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供电”课程的教学探讨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工厂供电”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此类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等。
  关键词:工厂供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胡春玉(1980-),女,湖北枝江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讲师。(江苏 南京 211170)孙亚萍(1979-),女,浙江东洋人,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讲师。(浙江 杭州 31003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2-0179-02
  
  “工厂供电”是高职高专院校电类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讲述的是工业企业电能的供应和分配问题。该课程综合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包含了很多的专业性的概念,介绍了在设计中要用到的很多计算方法和公式,涉及到在实践操作中需要运行维护的若干供配电设备,引入了电力行业的若干运营规则和标准,其中的部分章节展开来完全可以当作一门课程来学,课程信息量大,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带来了困难。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希望能通过讨论,促进本学科的教学,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合理安排调整教学内容
  “工厂供电”是一门传统的专业课,其中多数内容变化并不大,尤其是一些基本的知识模块比如负荷计算、短路电流计算、电力线路的选择校验、电力设备的选择校验、继电保护的整定方法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设备、新技术应用到供电系统中来,因此,课程教学的内容也要随之变化。
  1.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以适度够用为原则。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专业的发展现状,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低压断路器,教材上介绍的DW和DZ型的低压断路器趋于淘汰,现代电网中已很少使用,因此,课堂上引入了来自生产一线的、本校动力中心现场正在运行的低压断路器——施耐德Masterpact MW产品。教师介绍了这种产品的性能描述:具有全面的保护监测功能,全面测量电气参数功能;更长时间运行免维护设计;全面的安全性专利保证零飞弧等先进的功能。辅之以现场实物图片和操作过程的讲解,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了解到本专业的发展现状,使课堂与生产现场衔接得更紧密。
  2.因材施教,适当增删教学内容
  “工厂供电”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深入且广泛。而笔者从教学实践中了解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不够深,这客观上对课程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在讲解知识点时,教师向后退一步,把课堂上可能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先给学生梳理一遍,比如三相交流电的知识,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明白了问题的来龙去脉,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了学习效果。有的问题理论性强,比如对于单相设备接于不同电压时的负荷计算。当单相设备分别接在相电压和线电压时的负荷计算公式相当繁杂,考虑到学生工作后极少接触设计而是以应用维护工作为主,可以不安排讲解。
  二、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开始逐步转换思维角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种思维方式应用于课堂,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形成良好的教学循环。
  1.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工厂供电”课程的知识体系
  从绪论开始,介绍本门课的主要内容、前续课程、后续课程及与各课程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建构起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在每章节开始和结束时,讲述本章节在这门课程中的位置、与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见图1)。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图1是“工厂供电”课程的四大知识模块,第一部分为设计基础,是对课程的整体认识以及贯穿各个章节的重要基本概念的讲解,尤其是负荷计算和短路计算;第二部分介绍一次系统,主要介绍变电设备和配电设备,要结合接线图来讲解,是重点内容;第三部分介绍二次系统,是相对独立的内容;第四部分介绍电气安全与电能节约。如此分类之后,各个纷繁复杂的知识点有了回归,学生复习起来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专业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相当多的知识点通过引导,都能直接与工作的实际联系起来,找到知识点与某个工作岗位中具体工作任务的确切对应。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就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高低压熔断器的选择和校验这个知识点的讲解,进入详细的讲授之前,先进行这样的动员。往届学生在临近毕业找工作面试的时候,面试官提出过这样的问题:熔断器是生产现场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保护设备,请你谈一谈,我们在选择一个熔断器的时候应该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抛出以后,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很积极地开始思考问题,并很快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这时候教师应抓住时机,对学生的初步分析进行引导,然后给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并结合合适的例题进行巩固和练习,很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推动着这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很明确,学习动机很强,效果是很明显的。类似的还可以把往届毕业生在工作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认识到知识的用武之地,找到让学生兴奋的职业点,不仅能提高本堂课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职业的角色,找到学习的方向。
  3.多媒体的充分应用与适度应用
  传统的板书,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可以完整系统地展示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一边板书,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学生可以从容地跟随教师的思路,经过大脑的思考,将知识进行内化。但传统板书的缺点主要表现为对动态过程的演示不够直观和对图片、照片的展示无能为力,而这正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工具——多媒体的突出优点。“工厂供电”这门课程涉及大量的图片和动态过程,包括电气设备的实物认识、操作演示、内部展示、现场的图片展示等,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可以将传统板书无法呈现的过程完美地再现于课堂中。所以,多媒体在本门课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比如介绍低压断路器的工作原理时,用动画的形式进行演示,很直观地再现了各脱扣器的动作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当然,多媒体不是万能的。对于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点,比如负荷计算、短路计算、中性点不同运行方式时的电力系统,用矢量图和代数方程进行板书则更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4.启发式和讨论相结合
  教师在课堂上要讲清基本原理,突出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养成认真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每堂课教师事先设计好2~3个问题,然后在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另一方面也能侧面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帮助教师顺利进入下一步的教学活动。比如,在介绍计算负荷这一节时,向学生提问诸如教室的日光灯供电的电线的截面积应该根据什么来确定呢、怎样才合适、如果选取不合适会有哪些后果等问题,学生自然的开始思考,分析问题,为进一步引入计算负荷的概念进行铺垫。另外,针对一些重要问题,可以安排学生的讨论环节。通过讨论,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互相启发,然后经过教师的引导,就能逐渐形成正确的概念,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
  三、突出发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
  1.做好课程设计,加强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
