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查找原因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学校体育愈加受到重视。尤其是近几年,伴随着体育课时数的增加,多班上课的现象更加突出,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甚至出现十几个班级同时在操场上体育课的“热闹场面”,这种“热闹”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主要表现在:
1.场地冲突、器材短缺,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2.在上课过程中相互干扰,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3.在上课过程中还可能发生因学生相互穿插而出现的意外伤害事故。教学内容不同,因而场地设计不同,在队形调动、接力赛跑、投掷等项目中都容易产生冲突、冲撞,存在安全隐患;4.因场地使用问题,教师不得不临时改变教学内容、调整上课地点,导致无法完成预定教学目标。
二、探究对策
场地小,班级多,在一块场地上同时上课,相互间干扰是难免的,这也是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那么如何有效避免多班上课相互之间的干扰,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完成教学任务呢?
1.统筹谋划,团结协作。学年初体育教研组积极与教务处协调在安排课程表时尽量使体育课时平均分布。在学期初体育教研组长协调组内体育教师在安排教学进度时,相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做到错时上课,可以有效地解决多班同时上课而造成的场地器材短缺问题。
2.统一规划,科学设计教学场地。结合学校实际,根据教师所教班级位置及学生的学段特点将运动场地进行合理划分,使教师有相对固定的上课区域。
3.创新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活动内容设计,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强小场地教学研究,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如,耐久跑设计圆形场地、往返跑场地等,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改变所带来的快乐,对所学内容全身心投入,这样就会自觉地抵抗外界的干扰,积极主动地投入练习。
4.严密组织,加强教育。充分利用场地上比较醒目的标志界线,用规则约束越界行为,活动前反复提示活动范围,活动中及时提醒;彼此之间自觉有节制地控制口号和欢呼声,适当降低音乐伴奏声响;科学安排并严格遵守进退场顺序,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三、理顺思路
1.合理利用现有场地。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建筑物与校园文化,可以让学生在不影响其他班级上课的前提下沿着校园的甬道练习耐久跑,绕着校园内的树木练习变向跑,沿着地砖跑、绕树跑、沿墙根跑,进行台阶跳、纵跳摸高、靠墙手倒立、对墙投掷、绕过障碍等,包括校园的每个台阶都可以做下肢力量、身体协调性的练习。这些方法因地制宜,运动量易于掌握和调整,学生练习兴趣高,组织队形活而不乱。
2.创造性地利用现有的场地。在有限场地上进行曲线花样跑,如,蛇形跑、螺旋跑、快慢相间跑、跑走交替等;利用跑道的线、斜坡、地砖的格子、小场地的图形做跑的练习。只要用心留意,就可以开发出来安全有效的身体锻炼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
3.合理开发巧创新。在看台的墙上画九宫格让学生进行足球的射门练习,解决学校足球场地不足的问题;利用沙包、羽毛球、纸团、毽球、乒乓球等轻物代替垒球,让学生进行对墙投掷练习,减少学生回收器材的时间,大大提高课堂效果。
4.巧变内容改规则。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让学生做一些体育教师童年时做过的游戏,在不影响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况下利用校园内的水泥地面、地砖场地进行跳皮筋,跳绳、垫上技巧等练习。同时,可以通过改变比赛规则、减少比赛人数的方法,利用學校的篮球场地和排球场地组织学生进行篮球、足球的比赛,如,3人制或5人制的比赛;可以利用室外乒乓球场地进行柔韧性练习。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利用、规划场地。只要用心去做,场地小、器材少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四、促进教学
1.发挥教师教学智慧,改变教学策略。如,运用现有场地进行原地的准备活动,将学生绕跑道跑改为在原地的双脚交换跑、后踢腿跑、高抬腿跑等跑的形式进行准备活动;除了做发展身体素质的体操、跳绳、徒手技术动作等练习之外,还可以做绕人运球练习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并且教学秩序活而不乱,易于调动学生的兴趣。
2.扬长避短,发挥小场地优势。场地小也便于师生互动,在一定距离内,教师要善于给予每名学生表情和眼神的鼓励,有效地发挥这些无声语言的作用。
3.要给学生合适的活动空间。学生的活动空间不能太拥挤,避免造成学生之间的相互干扰,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课前要充分考虑活动场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排除,给学生一个安全的活动空间。
4.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教育。在规定的活动区域内掌握好合理的活动空间,不能因场地小而造成相互干扰,影响教学效果。
5.组织队形要有利于教学安全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活动空间,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身体练习。在队伍调动方面,应注意减少调动次数,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李世海(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铁山中心小学,266423)整理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学校体育愈加受到重视。尤其是近几年,伴随着体育课时数的增加,多班上课的现象更加突出,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甚至出现十几个班级同时在操场上体育课的“热闹场面”,这种“热闹”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主要表现在:
1.场地冲突、器材短缺,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2.在上课过程中相互干扰,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3.在上课过程中还可能发生因学生相互穿插而出现的意外伤害事故。教学内容不同,因而场地设计不同,在队形调动、接力赛跑、投掷等项目中都容易产生冲突、冲撞,存在安全隐患;4.因场地使用问题,教师不得不临时改变教学内容、调整上课地点,导致无法完成预定教学目标。
二、探究对策
场地小,班级多,在一块场地上同时上课,相互间干扰是难免的,这也是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那么如何有效避免多班上课相互之间的干扰,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完成教学任务呢?
