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延伸教材 拓宽课堂教学空间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48329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的更新带来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种对话过程中,广大教师开始追求文本的多元解读,追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追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不仅仅是知识,教材也不再是教学的主宰。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它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主题。因此,在与教材对话时,我们教师一定要记住这样的理念:我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一、以教材为事实材料,提供学生建构认知的源泉
  
  新教材充分注意到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删去了传统教材中出现的人为编造,脱离实际的课例和练习,增加了开放的、具有现实意义、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这一特点,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去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知并建构自己的认知。
  例如,小学语文低段新教材中有一道练习题,它有三项练习内容:一是看图读词学动物的叫声;二是通过表示动物叫声的拟声词,感受汉字(形声字)构字的巧妙;三是在句子中加上动物的叫声(拟声词)再读一读。
  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1.引导观察:这些是什么动物?叫声怎样?并亮开嗓门学一学。2.出示拟声词。读一读并探讨:为什么表示动物叫声的字多是口字旁?3.探出规律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学:你还能找出一些口字旁的字吗?于是各种动物都出来啦!
  生l:小鸟唱歌,喳喳喳——
  生2:鸭子叫,嘎嘎嘎——
  生3:公鸡叫,喔喔喔——
  生4:小山羊,咩咩咩——
  
  二、以教材为活动框架,搭建学生合作探究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新教材在编排时都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提供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
  如四年级口语交际“图书推介”中,教材只给出了一种思路,教学时教师可以拓宽教学空间,让学生自己上台表演,进行图书介绍、新书销售等,从而让学生去发现语言的魅力、语言交际的重要。又如教学《三个小伙伴》时,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再演一演课文,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好课文,具体怎样演让学生自己探究合作,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三、以教材为参照蓝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新教材的特点是为学生留有很多创新的基点。“教材核心内容允许被固定……但应留有较大的允许改变或补充的空间,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师生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客观世界,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走向空白,留有余地。这是新教材开放性中一个显著体现。
  在教材中,有些内容形断意连,留有的空白呈显性状态,有些空白呈隐性状态,这都需要教师去挖掘。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当学到“这地方火烧云极多,一会儿红彤彤,一会儿金灿灿,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教师根据课文“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设问:你能想象还有什么颜色?能仿照梨黄、茄子紫这样词语的特点来说一说吗?在教材的拓展延伸这一点上,语文教材在培养学生创新这一点上还有很多可操作的内容。(1)换一换。换换词语体会表达情感。 (2)画一画。根据词句描述画出图画。(3)编一编。用上词语编一编童话故事。(4)演一演。扮演文中角色表演。(5)补一补。补文章空白,扩充文章。(6)读一读。根据省略号或课文结尾读写。(7)研一研。根据问题钻研、讨论。(8)拟一拟。拟广告词、解说词。(9)反一反。角色反过来,读读体会。(10)改一改改一改文章人和事的叙述方式。
  
  四、以教材为心灵读本,涌动学生体验感悟的情感
  
  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人生真谛、人品精华、人情意蕴、人世沧桑……在小学阅读教材中,属于文学或准文学性质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占教材总量的50%以上。教学中,如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心灵成长发生意义关联,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学习中主动追求人生经验与意义建构、美好的情感熏陶、灵动的智慧启迪以及乐观向上的理想追求等。◆(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八一小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其他文献
高林生著的《新思维新策略》说:“写话是习作的‘前奏’,是习作和作文的基础练习,它是一种以培养和锻炼学生遣词造句能力,为使用书面语言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基础练习。”由此可见写话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受家庭条件、周边环境、阅读量、知识面等方面的影响,许多学生都怕写、不敢写,觉得无话可写。为了突破这一难题,我在进行一年级教学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引导学生乐于写话”的探索:    一、丰富词汇,为写话打基
三年级是学生学习写作文的关键时期,教师教学把握得好,学生的写作兴趣则大增,事半功倍,可为学生以后的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教学把握得不好,学生则失去作文的兴趣,对作文望而生畏,无疑对于今后的作文教学带来麻烦。  怎样把握好三年级作文教学呢?  首先,我们必须分析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特点。三年级学生大多八九岁,掌握的字、词、句非常有限,他们的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也非常有限,他们的联想能力、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让学生展示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作为主体的学生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一个学生,树立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无原则地尊重也是不行的,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如果总是鼓励和赞扬,而不予以辨析正误,不给予正确的引导,会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