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陪我去插队

来源 :延安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slon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9年的元月,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我来到了延安地区黄龙县范家卓子公社插队。虽说是广阔天地,但繁重的农活也把我们这些当年只有十六七岁的知青累得够呛!插队期间,很多同学陆续开始回北京探亲。而我由于父亲的严厉,没有胆量回去。
  后来,当同学都陆续探亲回来,我却从一位要好的女知青口中得知,在她刚到家时,父亲就让我大姐到她家看看我是否也一起回来了。随后,父亲才得知我也想回家但没敢回。听她说完这些,我再也按捺不住想家的念头,急忙踏上了回京之路。
  然而就是这次回家,让我的父母做出了一个重要而又惊人的决定,那就是让我的母亲随我一起回延安“插队”。当时我的哥哥姐姐都不太愿意,因为母亲当时已经六十岁了,父亲自己在家也没人照顾,哥哥姐姐们又都上班忙,大家都不放心父母的身体。面对这一情况,父亲当时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十个手指我咬哪个都疼。”就这样,母亲随着我来到了插队的地方——范家卓子公社曹家山大队梅家河村。
  母亲生在天津,后来随父亲来到北京,可以说一直生活在大城市。母亲的性格很温和,从来不会打骂孩子。我始终不知道她到农村以后的感觉是什么,也从没问过。母亲随我在知青灶上吃饭,每日给灶上交粮食和生活费。她和村里的社员都相处得非常好,谁家要做件新衣服,都会请我母亲帮助裁剪。母亲有时也帮助知青点做工饭,面对种种辛劳,她从不叫苦。
  1970年的大年初二早上,母亲对我说:“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饸子家家转!咱们吃面吧!”我们知青住的地方在村头的小学校里,就在我和面的时候,突然听见父亲说话的声音。我说了一声:“妈,我爸来了!”就急忙举着面手往外跑。
  出来一看,果然是父亲。我和母亲都大吃一惊,呆立在那里看着父亲。原来父亲是腊月二十九从北京动身,大年三十到渭南下的火车,初一坐汽车到了黄龙界头庙,把大件东西寄存在车站,自己拿了些随身用品,徒步四十多里来到我插队的地方。当时刚下过大雪,父亲就踏着雪,艰难地走着。走了几里路,看到了一个村子,父亲就找人问路后继续往前走。可没想到路和地面被大雪覆盖了起来,父亲分不出哪里是路哪里是地,又重新绕回了村里。村子的一位乡亲知道情况后,把父亲领到了大路上。父亲顺着大路走,随后遇到了一个三岔路口,附近也没有人家。父亲本应该是往山上的路走,他却顺着河边的路往下走去。费了好大周折,终于到了我插队的地方。
  父亲来了以后,队长给我父母安排了一孔窑洞,让他们住了下来,并且同意让我和父母一起吃饭。但父亲却坚决不同意,他仍然让我和其他知青一起吃、住,让我过集体生活。有时候知青点的饭菜不合口,我就拿着我那份饭菜到父母那儿,父母把我的饭菜分着吃了,让我吃他们的。别的队的知青偶尔来家里玩,父母也是尽最大努力给他们改善生活。
  我的父母很善良,也爱帮助别人。我们村有一所公办小学,村里及周边的孩子都在这里读书。大队会计的家离我们村有五六里路,他的孩子很小,无法自己上学。于是大队会计就和我父母商量,让他的孩子在我父母那儿吃住。我父母连考虑都没考虑,就欣然答应了。我母亲每天给孩子做饭,晚上,我父亲还给孩子辅导功课,就这样一直持续到我父母回北京。
  父亲是一名老党员,有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他到了农村以后,生产队每次开队委会,都邀请父亲参加。父亲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经验都说出来,以供参考。队里还让父母帮助队上养两头小猪,父母很痛快地答应了。养了小猪后,他们每天的中心任务就是给猪打草、熬猪食。当时,我们的生产队长很年轻,脾气不太好,有时和社员有些摩擦,父亲总是耐心地给他讲道理,教他一些工作方法。在我父母回北京以后,我每次碰到村里的人,提起我的父母,他们总要夸奖一番。
  父母一直以来都在大城市生活,对农村的生活比较陌生。然而在农村生活的这段日子里,面要自己磨,柴要自己打,水要自己担。他们总觉得我年龄小,怕我把身体累坏,他们总是在我下工之前就给水缸里担满了水。父母年龄大了,父亲一人担不了,老两口就一起担。因为上山打不了柴,他们只好到地里刨玉米根来烧火。那时,每逢寒冷的冬天,农村没有火取暖,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熬过来的。反正那时候,我每天回家,看到他們都很高兴。那时候太年轻,不知道如何照顾父母。就这样,在我插队的两年中,母亲随我插队一年半,父母亲一起随我插队了一年。
  1971年6月,我接到了招工通知,这时,父母才结束了他们在农村的生活。父亲亲自把我送到工作单位,他们才回了北京。