1.统筹谋划,团结协作。学年初体育教研组积极与教务处协调在安排课程表时尽量使体育课时平均分布。在学期初体育教研组长协调组内体育教师在安排教学进度时,相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做到错时上课,可以有效地解决多班同时上课而造成的场地器材短缺问题。
2.统一规划,科学设计教学场地。结合学校实际,根据教师所教班级位置及学生的学段特点将运动场地进行合理划分,使教师有相对固定的上课区域。
3.创新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活动内容设计,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强小场地教学研究,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如,耐久跑设计圆形场地、往返跑场地等,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改变所带来的快乐,对所学内容全身心投入,这样就会自觉地抵抗外界的干扰,积极主动地投入练习。
4.严密组织,加强教育。充分利用场地上比较醒目的标志界线,用规则约束越界行为,活动前反复提示活动范围,活动中及时提醒;彼此之间自觉有节制地控制口号和欢呼声,适当降低音乐伴奏声响;科学安排并严格遵守进退场顺序,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三、理顺思路
1.合理利用现有场地。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建筑物与校园文化,可以让学生在不影响其他班级上课的前提下沿着校园的甬道练习耐久跑,绕着校园内的树木练习变向跑,沿着地砖跑、绕树跑、沿墙根跑,进行台阶跳、纵跳摸高、靠墙手倒立、对墙投掷、绕过障碍等,包括校园的每个台阶都可以做下肢力量、身体协调性的练习。这些方法因地制宜,运动量易于掌握和调整,学生练习兴趣高,组织队形活而不乱。
2.创造性地利用现有的场地。在有限场地上进行曲线花样跑,如,蛇形跑、螺旋跑、快慢相间跑、跑走交替等;利用跑道的线、斜坡、地砖的格子、小场地的图形做跑的练习。只要用心留意,就可以开发出来安全有效的身体锻炼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
3.合理开发巧创新。在看台的墙上画九宫格让学生进行足球的射门练习,解决学校足球场地不足的问题;利用沙包、羽毛球、纸团、毽球、乒乓球等轻物代替垒球,让学生进行对墙投掷练习,减少学生回收器材的时间,大大提高课堂效果。
4.巧变内容改规则。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让学生做一些体育教师童年时做过的游戏,在不影响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况下利用校园内的水泥地面、地砖场地进行跳皮筋,跳绳、垫上技巧等练习。同时,可以通过改变比赛规则、减少比赛人数的方法,利用學校的篮球场地和排球场地组织学生进行篮球、足球的比赛,如,3人制或5人制的比赛;可以利用室外乒乓球场地进行柔韧性练习。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利用、规划场地。只要用心去做,场地小、器材少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四、促进教学
1.发挥教师教学智慧,改变教学策略。如,运用现有场地进行原地的准备活动,将学生绕跑道跑改为在原地的双脚交换跑、后踢腿跑、高抬腿跑等跑的形式进行准备活动;除了做发展身体素质的体操、跳绳、徒手技术动作等练习之外,还可以做绕人运球练习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并且教学秩序活而不乱,易于调动学生的兴趣。
2.扬长避短,发挥小场地优势。场地小也便于师生互动,在一定距离内,教师要善于给予每名学生表情和眼神的鼓励,有效地发挥这些无声语言的作用。
3.要给学生合适的活动空间。学生的活动空间不能太拥挤,避免造成学生之间的相互干扰,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课前要充分考虑活动场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排除,给学生一个安全的活动空间。
4.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教育。在规定的活动区域内掌握好合理的活动空间,不能因场地小而造成相互干扰,影响教学效果。
5.组织队形要有利于教学安全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活动空间,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身体练习。在队伍调动方面,应注意减少调动次数,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李世海(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铁山中心小学,266423)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