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激疑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o19871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一]
  新课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复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为本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提供了激疑的源头。
  教师让学生任意报几个数,老师迅速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其他同学用笔算验证。当学生说出的数都被教师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时,学生露出了惊奇、佩服的表情,个个跃跃欲试。
  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39、5739”这两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迅速说能被3整除。这两个数确实是能被3整除,但当老师问到为什么时,学生回答说:“我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所以39、5739能被3整除。”学生这样回答,一是受到了根据个位数来判断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二是错误地认为教师之所以能迅速说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也是以此为依据的。学生的回答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因此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教师不马上予以纠正。
  学生回答后,教师又出示了这样一组数:73、216、4729、843、2056、3059,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都是3、6、9,教师要求学生算一算,看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这些数中有的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于是不用教师说,学生自然对前面的结论产生了怀疑。
  在学生困惑不解的时候,教师再出示另一组数:12、430、2714、5001、7398、9687,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个位是不是3、6、9,然后算一算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计算后发现,这些数的个位虽然都不是3、6、9,但其中的有些数却能被3整除。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疑窦丛生,百思不得其解,教师的激疑又深入了一步。
  [反思]
  通过对上面两组数的对比观察和验证,学生虽然疑惑更深,不知道究竟应该根据一个数的什么特征来判断它能否被3整除,但也终于发现,用旧方法(看个位上的数)不行了,因而产生了探求新方法的强烈欲望。至此,教师步步激疑的目的达到了。
  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在进行激疑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要领:(1)激疑要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地设计激疑内容,巧妙地激起学生心中的疑团,调动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为低年级学生设疑要注意浅显易懂,使他们既感到新奇、疑惑,又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很快想通道理。为高年级学生设疑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一定的思考性,要利用数学知识的精妙之处来激励学生广泛联想,仔细思考,严密推理,精确计算。(2)激疑要反映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具有典型性。所选用的事例必须鲜明地反映出数学的基本原理,使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通过典型材料展示给学生。设计事例要注意数量适当,并有一定的代表性。事例太少,学生不易综合、总结概括出数学规律;事例太多,又会扰乱学生的思路,耽误教学时间。如前面事例中的两组数,其中有两位数12,三位数216,四位数5001、7398,而且每组数的数量适当。(3)激疑要抓住知识的联结点,具有针对性。教师激疑应该依据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抓住新旧知识矛盾冲突的关键之处。如前例中,教师就是抓住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与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不同这一矛盾形成对比。激疑要针对学生学习知识时在推理和判断上的误区,使他们对自己的判断、推理产生疑惑,产生解惑的迫切感。(4)激疑要层层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对一个又一个具有一定梯度的数学知识进行认识,这就需要教师一次一次地激疑,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如前例中,学生还没有搞清“有些数的个位上是3、6、9却不能被3整除”这一疑问,又出现了“有些数的个位上不是3、6、9而能被3整除”这一矛盾。
  [片段二]
  继前面激疑举例后,在学生急于探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仍然不忙于告诉结论,而是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自己找出特征。操作过程如下:
  1.教师按一定的顺序板书出前面两组数中能被3整除的数:216、843、12、5001、7398、9687,指导学生用小棒在准备好的数位上摆出来。
  2.让学生观察每张数位表中小棒的总数是多少。
  3.在观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用几根小棒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用3根、6根、9根……(3的倍数)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
  4.让学生不改变数位表中小棒的总数,任意交换或调整小棒的位置(可增大或减少位数,如把216变为四位数,把5001变为三位数),看能不能摆出一个不能被3整除的数。这一步既是技巧性操作,又是兴趣性操作,是学生操作的高热阶段。操作完毕,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这一步操作,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出:只要小棒的总数是3根、6根、9根……(3的倍数),无论怎么摆,摆出的数总能被3整除。
  通过激疑与操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教师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结合各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就能牢固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反思]
  在激疑中组织操作,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遇到理解概念、法则、认识数学规律这类内容,这些内容逻辑性强,也比较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多以具体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样,知识的特点与学生的思维特点之间就形成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就设法最大限度地缩小这个距离。
