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jiani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如何实施小学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呢?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施小学语文课堂的个性化教学。
  
  一、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变成一个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关注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平等心态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只要有这种宽容的心境就能使学生个性之花绽放,促进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我在巴金《海上日出》一文品读教学中,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出自己对日出的理解——日出的景象美和精神美,但品读到“有云的日子的日出”时,谈朗读感受时,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这乌云象征国民党。教师并没有脱口加以否认,更没有批评他,而是微笑着说:“你的回答真的与众不同!”精心的呵护、巧妙的鼓励,学生赏析课文的热情高涨,个性化阅读之路越走越宽广,每节课总是热闹而有质量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位出色的指挥家,不仅仅强调音符的准确,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激情唱自己的歌。
  
  二、搭建民主自由的阅读平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其实是一个和谐共生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阅读起引领作用,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度的教学平台,学生才能在阅读中体悟文本的精妙。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能动地谋求自身发展。因此,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阅读氛围,在这个“平台”上教师民主对待学生,善于倾听,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这样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解放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培养和提高。例如:在教学《赠汪伦》时,有学生提问:“我觉得汪伦送别的方式很特别,李白很爱喝酒,那汪伦为什么不以酒相送而要送歌呢?”教师让学生先思考讨论,然后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別董大》、《渭城曲》等送别诗,通过讨论发现,虽然李白、高适、王维等送别方式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以情相送。这样一来,学生加强了对文本的感悟,也拓展了知识视野,更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教师只有为学生搭建好平台,学生才能达到共享、共鸣、共识、共进,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个性阅读,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三、重视文本意义的阅读感悟
  
  每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文本意义,即内在的价值取向,文本意义的模糊与蕴藏之深莫如朦胧诗,读者也是把读懂其文本意义视为阅读目标和从中体验阅读的乐趣,而不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阅读朦胧诗,不管融入多少个人的经验,还是要从特殊的言语形式入手,通过对文本意象及意象之间的联系的把握去理解文本的意义的。因此,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带有个体的特点。老师应从不同层面去指导,并认可不同知识经验背景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文本意义在于揭示圆明园毁灭的意义,激发读者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文章的第三段主要通过写圆明园的建筑宏伟来展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对圆明园的辉煌感悟有多深,对毁灭的惨痛的理解就有多深。个性化的阅读与文本意义的解读要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从圆明园的几个“有”去体会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其次引导学生联系有关知识或生活经验体会,如:对圆明园的建筑宏伟,你还了解多少,是怎么了解的?你到过平湖秋月等风景名胜吗?身临其境,你有过什么感受?有关知识与生活经验参与的个性化阅读,能使学生更加深刻体验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再次,展示有关圆明园建筑的图片,引导想象和谈感受。圆明园图片的欣赏,由此引发想象。对拥有有关历史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学生,是对个性化阅读
  的一次整理和提高,对缺乏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对文本意义的个性化阅读,是非常有效的帮助。
  
  四、强调个性化的朗读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的活动,首先应该是朗读。朗读是理解文本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无疑是表现学生对文本理解和内心感受的有效形式。学生摇头晃脑地读,抑扬顿挫地读,咬文嚼字地读,甚至是带有表演和夸张地读,无一不是展示学生个性独特体验的亮点。
  如,一位教师教学四年级《桂花雨》时,是这样来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的: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完后,想想、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读这一部分?为什么这么读?
  生1:老师,我喜欢读的是“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总是问母亲: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喜欢读这一句子。
  生1:因为我从这个句子体会到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
  师:那你觉得该怎么读?
  生1:我觉得这个“妈”字应该读长一些。学生试读。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2:我觉得这个“妈”应该读得短、快一些。
  师:为什么?
  生2:因为读得短、快一些才能读出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学生试读。
  师: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3:我觉得这个“妈”可以读得长一些,不仅可以读出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也可以读出作者的撒娇。学生试读。
  师: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全体学生试读,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
  这样的个性化朗读,学生不但读出了个性,也深刻感悟了语言文字的奥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展现出来,不仅要读出个性,也要让其他人感受到你的独特理解。我想,这才是《新课标》提出个性化阅读的主旨所在。
  
  五、给予自由选择的权利
  
  尊重学生的选择,就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时空,又让学生都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学习起来自然兴趣盎然,轻松愉悦,自然更能体现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比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文中台词,设计让学生走下座位,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并想象自己已经变成了这个角色来参加各小组的学习,他们来到了自己选择的小组进入了角色,开始自由的讨论,这样,就能在角色扮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总之,个性化阅读教学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础,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从而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阅读的能力。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基于这种理念,究竟如何来进行阅读教学呢?参加工作多年来,我尝試性地进行了阅读教学的探讨。我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全面铺开,人人参与,摒弃糟粕,树立语文教师的创
苏教版第七册第六单元包括3篇课文(《诚实和信任》、《珍珠鸟》、《九色鹿》)和一个练习。《诚实和信任》叙述了两位车主妥善处理反光镜被碰碎这起小事故的过程,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珍珠鸟》描写了人鸟相亲的动人历程,告诉人们“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九色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调达背信弃义,结果受到惩罚的故事。“单元练习”设计了“读读小故事”——《两兄弟卖酒》;积累一些
摘 要:兴趣爱好对于求知者来讲,有着非凡的意义。兴趣使个人的潜在智商得以大大开发与展现,兴趣是推动人类寻找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教师课堂上要善于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兴奋点,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一些教学双边活动,碰触学生的兴奋点,从而带动整堂课积极主动地推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兴趣 智商 内驱力 双边活动 兴奋点 事半功倍    伟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好不好全在于使用当与不当。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模式化。要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下面我谈三点:    一、读写结合要讲求实效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比赛,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的《云南歌会》。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肖像描写,描写一位老师或学生,同学们在听了描述后,要知道描述的是谁。
语文作为一门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有着鲜活的语言素材,丰富的人文精神,其个性理应是鲜明的、突出的。这一点只要我们稍稍地作些思考,是不难得出结论的。  首先,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多样神奇的世界。世上几乎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即使同一事物,也会因为时空变化呈现多样性、复杂性。因此,基于每一个人的生活境况、生活道路各不相同,世界在每一个人的眼中所呈现的样貌、所展示的色彩,也就各不相同。这种对
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生再造的“第二次诞生”,初中时期语文教材的编排非常注重对人格的教育、培养。    一、 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语文人格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将人类科学、道德、审美、劳动等方面的文化成就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并使其发展成为生动活泼的过程,而其核心是人格发展。  语文方面的素质涉及人的耳、目、口、手、体、脑、心。“耳、目
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教给孩子读书,教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自己,教他从书籍里受到教育,并且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与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一个人很可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但是却完全不懂得什么是智力生活,完全没有体验过阅读和思考这种人类的巨大喜悦。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