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翻阅《汉语大词典》(1990年)发现古代俗语词“残步”(仅见于《西遊记》,或许还是个使用范围较小的古方言词)释义不妥。特提笔就教于大方之家。
《西遊记》五回:“好大圣,摇摇摆摆,仗着酒,任情乱撞,一会把路差了;不是齐天府,却是兜率天宫。一见了,顿然醒悟道:‘兜率宫是三十三天之上,乃离恨天太上老君之处,如何错到此间?——也罢!也罢!一向要来望此老,不曾得来,今趁此残步,就望他一望也好。’”《西遊记》(1980年)注释:“残步——顺路,便道。”[1]P59《宋元明清百部小说语词大辞典》(1992年)“残步”条[2]P81也一字不差照搬《西遊记》(1980年)的注释。《汉语大词典》(1990年)解“残步”:“谓途中顺路(前往他处)。”[3]⑤P169删掉了“便道”(因该解在此例中明显不妥),依旧保留了“顺路”;然而“顺路”的两个语素义与“残步”的两个语素义没有一个是相同的。看来,“顺路”仍难跟“残步”的词义联系到一起。何况,孙大圣“仗着酒,任情乱撞”,已经是“把路差了”,“残步”在逻辑上怎么可能是“途中顺路”呢?
又,残,《广韵》:“馀(余)也。”可知,“残”字原系动词。“残”虽与名词性语素可组合成偏正式合成词(如“残生”“残雨”),但它与“步”组合成“残步”倒像“跑步”“迈步”“留步”等的构词方式(同为动宾式合成词)。这类动宾合成词中的“步”字不可能转换成“路”或“道”。即使“残步”的结构类似“徒步”“正步”“同步”等偏正式合成词,其中的“步”字也不可能转换成“路”或“道”。这充分说明“步”毫无“路”“道”的意思。可见,不管“残步”之结构和“残”之义蕴如何,“残步”也不可能成“顺路”或“便道”了。语言的事实是:“残步”应与“步”有关,而“顺路”应与“路”有关。它们的内涵是截然不同的。这样,今《汉语大词典》将“残步”解“途中顺路”又缺乏语言上的充足证据,实有商榷之必要。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认为“残”字也可作“留”解,[4]P286如下面摘录该书其中的三处例证:
白居易味道诗:“此日尽知前境妄,多生曾被外尘侵。自嫌习性犹残处,爱咏闲诗听好琴。”白诗“残”作留解的极多,只举一例。[4]P287
梅尧臣吊矿坑惠灯上人诗:“破案残经卷,新坟出树根。” [4]P287
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六,别酒莫留残条:“周庾信舞媚[娘]歌六言云:‘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豫章长短句云:‘一杯别酒莫留残’出此。”可见以“残”为留,前已有之。[4]P288
笔者以为,蒋先生上举三处例证并将“残”训“留”当是正确的。“残步”则是“留步(停步)”的意思。“残”可训“留”,“留”又有“停”义,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残”也可能会引申出“停”义,如陆游《冬夜读史有感》诗:“短擎膏涸夜将残,感事怀人兴未阑。”此例“将残”之“残”,既可理解为“尽”,也不妨理解成“停”。“残”引申义列当如下:余→剩→留→停。其当属同状态的引申。“残”有“留”“停”二义,虽词典中尚未见,但不能断言在汉语言历史中尤其是古方言俗语中绝不存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即有“留”“停”二字,用“残”表示“留”“停”二义并非是必然的选择,今“留”“停”二义最终从“残”字中完全消失了也不奇怪。)古俗语词“残步”有可能就是“留步(停步)”的意思。鉴于此,《西遊记》孙大圣语:“今趁此残步,就望他一望也好。”当解作:“今趁此留步(停步),就看他一看也好。”如此释义,既合“残步”的构词方式,也符合言语之本意。无论从语法和逻辑的角度看,此例“残步”解“留步(停步)”都较解“顺路”妥当。
再请看《西遊记》八回:“菩萨道:‘我奉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从此经过,特留残步看你。’”[1](P99)此例菩萨语“(我)从此经过,特留残步看你”若解作“(我)从此经过,特意留顺路看你”,压根不通;若将“留残步”一并解作“顺路”,那么“留”“残”二字(至少其中有一个字)须应有“顺”的意思,“步”字还得能转换成“路”字才妥;然而这两点又是毫无依据。显见,此解亦不能成立。愚按,“残步”当是“留步”,菩萨语中“留残步”亦是“留步”。“留残步”之“留残”二字古代当系同义连文,“留残”也就是“留”,正如“一杯别酒莫留残”之“留残”。王引之曰:“古人训诂,不避重复,往往有平列二字,上下同义者,解者分为二义,反失其旨。”(参见《经义述闻》卷三二“经传平列二字上下同义”条)可见,“留残步”也当解“留步(停步)”,而非“顺路”。事实上,菩萨语“(我)从此经过,特留残步看你”解作“(我)从此经过,特意留步(停步)来看你”,就怡然理顺了。
综上所述,古俗语词“残步”和“留残步”俱以解“留步(停步)”为允。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遊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吴士勋、王东明主编《宋元明清百部小说语词大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4]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第四次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通迅地址:014030包头师院中文系)
《西遊记》五回:“好大圣,摇摇摆摆,仗着酒,任情乱撞,一会把路差了;不是齐天府,却是兜率天宫。一见了,顿然醒悟道:‘兜率宫是三十三天之上,乃离恨天太上老君之处,如何错到此间?——也罢!也罢!一向要来望此老,不曾得来,今趁此残步,就望他一望也好。’”《西遊记》(1980年)注释:“残步——顺路,便道。”[1]P59《宋元明清百部小说语词大辞典》(1992年)“残步”条[2]P81也一字不差照搬《西遊记》(1980年)的注释。《汉语大词典》(1990年)解“残步”:“谓途中顺路(前往他处)。”[3]⑤P169删掉了“便道”(因该解在此例中明显不妥),依旧保留了“顺路”;然而“顺路”的两个语素义与“残步”的两个语素义没有一个是相同的。看来,“顺路”仍难跟“残步”的词义联系到一起。何况,孙大圣“仗着酒,任情乱撞”,已经是“把路差了”,“残步”在逻辑上怎么可能是“途中顺路”呢?
