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

来源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asha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原发性肺MALT淋巴瘤的认识及诊断能力。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7年4月经病理确诊的9例原发性肺MALT淋巴瘤患者(男性6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59岁)的临床资料及18F-FDG PET/CT显像资料,记录病灶的部位、数量、密度、大小、形态及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以及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等情况;分析影像信息并同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结果

9例原发性肺MALT淋巴瘤患者18F-FDG PET/CT表现分为3型:实变型4例、肿块型3例、弥漫肺炎型2例。实变型表现为大小、受累范围不等的实变影;肿块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边缘毛糙的实性肿块影;弥漫肺炎型表现为肺叶内或双肺弥漫的斑片、团块样软组织密度影。在9例患者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8例(部分伴有支气管扩张)、三角型灌注征3例、病灶向中心聚拢4例、钙化2例、胸腔积液2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所有病灶18F-FDG代谢不均匀增高,中位SUVmax为6.0(2.6~8.3);2例弥漫肺炎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18F-FDG摄取异常增高,SUVmax分别为13.0、4.7。

结论

原发性肺MALT淋巴瘤的18F-FDG PET/CT表现常为斑片状致密影,多见实变影,内部常见支气管充气征,18F-FDG轻度摄取,结合相对缓慢的病程,可考虑为原发性肺MALT淋巴瘤。

其他文献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事故虽已过去8年,但其社会影响和人群健康风险是公众持续关注的主要问题。笔者分析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事故发生之后8年来的状况及世界权威组织发布的文献资料,客观评价了其对环境及健康的影响,总结了其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18F-NaF PET/CT骨显像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0例经临床及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18~ 71(52.3±13.5)岁]的18F-NaF PET/CT骨显像及99Tcm -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 MDP)全身骨显像资料,回顾性分析其18F-NaF PET/CT骨显像特点,对比两种骨显像方法对该病局
目的探讨肾动态显像Gates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gGFR)在肾积水和非肾积水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同时接受双血浆法测定GFR(rGFR)和gGFR的肾积水患者和非肾积水肾病患者,肾积水患者191例,其中男性97例、女性94例,年龄(43.35±15.91)岁;非肾积水肾病患者133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51例,年龄(55.31±13.54)岁。参照美国
骨转移是恶性肿瘤远处转移最常见类型之一,其发生率仅次于肺转移和肝转移。前列腺癌、乳腺癌以及肺癌是骨转移发生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近70%的乳腺癌或前列腺癌发展到晚期都会发生骨转移。肿瘤骨转移往往会引起疼痛、骨折以及高钙血症等不适,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肿瘤骨转移目前尚无标准的规范化治疗方案,往往需要结合多种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双膦酸盐类药物和放射性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多发骨转移广泛应用的药物,对
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增强MRI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文献。采用诊断性试验质量评价表(QUADAS)进行诊断性试验的评价。使用Meta-Disc 1.4及Stata 12.0软件进行
肿瘤组织的硬度与肿瘤的发展、浸润、远处转移、放化疗抵抗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密切相关,因此准确评估肿瘤组织硬度对于肿瘤的诊断、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磁共振弹性成像是通过机械波定量测量组织弹性剪切力的动态成像方法。磁共振弹性成像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可以定量分析在体组织的机械性能(硬度)。它是传统触诊机械化、定量化的一种手段,不仅客观且分辨率高,又不受诊断部位的限制,因此具有良好的研究和
应用SPECT、单光子显像剂及示踪动力学技术能方便地定量心肌血流量(MBF)及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特别是碲锌镉心脏专用SPECT的使用,能更快速、准确地获得定量结果。MBF、CFR的获得对冠心病诊断准确性的提高、患者的再分层及进一步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为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但是使用SPECT定量MBF及CFR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尚待解决。笔者旨在对SPECT定量MBF
目的对3例60Co源事故照射所致的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进行17年的医学随访,观察其辐射远期效应。方法按照医学随访计划观察3例患者(分别称为"明"、"军"、"磊")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眼晶状体和细胞遗传学等随访项目的变化。结果3例患者均有易感冒、性功能障碍和神经衰弱症状主诉。双眼慢性结膜炎,视力下降,眼晶状体点片状浑浊。血常规、肝肾功能和性激素正常。细胞免疫指标CD3、CD4
比较常见的前纵隔肿瘤有胸腺肿瘤、生殖细胞性肿瘤、淋巴瘤等。前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依肿瘤大小、部位及良恶性的不同而异,其早期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一般随瘤体增大才会出现胸痛、憋气等症状,所以早期诊断较困难,易误诊漏诊。笔者选取2例前纵隔占位的病例,通过分析其18F-FDG PET/CT影像学及临床特征进行鉴别诊断,归纳总结诊断思路,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率。
期刊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胃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行18F-FDG PET/CT及增强CT检查的52例胃癌术后疑似复发转移患者[男性40例,女性12例,年龄30~ 86(61.73±11.44)岁]。通过定量分析与半定量分析的比较,确定吻合口复发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临界值。采用ROC曲线分析吻合口的SUVmax临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