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徘徊于两个世界中”等六则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yun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徘徊于两个世界中,犹如昼夜交替时星辰挂在天空。
  ——拜伦
  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将来。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我可能成为您的敌人。
  ——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
  你以为挑起生活的担子是勇气,其实去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才更需要勇气。
  ——萨姆门德斯 《革命之路》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取代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赫胥黎 《美丽新世界》)
  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注定现在暂时漂泊。无法停止我内心的狂热,对未来的执着。
  ——许巍
  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受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这个声音不是来自书本,不是来自作者,不是来自约定俗成的文字,而是来自没有说出来的那部分,来自客观世界中尚未表达出来而且尚无合适的词语表达的部分。
  ——伊塔洛·卡尔维诺
其他文献
根据2017年国家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成为高考必考内容,赋分14分,题型有三。根据有关较为可靠的消息,文本材料的篇幅原则上控制在1200字左右。选文字数的限制,让命题人的选择命题的空间变得相对狭小,向作品的深处开掘将成为一种必然。再加上,考试说明在小说阅读中增加了“理解作品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作品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因此,我们推测理解语句的含义,将成为2017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新亮点。
城市化的進程日益加快,高楼大厦数月峻工已不是神话,而我们对于一座城市独特文化的共同记忆似乎也随之消逝,留下的只有钢铁森林构筑的现实。日复一日的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不免令人心生厌倦。我们只能在记忆深处寻找这座城,这些市民们所珍藏的共同记忆。  城市的共同记忆是具体而微的。幼时常去的公园,上学路上走过的每一条青石小巷,还有那些见证了城市历史变迁的老建筑……那一点一滴汇聚成鲜明的共同记忆。当然,社会在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巍峨高山,因为观者角度不同,其景致也会有差异。山是没有变的,风景在变,皆因心之角度不同,审视的标准不同。  安乐死到底好不好?不让座到底对不对?推出性教育读本应该不应该?这些问题的出现,均因为人们对问题的认识角度不同。  生活在繁杂之中,我们接触的人和事数不胜数。或深也好,或浅也好,这些事都会在我们身边留下一定的印象;或好也罢,或坏也罢,这些人都会在我们心中留下
素材小贴士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战争还未全面展开,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湘西边城充满真、爱和灵魂的田园牧歌,久久回荡于我心。无
就议论文写作而言,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因此素材的选择极为重要。但总是在老套、雷同的素材中跳不出,只会让作文暗淡无光。所以在素材选择上需要“不一般”的眼光,需要学会选择小众素材。然而,在小众素材的运用上,考生经常有一种“身边到处有,写来无处寻”的感觉,因而下面结合人物素材和课本素材,谈谈如何在小众素材上致胜。  一、人物素材  议论文素材以人物素材为主,原因自不必多说。但最大的通病是滥用成灾,曾有
南锣鼓巷,一个古风古韵,充满民俗的地方,青灰的院落,歪斜的枝杈,无数人都迷失于此。  一大清早,这儿弥漫了老北京的风格,路边摆摊卖早点的小贩扯着嗓子吆喝,听口音——一股浓浓的京味儿。天刚刚亮,阳光推开晨雾,这个巷子热闹的一天快开始了。  这个古巷里,摆满了四合院式的建筑,民宅、店铺,还有一些古老陈旧的没有模样的当铺。不乏有几班唱戏的,满口古老的语言,被和着十二律,点缀了寂寥的四合院。再往前走,有家
路边多了一排公用自行车,清新如绿,快要与身后的草丛融为一体,是勃发的生机,向生活贴近。  【素材运用亮点1】镜头聚焦路边的公用自行车,三言两语,大笔勾勒,散发清新自然气息,切入快且准,起笔新颖!  多年来,国人一直打着“赶超英美”的旗帜,加紧步伐,生怕落于人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森林般拔地而起,蜿蜒曲折的高架橋穿越重叠,地铁为厚实的土壤穿孔,飞驰的轿车在路上“吞云吐雾”。我们的城市借着路面上各类汽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读诗时间: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  菊,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公子王孙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诗人劝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接下来诗人提起这重九插菊的传统风俗,说明人们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
“珍惜”主题在近年的高考中从未消失过。如: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5年上海卷“造就和谐自我”;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2014年江苏卷“不朽的青春”;2013年全国卷“同学关系调查”;2012年辽宁卷“老鱼与小鱼的对话”, 2012年上海卷“珍惜微光的价值”,2012年江西卷 “拥有什么和没有什么”,2012年四川卷 “手握一滴水”……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稍不留神就会丧失
Robert Siegle(Host):Ralph Ellison’s 1952 novel,“Invisible Man,” is a searing exploration of race and identity. It won the National Book Award and was named one of the 100 best novels of the 20th cen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