  课程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工程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是围绕“工厂供电”课程所做的综合训练。着重让学生掌握工厂供电系统的设计步骤、设计内容和基本的工程设计概念。通过课程设计,将课本中每章的内容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供电系统的概念,加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加深了对本课程和本专业的认识。在每次课程的最后布置作业。例如,某变电所担负三个车间、一个办公楼和一个食堂的供电任务,要求给出各部门的用电设备和负荷情况。作为一个供电设计的初步阶段,可以有力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工程的概念,具备初步的工程意识。
  2.现场教学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对供电系统的感性认识,结合本校实际,在每个教学周期,安排学生参观学校动力中心的生产现场。请经验丰富的现场工人带领学生认识高、低压开关柜,了解学校的供电情况,认识干式变压器、系统模拟图等现场实物,加强感性认识。学生回去后,把看到的生产设备与课堂上的讲解以及他们想象的设备模型进行比对,加深认识。每次参观过后,学生都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3.充分利用教学教具和实训实物,边讲边练,深化认识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观有的供配电实训室,在学习低压一次设备时,带领学生到实训室里进行现场教学。学生看到实物后,将实物与课本上的图形和结构进行对照,有不明白的地方直接向教师提问,教师针对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进行讲授。学生在掌握了设备的同时,也亲眼目睹了设备在现场的配置情况,增强了系统的概念。讲解二次系统时,教师利用现有设备,精心制作需要的教具,先向学生进行展示,然后把低压配电柜的接线图展示给学生,学生看的一知半解,自然就开始提问如这个符号表示什么含义、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如何表示等,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根据原理图分小组讨论,看二次系统接线图,有条件的班级做二次系统的接线和通电调试,学生看着自己小组的作品成功通电,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收获的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和现场操作的技能,还有可贵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对职业的热爱。
   四、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校“工厂供电”课程的教学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改革,以适应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和探索新方法,使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刘介才.工厂供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刘国兵,等.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101-102.
  (责任编辑:李海静)
其他文献
摘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国家要实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型,教育是关键。作为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为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加快了经济社会的建设。要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近几年,国家制定了多种有利于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和政策,保障了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但是,现阶段职业学校师资队伍还存在教师数量
期刊
摘要:PKI系统核心CA认证中心的建立为校园网信息系统的各种网络设备、操作人员、用户等提供标准的数字证书,为系统的安全通讯、身份识别以及用户密钥的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建设一个高效、安全、可靠的校园网PKI/CA子系统至关重要。文章通过PKI技术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统一身份认证的认证中心CA(certificate authority)系统,从而保障校园网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校园网;
期刊
摘要:分析了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及不足,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大学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一些探索和体会,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关于大学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一些基本原则。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大学物理教学;原则  作者简介:王秀敏(1971-),女,辽宁铁岭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讲师;单世民(1978-),男,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讲师。(
期刊
摘要:通过分析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和基本过程,明确项目教学法是一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先进教学方法。在分析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师资生源等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契合此类院校实际情况的三级项目教学法,并重点阐述了该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总结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薛磊(1969-),女,山东青岛人
期刊
摘要:结合专业要求和课程特点,对“燃气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和实践,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与实际工程的联系,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引入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意识,结合课程的工程特点注重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和学生评价说明课程的改革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促进教学相长是有
期刊
摘要:在电力市场课程教学中,发电公司竞价策略是个复杂的动态问题,传统的数学解析方法很难对其进行分析计算,这在中长期时间段交易时尤为突出,学生很难理解。提出以最优潮流(OPF)为基础的双层发电公司中长期最优竞价策略学习模型,将外界不确定因素当作该智能体(Agent)的“外部环境”。在所处的环境条件下,Agent通过评价环境作出判断来选择可行的策略方案,通过学习过去的报价经验和对手的行为来指导自身到达
期刊
摘要:对“电工电子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及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剖析,从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一是实施科学、公平、规范的学生成绩评定方案。二是采取网络辅助教学,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构建数字化平台实现师生互动教学。  关键词:电工电子学;教学弊端;考核方式;网络教学  作者简介:梁永清(1967-),男,壮族,广西柳州人,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黄超(1985-
期刊
摘要:提出了一个适用于本科教学的“工程热力学”课程新体系。该体系的主要思想是将“工程热力学”课程的内容按照功能分章节,将概念按照工质、系统、状态、过程和循环五部分归类。这样得到的教材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便于编制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便于学生自学。该体系用于本科生的教学反映良好。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侯少波(1964-),男,陕西凤翔人,广东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热能动力系,副教授
期刊
摘要: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学生科研等方面建立起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较为完善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实践三年多来,成效显著,学生在电力电子技术方面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加强,符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电力电
期刊
摘要:建设优秀的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高职专业教学团队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着重阐述了高职专业教学团队的内部生态环境要素,针对内部环境现状,对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内部环境优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专业教学团队;生态环境要素;环境优化  作者简介:刘跃群(1966-),女,湖南邵东人,长沙电力专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副教授;杨娟(19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