  我参加工作以后,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一想起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我都会鼓起勇气,战胜困难。
  张克民,北京市门头沟区西辛房中学学生。1969年1月到延安黄龙县范家卓子公社曹家山大队插队,1971年1月招入黄龙县人民银行工作。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环状RNA circ0025847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法检测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SW480)和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中circ0025847和QK1的表达水平。CCK-8检测circ0025847和QK1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
王佳,女,四川北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延河》《海燕》等,出版《大宋朝的妙人们》《秦岭神脉》等。  一  妹妹决定跟母亲打官司。  说是跟母亲打官司,其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靶子不是别人,正是姐姐。  都是钞票惹的祸。前几天,甜水巷来了几个年轻人,一人一个油漆桶,手脚麻利地在沿河的墙上刷上血盆大字——“拆”。那天晚上,全巷的人都没睡好。  父亲生前盖起来的祖屋也在拆迁范围内。本来
期刊
上世纪七十年代,王震将军曾两次来延安指导农田水利建设,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至今还挂着一幅1972年王震到南泥湾农垦5团与农建师职工合影的照片。  1970年,为解决延安地区安塞县、延安市(今宝塔区)、延长县人畜引水、农田灌溉问题,延安地区决定在安塞县王窑公社投工投劳,以出义务工形式建设水库。我有幸成为了王窑水库建坝工作中的一份子。  1971年10月成立的延安地区水利机械化施工队,主要任务是修建王窑
期刊
壶口瀑布已是天下闻名,可知道龙王辿的却不多。  1969年插队到延安宜川壶口乡,小村就在黄河边的山坡上,下了十里长坡就來到了瀑布旁。其实,龙王辿就是当地老乡对壶口瀑布的称呼。因为瀑布的北边不远处就有一个龙王庙,辿字就是川道舒缓的意思。黄河此处河道舒缓,自古以来上游的商船皆由此上岸,由旱路拉到瀑布下游再归入黄河,上岸处叫龙王辿,入水处叫圪针滩。两处相距十余里,巨大的商船由上百名粗壮的汉子拉着在岸上飞
期刊
果树多倍体生长旺盛、果实大且无籽或少籽、产量高、适应性和抗性强,多倍体砧木能够诱导嫁接植株矮化、提高植株对干旱等非生物胁迫的耐受能力。基于多倍体的诸多优点,发掘、培育与利用多倍体种质资源是果树育种的重要内容。利用流式细胞术鉴定植物倍性技术简单、效率高、结果准确。为了鉴定150份杏、7份李和9份李杏砧木种质资源的倍性,发掘多倍体资源,采集其幼嫩叶片,利用Partec试剂盒制备细胞核悬液及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DNA相对含量。以二倍体杏品种‘巴斗’为外标,其他种质资源DNA相对含量值与其比较,确定各自倍性水
小山村的生活是单调和乏味的,为了调剂一下,我们抱养了两只可爱的小白狗。因为不会喂养,不懂得小狗生活习性,白天又要上山出工,早出晚归的,照顾不周全,不久就死掉了一只。剩下这只我们不敢再怠慢了,尽量认真呵护,上心有加。  很快,小白狗就长大、长壮起来。我们带着它上山砍柴,训练它跑跳追逐。老乡还教授我们,在狗儿还幼小的时候,要适时地把它的两只耳朵的尖角儿剪掉,把尾尖儿剪掉。这样,狗儿长大以后,两个耳朵才
期刊
陕北瓜好,山坡旱地,通风透光,羊粪充足,昼夜温差大积累了足够的糖份。花皮西瓜脆沙红瓤,水分和甜度恰到好处,当地特产红籽小瓜更是少有地香甜可口。  陕北瓜好价格也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北京的黑蹦筋大西瓜才卖六分钱一斤,延川县关庄公社杨家坪大队的西瓜竟然賣到一毛五一斤。  当年没有反季节种植的事儿,西小瓜每年只有个把月的时间可以吃到。来杨家坪吃瓜的主,基本上都是附近十里八村的人。当时人穷收入低,有
期刊
旧事物  新覆于旧之上,那些枯萎的树枝,  哪里懂得更替的意义,一层又一层的  纤维,在人皮面具下,换了模样。  旧置换新,后现代屋檐下的悖逆,杀死进   化的逻辑,  虚掩的门与反光的镜子,见证着七月的使   徒,  从安静的河流中央,抓起一块石头,  绑缚自我,而后沉没。  新旧之间,钝刀无力,模糊的界限,  无法分割往日情愫。没有趣味的谎言,  比鸟的皮肤还容易勘破,我独自行走,  仿佛并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