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wenl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围产期创伤后应激障碍问卷中文版(perinatal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questionnaire-Chinese edition,PPQ-C)检测湖北省妇幼保健院1 160名产妇在产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使用χ2检验比较症状阳性组和症状阴性组在居住区域、就业状况、医保状况、产次、分娩方式等变量上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产后PTSD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结果

全部1 160名产妇中有188例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标准,阳性率为16.2%,188名产后PTSD症状阳性产妇的量表总分为[(25.71±6.22)分]。处于无业状态的产妇(OR=0.64,95%CI:0.46~0.89,P=0.01),没有医疗保险的产妇(OR=0.60,95%CI:0.43~0.82,P<0.01),分娩方式为剖宫产的产妇(OR=1.47,95%CI:1.06~2.03,P=0.02)以及患有孕期并发症的产妇(OR=1.48,95%CI:1.04~2.11,P=0.03)患产后PTSD的风险更高。

结论

产妇的就业状况和医疗保险状况是影响产后PTSD的重要因素,分娩方式和孕期并发症是影响产妇产后PTSD症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与孕期并发症有关的异常孕期产检结果也是产后PTSD症状发生的重要应激源。

其他文献
大量研究证明,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明确疗效。文章介绍了CBT在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躯体形式障碍、物质滥用、进食障碍和人格障碍等治疗中的疗效证据,讨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的探讨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受体信号通路是否参与调控丘脑未定带(thalamic undefined,ZI)-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神经通路对大鼠胃牵张(gastric distraction,GD)敏感神经元放电活动及对大鼠4 h累计摄食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6只大鼠,采用荧光金(fluorescent gold,FG)逆
过去几十年,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其仍是全球致死以及致残的首要原因,对全球健康带来巨大负担。药物治疗一般都有副作用,且费用昂贵,因此寻找新型、廉价且有效的心血管疾病干预手段尤为重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不健康饮食、久坐、吸烟、酒精、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心理压力等。迄今为止,诸多研究报到了冥想对身心健康的益处,提示其对心血管疾病潜在的积极作用。本研究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