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风雨也无情

来源 :语文世界(高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juan119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武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这自《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词前的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展现了作者达观洒脱的性格。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一些呢!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竹杖芒鞋”三句非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枝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都是行具,故拿来作比。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同义,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作者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
  词的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像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词人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未成小隐聊中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五)。质言之,他所追求的井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此心安处,即是吾乡”。也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方才遇雨时,词人没有盼晴,也不认为风雨有什么不好;现在天虽晴了,喜悦之情也淡得近乎没有。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因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词人始终是泰然自若的。结句透过一层来写,是苏轼的典型风格,也是一篇之主。“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不免带些抗争之心,也仍是另一种形式的“执”;“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对之的升华。如果说上片的结句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则作者此时“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次韵王延老退居见寄二首》其一),似乎悟到了方才的冒雨徐行也多少有些作态。现在雨过天晴,一切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词人这才回到真我,体悟到生命的真谛,这也才是真正的彻底的“破”。
  全词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蕴含着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结句的“也无风雨也无晴”,透过一层来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苏轼诗歌的独特的审美风格。
  (选摘自《古典文学初识》)
其他文献
豪放词,自苏东坡开创之后,继者寥寥,至南宋辛稼轩,始将其发展创新,蔚为大观。《稼轩词》今存凡六百二十余首,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堪称两宋之冠。词之豪放,历来以苏辛并称,其实两家则是同中有异,异多于同的。苏词豪放而归于高旷,这与其仕途多舛,兼纳儒道佛思想有关;辛词豪放而转入悲郁,所谓“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周济《宋四家词选总序》),究其因,乃时代与秉赋使然。  辛稼轩23岁从金人统治下的北
期刊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原载诗集《鱼目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版)    人生风景,层出不穷。孤鸿声里,暝色高楼,断肠人在天涯是风景;小桥,流水,人家,“东风暗换年华”是风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海涅的《新春曲》乃至拜伦的《唐璜》,都是自然、社会、人生的一轴轴滚动的风景。  庄周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期刊
蓝色蛹·金色蝴蝶  甘肃考生    蓝色——流动的忧郁  我想我是迷路了。  城市里的道路迷迷转转,我总也找不到出口;高高耸立的密密的楼群将天空割裂成一张破碎的脸。除了年轻,我什么也没有。  母亲临死前冰凉的手指,父亲的叹息,后母的面孔……在我眼前飞转,织成一张网,我想逃,无奈跑不出去。  我站在堤岸上看海,那些蓝色的波涛向我涌来。我深深理解堤岸的悲哀:想远远退开,却又动弹不得。蓝色的忧郁从我的眼
期刊
“稳中有变”是历年来评价高考试题时常常说到的一句话。说稳中有变,不能形成套话。必须将试题与去年,甚至是前几年的相比较,笔者就是在将今年、去年的试题平摊在桌面上,经过比较后自然得出的“稳中有变”的结论。  说“稳定”,一是体现在考查内容上,6道题中,有5道与去年相同(语音、字形、近义词辨析、成语、病句);二是体现在考查能力上,对能力层级的考查没有变化,仍旧是考查识记、理解、应用。  说“变化”,一是
期刊
就像语言里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一样,汉语词汇里的成语也是非常丰富的。例如:形容“快”的成语:一挥而就——画得快,倚马可待——写得快,风驰电掣——开得快,狼吞虎咽——吃得快,一目十行——看得快,不胫而走——传得快,一蹴而就——成得快,不假思索——动得快,脱口而出——说得快,知错就改——改得快,心有灵犀——懂得快,灵机一动——想得快,马到成功——办得快,一泻千里——流得快,瞬息万变——变得快,过目成诵—
期刊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诗句看似平淡,实则不然。杜甫为诗一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且一向格律严谨,因而妙语迭出,意蕴隽永。在诗人的清词丽句之中,短篇巨制之内,有一种不被诗家注意的语言现象,这种看似普通而实为诗人匠心独运的诗句即是“一沙鸥”这种形式,对此我姑且称之为“一字格”。即“一”加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三个字,置于诗句的句末。例如:  ①戍鼓断人行,边
期刊
我没有听过芦笙是一种什么音调,却曾读过关于吹芦笙的故事;不过内容也不大记得清楚了,好象与纤纤玉手打钢琴,或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那般雅乐无关,而是一种充满了田野气,落落大方的原始的呼号。我想属于所谓“天籁”范畴之内的,应该包括着芦笙和吹芦笙这一类的故事。自然,更好的如山歌,打夯,拉纤,力夫那种吭唷曲……  这里的牛,在颈上所系的那种铁铃铛的丁冬声响,也似乎是自然在奏着牧歌,叙说着牧歌里的故事。我爱好牧
期刊
女儿:  几天前我和你妈妈一起翻找东西,意外地发现了你来到人世间时穿的第一件宝宝装。我看着那长不盈尺的衣裤实在有些意外,以至一时转不过弯儿来,以为面对的是一件芭比娃娃的衣服。我相信你妈妈也和我一样感到意外,因为随后我们都忍不住异口同声地感慨起来:“啊,好像我们的女儿昨天还不过是这么一点点,怎么今天忽然就成了一个大姑娘!”真是巧的很,今天贵校来了一纸信函,说是小姐您十八大寿将至,为父母者须出席您的“
期刊
我踏着芳馥的浅草向上走去。而随着每一步的攀登,我心境的感受范围似乎也更加宽阔。随着每一口清纯气息的吸入,一个更加深沉的渴望正在不觉萌生。甚至连这里太阳的光线也更加炽烈而妍丽。待到我登上山顶,我早已把我的卑微处境与生活苦恼忘个干净。我感到我自己已经一切正常。山顶有堑壕一道,行至其地,我沿沟缓缓而行,稍事歇息。沟的西南边上,一处坡面坍陷,形成裂口。这里下临一带广阔沃野,其中盛植小麦,景色颇佳,周围青山
期刊
一  要是你问一个英国人,他爱不爱莎士比亚的乐府,他一定说莎氏的作品是非常的美丽而伟大,说这话的人也许这三十年来从不曾翻过一页莎氏的原作;也许十年前,曾经有一次他跟了朋友去看莎氏的戏,看了不到半幕便睡着在座中了;也许幼年在学校的时候,他也诚心的随和着其余的儿童,时时的诅咒“莎氏乐府”这一门功课。  可是,现在他宁可在你面前剥去遮盖他身体的衣服,断不肯承认不爱莎士比亚。  同样的你如问一个中国人,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