又,残,《广韵》:“馀(余)也。”可知,“残”字原系动词。“残”虽与名词性语素可组合成偏正式合成词(如“残生”“残雨”),但它与“步”组合成“残步”倒像“跑步”“迈步”“留步”等的构词方式(同为动宾式合成词)。这类动宾合成词中的“步”字不可能转换成“路”或“道”。即使“残步”的结构类似“徒步”“正步”“同步”等偏正式合成词,其中的“步”字也不可能转换成“路”或“道”。这充分说明“步”毫无“路”“道”的意思。可见,不管“残步”之结构和“残”之义蕴如何,“残步”也不可能成“顺路”或“便道”了。语言的事实是:“残步”应与“步”有关,而“顺路”应与“路”有关。它们的内涵是截然不同的。这样,今《汉语大词典》将“残步”解“途中顺路”又缺乏语言上的充足证据,实有商榷之必要。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认为“残”字也可作“留”解,[4]P286如下面摘录该书其中的三处例证:
白居易味道诗:“此日尽知前境妄,多生曾被外尘侵。自嫌习性犹残处,爱咏闲诗听好琴。”白诗“残”作留解的极多,只举一例。[4]P287
梅尧臣吊矿坑惠灯上人诗:“破案残经卷,新坟出树根。” [4]P287
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六,别酒莫留残条:“周庾信舞媚[娘]歌六言云:‘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豫章长短句云:‘一杯别酒莫留残’出此。”可见以“残”为留,前已有之。[4]P288
笔者以为,蒋先生上举三处例证并将“残”训“留”当是正确的。“残步”则是“留步(停步)”的意思。“残”可训“留”,“留”又有“停”义,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残”也可能会引申出“停”义,如陆游《冬夜读史有感》诗:“短擎膏涸夜将残,感事怀人兴未阑。”此例“将残”之“残”,既可理解为“尽”,也不妨理解成“停”。“残”引申义列当如下:余→剩→留→停。其当属同状态的引申。“残”有“留”“停”二义,虽词典中尚未见,但不能断言在汉语言历史中尤其是古方言俗语中绝不存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即有“留”“停”二字,用“残”表示“留”“停”二义并非是必然的选择,今“留”“停”二义最终从“残”字中完全消失了也不奇怪。)古俗语词“残步”有可能就是“留步(停步)”的意思。鉴于此,《西遊记》孙大圣语:“今趁此残步,就望他一望也好。”当解作:“今趁此留步(停步),就看他一看也好。”如此释义,既合“残步”的构词方式,也符合言语之本意。无论从语法和逻辑的角度看,此例“残步”解“留步(停步)”都较解“顺路”妥当。
再请看《西遊记》八回:“菩萨道:‘我奉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从此经过,特留残步看你。’”[1](P99)此例菩萨语“(我)从此经过,特留残步看你”若解作“(我)从此经过,特意留顺路看你”,压根不通;若将“留残步”一并解作“顺路”,那么“留”“残”二字(至少其中有一个字)须应有“顺”的意思,“步”字还得能转换成“路”字才妥;然而这两点又是毫无依据。显见,此解亦不能成立。愚按,“残步”当是“留步”,菩萨语中“留残步”亦是“留步”。“留残步”之“留残”二字古代当系同义连文,“留残”也就是“留”,正如“一杯别酒莫留残”之“留残”。王引之曰:“古人训诂,不避重复,往往有平列二字,上下同义者,解者分为二义,反失其旨。”(参见《经义述闻》卷三二“经传平列二字上下同义”条)可见,“留残步”也当解“留步(停步)”,而非“顺路”。事实上,菩萨语“(我)从此经过,特留残步看你”解作“(我)从此经过,特意留步(停步)来看你”,就怡然理顺了。
综上所述,古俗语词“残步”和“留残步”俱以解“留步(停步)”为允。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遊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吴士勋、王东明主编《宋元明清百部小说语词大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4]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第四次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通迅地址:014030包头师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