  组织操作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吃透教材,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的抽象程度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来安排。(2)操作设计要切实直观形象地反映出知识的特点,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3)操作活动应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4)操作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地揭示规律,以达到“明理”的目的。(5)组织操作要把握好时机,在教学的哪一环节进行什么操作,要周密安排。(6)要处理好教师操作和学生操作的关系,在教学中应该是学生操作的,尽可能指导学生去操作。(7)在学生通过操作明确算理、规律后,要组织学生抽象、概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算理、规律等,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8)要充分作好操作的准备工作,特别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准备好操作学具或材料。
  激疑,使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使激疑中有操作,操作中有激疑,并要精心设计激疑与操作的内容和程序,使课堂气氛活跃。
其他文献
摘 要 无论是作为一种科学思想,还是一种人生体验方式,“心流”理论都为正在向更加关注人自身发展的目标转型的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把心流体验引入职业教育中,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既可以渗透到每个学习和训练任务中,把它变成一种课程和教学方式,也可以将其应用到学生和教师日常工作与生活的每个细节之中,把心流体验变成一种生活技能。应用这一理论的最终目标是让职校生学会成长、体验成长、享受成长,成长本身就是目的
一、语篇整体教学的概念   语篇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具备完整的语义。坚持语篇的整体教学是语篇教学的首要基本原则(张伊娜,2010)。语篇整体教学,即从整体入手,向学生展示完整的语言概念,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并运用所学语言。  二、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教学实施的误区  随着语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小学英语老师逐渐有了语篇整体教学的意识。然而,笔者在近期观摩的一些课例中,发现有些老师在开展语篇整体教学时
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往往先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然后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进行观察、思考,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大都受2、5的倍数的特征的负面影响,仍然只注意个位上的数,很难关注到“各位上数的和”,发现不了3的倍数的本质特征。最后,班级个别优秀学生发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教师就顺势出示这一结论。如此过程,虽然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没有异议,但这种以个别学生的发现代替
语文部分命题: 海盐元济高级中学语文组  数学部分命题: 嘉兴市第一中学沈新权 (特级教师)  英语部分命题: 湖州中学英语组  政治部分命题: 嘉兴市第一中学张强  历史部分命题: 嘉兴市第一中学赵宇慧  地理部分命题: 嘉兴市第一中学李接君  物理部分命题: 上虞市教育局教研室陈新  化学部分命题: 杭州第二中学 王发高 (特级教师)  生物部分命题: 富阳市教育局教研室包玉娟    语文  
聆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一课,对我来说是一大享受。孙老师的课充满挑战,亮点频频,给人一种怦然心动的喜悦,一种柳暗花明的惊奇,一种冰雪消融的暖意。孙老师的课站得高,看得远,立意新,具有哲学之思,充满辩证味道,渗透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孙双金老师的课走向学生,走向智慧,走向人生,开阖有度,质朴灵动,浑然天成。  孙双金老师深刻独到的文本解读,别出心裁的学习活动设计
复习期间,基本上是半天上语文课半天上数学课。如果总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马不停蹄地做,只会让师生都感到枯燥乏味、疲惫不堪。  复习时,教师应精心设计,采取丰富的复习形式,除了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练教师个别辅导、学生考教师改这几种常见方式外,还可以组织有趣的活动,如有奖知识竞答、学生互相出题、小组复习、自由阅读、美文赏析、俩人合作阅读或合作写作等。同时,有意调整课堂的节奏,将讲、练、改、看、听、说等
语感,对小学生而言,就是对语言文字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以及在朗读中语气、声调、表情的合理运用。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翻开人教课标版教材,“看点”颇多,除了增加和调整阅读篇目、从形式到内容对“单元练习”进行改版外,还对每篇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进行了调整,将“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作为第一要求列于“思考·练习”之首,而
问题是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心脏,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直接目的。《数学课程标准》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足见解决问题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解决问题”不是简单的解答数学习题,而是要求我们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培养学生从身边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去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在备
鸟屋  那里,至少有一千只鸟  哥哥对表哥这么说的时候  树上其实很安静  月亮正照亮我们的眼晴  鸟屋是挨着我家的两株大柏树  大柏树的腰我和哥哥抱不住  缠绕大柏树的一株红刺藤  长得比我的腰还要粗  红刺藤包裹的大柏树长不高  撑开形成绿色大屋顶  表哥的眼神是不相信  哥哥的眼神是让我来证明  我就在地上捡起一块小石头  朝着树梢上的月亮扔  扑扑扑的声音接连不断  一只只黑影从树上飞起 
2020,爱你爱你!如此美好的年份,却突如其来地暴发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像是一张灰色的巨网,撒在城市的每个角落,这是2020年的序幕。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为杀掉它的锐气,阻断它的横行,全国人民都开始自觉宅家抗疫。而原本应该在家舒舒服服过大年的我却辛辛苦苦赴京集训,这疫情虽然让我的学习生活变得曲折,不过也使我的集训生活有了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一样的感受。  为预防病毒传染,及时防治,我们每天都会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