlook to “stable” from “positive.” This was the highest rating that the Southeast
期刊
美奈沙丘落日  越南东南部平顺省的美奈半岛,不仅拥有长达50公里绵长且优美的海岸线,还有着神奇的白沙丘和红沙丘景观。“一边沙漠一边大海”的红沙丘是观赏夕阳的绝好之地。挑一个高处坐下,静看夕阳渐渐西下,映红半个天际,橘色的晚霞与棕红色的沙丘在落日余晖的笼罩下显得更加梦幻,空气里弥漫着浪漫的气息。那挑着担子走在沙丘上的越南女子,成了一道美丽无比的风景线。  摄影:Pradeep Rajak  拍摄地:
期刊
“When I was in college, I first heard about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roposed by China,” says Tiara Marliani, a 25-year-old Indonesian girl who is fluent in Chinese. “At the time, I was not clear abou
期刊
新安江山水画廊风景区位于黄山市歙县深渡镇,景区以中国独特的徽文化与自然风光、古村落的结合著称。两岸生态环境呈现“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水中鱼”立体生态格局,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新安江穿行而过。从高空俯瞰,云雾缭绕其间,青山绿水相依,粉墙黛瓦点缀,宛若一幅流动的山水畫卷。  拍摄地点:安徽歙县  图源:摄图网
期刊
泰国素可泰古城呈长方形,面积约116.5 平方公里,古城被东西长1800米、南北长1600米的古城墙所包围,周围有3 层土墙,四周环绕着护城河。在古城的城墙内,古寺庙等遗址有36处,古城外有90处,如果包含其他小遗址,总共有300处以上。1991年,素可泰以“东南亚五大奇迹”之一的身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產》名录。  拍摄地点:泰国素可泰  图源:Flickr
期刊
2014年,环江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环江喀斯特总面积1万多公顷,与贵州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连成一体,价值独特。对于科学家来说,环江就是活着的课本;对于游客来说,环江将成为人与自然融合的旅游天堂。山峰排列均匀、错落有致,且绵延不绝,国外学者常以“鸡蛋盒”来形容环江喀斯特独特的整齐、雄伟之美。  拍摄地点:广西环江  图源: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縣文化广电
期刊
At the Monywa Copper Mine smelting plant in the Sagaing Region of Myanmar, dozens of local workers are busy on the production line. The copper mine draws from four ore bodies respectively located at L
期刊
Documentary aims to lure more Chinese to exotic tourist and cultural attractions of ASEAN  After 10 months of shooting in a wide range of locales to showcase the most stunning beauty in ASEAN, an ASEA
期刊
世界上的旅行者分两种:一种是去过稻城的,另外一种是,想去稻城的。  稻城完成了人们对川西的所有想象。翠色欲滴的高原草甸、五彩斑斓的森林、碧蓝通透的海子、壮丽圣洁的雪山……当你第一眼看到它绝美的照片时,你就知道,你势必会为此沉沦。它是否能成为别人一生中必去的地方不好说,但它将成为你人生的必去之一。  寻找“心中的日月”  稻城亚丁走近世人的视野,也不过是近百年来的事情。  1928年3月,美国探险家
期刊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苏轼  五月初五,端午节随着仲夏节气悄然而至。驱五毒,悬菖蒲,缠五线,佩香囊,华夏民族都会在这一天正式地忙碌起来。阿爷趁着夏日暑气未起之时,上山采艾叶,阿婆坐在房屋的门槛处,以棉布、五彩线细细缝制虎头模样的香囊,内里多是菖蒲、艾叶这类的香草,清香之味绕指而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