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难句翻译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boy14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这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⑤)中的句子,看似浅显,但要准确地翻译出来并不容易。人教版语文新老版本皆未作注,《教学参考书》只有这样的解说:“‘始流’即初流,此句言初流源头水清澈洁净,一尘不染。”《教师教学用书》仅有的译文是:“树木欣欣向荣地生长,泉水涓涓流淌。”一些文言文读本,不力求直译不说,意译也随意附会。例如《高中古诗文一本全》(中华书局编辑部编,2004年7月第1版)翻译为“树木茂盛,泉水细小却不断地流动”。《高考文言文直译》(曹先擢、李行健审定,李庆忠主编)译为“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潺潺流动”。标有“配人教版教材”字样的《高中文言文完全解读》(牛胜玉主编)译作“春光里万木复苏欣欣向荣,清清泉水汩汩不绝涓涓长流”。这些翻译不是置原句中的难点“以”“向”于不顾,就是按常用义解说,随便增补或删改,离翻译文言文的要求——信、达、雅——何止十万八千里!《古文观止》的翻译是“树木都是十分茂盛,却有一日兴旺一日的样子。那泉水不断的流着,却似初流出来的一般”,虽有可取之处,但同样有随意添油加醋之嫌,尤其是两个“却”字用得不当,“有一日兴旺一日的样子”十分生硬。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入手,才能使这两句的翻译做到确实、畅达、优美呢?笔者以为,一要仔细考察语境,二要紧扣句式特点。
  所谓考察语境,就是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考察上下文。“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上文为“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下文是“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为什么陶渊明要写有时驾车划船寻壑经丘呢?大概是为了表现田园生活并不单调枯燥,而是丰富有趣,从而向世人表明他选择弃官归隐是正确的。这无疑是作品的主要旨意。接下去的“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是诗人寻壑经丘后的发现,衔接自然。尽人皆知,辞赋多用对偶句。这两句明显对偶;而古人用对偶句又力求变文避复,即如《古汉语知识词典》(罗邦柱主编)所言:“在相同结构的上下文中,为了避免用词重复,而把一组同义词分别用于同一位置,以求协和音响,避免单调、重复。”据此,可知句中的“以”“而”同义,都作连词,表示顺承;“向”“始”同义或近义,都作副词,按古义一可解为“先前”,一可释为“当初”。要尽现这两句的意蕴,翻译时还应像《古文观止》那样引进动词“似”或“像”,以便把句中前后两层意思贯通起来。这样,才能写出如下较为完善的译文:树木蓬勃而像先前一样茂盛,泉水细小而似当初一样流着。
  于是下文就顺理成章了:诗人目睹树木、泉水像“先前”、似“当初”一样充满生机,不由得思想自身的处境和变化,发出“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感叹。此时流露出忧伤之情,可以说是十分自然的,这也是作品的意旨。毕竟诗人才华出众,年轻时曾怀“大济于苍生”之志,怎么会甘心让它们埋没呢?这有诗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为证。何况诗人归隐,其原因实在含有愤懑、清高和无奈的成份。犹如雾中看花,水中望月,当时的官场潜藏着太多的腐恶和凶险,森严的等级使人倍感屈辱,质性自然的诗人怎么能忍受?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可知诗人当时对腐朽现实不满,一日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归隐田园。这样的情志就预示了诗人归隐之后,除了有挣脱尘网、走出樊笼的愉悦之感外,还会有大志未实现、功业无成就的忧伤。
  一言以蔽之:只有仔细考察语境,紧扣句式特点,才能直译好“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两句。
  [作者通联:湖北咸宁市鄂南高中]
其他文献
以人为本是包含着对人的个体生命的关爱和各方面基本权利的承认与尊重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儒家文化缺乏人道主义精神,根源在于其整体主义的价值
敢想敢干、求真务实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特征。当前开展的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必须克服洋教条主义、古教条主义和盲动蛮干的"敢想敢干"思想,把敢想敢干与求真务实统一起来
均衡利益秩序是指社会成员都能够相互认可彼此获取利益的方式以及彼此所获取利益的种类、数量与质量。均衡利益秩序源于对利益秩序的合理统筹;均衡利益秩序的结果常常取决于
“教师失语”指的是在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在关键时刻该说不说,或说而无效,课堂缺乏有效引导,最终形成学生话语霸权的课堂现象。失语的实质是教师主体地位的失落。  倡导多元解读是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趋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然而,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常常出于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目的,而将自己陷
在新的时期,以网络为代表的媒介大军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随之产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关注。媒介素养教育,指的是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并建设性地运用大众媒介资源,提升学生正确的、健康的媒介辨别能力,让学生充分使用媒介资源认识自己,提高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认识水平和学业水平的培训。  如今,媒介传播方式时时刻刻都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着学生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价值观的形成。语文能力是
所谓“时代性”,即“时代精神”,是体现于社会精神生活中的一定历史时代的客观本质及其发展趋势。集中体现于社会意识形态中的那些代表时代发展潮流、标志一个时代精神文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