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7月24日至26日,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在老挝首都万象召开。该系列会主要包括东盟国家外长会、东盟—中国(10 1)外长会、东盟—中日韩(10 3)外长会、东亚峰会(EAS)外长会、东盟地区论坛(ARF)外长会等几乎所有涉东亚地区合作机制的外长会议。系列会是各国外长探讨东亚发展与合作等地区议题的重要平台,向来为媒体所关注。而今年的系列会恰好在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裁决出笼之后,因此各方特别是东盟对“仲裁裁决”将作出什么样的反应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
从几个会议发表的成果文件看,东盟外长会联合公报完全没有提及南海问题和“仲裁裁决”,东亚峰会外长会和东亚地区论坛外长会关于海上问题的措辞也相对温和、客观,未超出此前的表述。这令某些鼓动东盟一致针对中国的国家很失望,更有国际媒体将其看作是中国在“南海仲裁案”后赢得的一场外交胜利。分析人士认为,这次系列会对于地区形势走向、区域机制发展以及中国的周边外交都将产生很大影响。
“仲裁案”实现“翻篇”
南海临时“仲裁庭”唱了一场法律“独角戏”,不仅肆意扩权、越权,而且裁决错误明显,竟然将50万平方米的太平岛判定为礁,不能不令整个世界大跌眼镜。菲律宾提出“南海仲裁案”三年多来,不仅没有达到定纷止争的效果,反而使地区局势更加紧张、地区稳定更加脆弱。它干扰了中国和东盟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磋商“南海行为准则”的进程,也使中菲关系跌至谷底。此次东盟国家外长会联合公报未涉及“仲裁案”,显示出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对菲律宾前政府单方面提出的“仲裁案”不持立场、不选边站队的态度。其中大多数国家也认为这是中菲双边的问题,支持中菲通过双边对话协商解决。
菲律宾新政府对此也心知肚明,“仲裁裁决”对于菲现任总统杜特尔特来说就是从其前任阿基诺三世那里继承了一个“烫手山芋”。菲政府有点儿骑虎难下,也希望让“仲裁案”尽快翻篇过去,尽快与中国进行双边对话。
美国态度出现戏剧性变化
在过去几届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上,美国是炒作南海问题、煽动指责中国最卖力的国家。而在本届外长会期间,美国的态度出现了一些戏剧性转变。7月25日,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赖斯访问北京并受到习近平主席接见。根据美国官方对外透露的信息,美方未直接提及“南海仲裁案”。此举被外媒普遍视为美国有意为“南海仲裁案”后的美中紧张关系降温。与之相呼应的是,美国国务卿克里在万象回答日本记者提问时表示,同意王毅外长提出的南海局势应该翻篇的建议,希望通过外交方式解决问题,并提出要鼓励菲律宾与中国进行对话。
美国态度的变化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首先,美方从东盟外长会联合公报中看出,东南亚国家不会一心一意跟着美国走,更不愿站出来直接与中国对抗。其次,美国在南海的主要目的是把水搅浑以便浑水摸鱼,但如果不及时采取缓和局势的做法,任由局势进一步升级,最终把水给搞臭了、鱼都死了,美国也就无利可图了。最后,中美关系大局仍是美方要小心掂量的大事儿。中美关系的广度和深度早已超出双边范畴,具有世界意义,若中美在南海走向对抗,结果将无法预料。
不过,对于美方态度的转变也不能过于乐观,美国出于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和抑制中国崛起等考虑,不会轻易放弃南海这张“好牌”。事实也是如此,就在中国—东盟外长会结束的当晚,美方看到东盟未能在南海问题上批评中国,便与日、澳联合发表声明,继续炒作南海问题,渲染地区紧张,把矛头指向中国。在中国与东盟国家这些当事方都有意妥善处理分歧、共同面向未来的时候,美日澳突然跳出来发表声明,凸显了他们对东盟“怒其不争”、不得不“挺身而出”的无奈,也将其“南海稳定局势搅局者”的身份坐实。
中国—东盟开启“成熟模式”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王毅外长在老挝表示,如果过去25年是中国—东盟关系的“成长期”,那么未来25年就是双方关系的“成熟期”。
这一“成熟”体现在双方关系将进入提质升级阶段。中国—东盟合作将以共同建设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同时推进政治安全、经贸合作以及人文交流三大支柱的合作。这一“成熟”也体现在双方关系已经取得的丰硕成果。双方贸易额从1991年的79.6亿美元增至2015年的4721亿美元,增加近60倍。双方累计投资额从1991年的5亿美元增至2015年的1564亿美元,增加300多倍。2015年,中国和东盟双向人员往来已达2300万人次,双向留学生达18万人。每周有上千架次航班穿梭于中国和东盟的上百个城市之间。这一“成熟”还体现在中国与东盟国家把握双方关系发展方向的政治共识上。在一些势力的炒作下,南海问题虽不是中国与东盟的问题,却一直在干扰中国—东盟的务实合作和政治互信。在这次外长会上,双方外长同意着眼大局,聚焦合作,妥处分歧,共同探索符合地区实际的发展之道。这正是“成熟”关系的特质。
东盟团结问题受到热议
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菲律宾“仲裁案”结果出笼前后,国际和东南亚媒体非常关注东盟如何在南海问题上体现团结一致。“仲裁”结果公布前,舆论普遍认为,东盟会在“仲裁”后形成共同立场,以显示其应对外来挑战时的团结一致,因为这关系到东盟主导东亚地区事务的“中心地位”是否稳固。
此次外长会后,有评论称,东盟各国外长没能在联合公报中提及南海问题和“仲裁案”,反映出东盟面对中国时的软弱,而东盟的协商一致原则是导致这一结果的症结所在,因为每个东盟国家都有否决权,这阻碍了东盟在关系自身安全的问题上形成重要立场或决策。因而有人提出“东盟减X”方案。一位西方学者称,如果东盟想要继续存在下去,在安全领域采取“东盟减X”原则非常必要,东盟不能总是被内部少数国家绑架。甚至有人说中国在利用东盟的议事规则分裂东盟。
但认真研究了东盟的议事原则后,就可以明白,首先,东盟的团结不应该直接与南海问题挂钩。南海问题并不是中国与东盟间的问题,而是中国与东盟中少数声索国之间的争议。其次,东盟的团结应尊重各成员国不同的利益关切。东盟一些成员国与南海争端毫无关系,他们在南海问题上的关切与其他声索国不同,这些关切理应得到尊重。第三,东盟协商一致原则是东盟存在与壮大的基础。东南亚是世界上差异性最大的地区之一,东盟的价值不在于实现本地区国家在所有问题上的高度一致,而在于在保持地区多样性的前提下推进协商与合作。放弃或破坏这一原则将对东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事实上,对于如何维护东盟团结,东盟内部是不乏理性声音的。印尼外长雷特诺就对媒体表示,东盟外长会通过的联合公报就是东盟团结的体现。她说,各方在南海问题上的真正关切是稳定,我们希望体现的都已在联合公报中体现出来了。历史经验表明,受大国力量撕扯越大的地区,其局势将越复杂。
今年的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反映出了当前东亚地区形势的主流,那就是中国和东盟国家都希望尽快摆脱“仲裁案”给地区国家互信带来的“负资产”,希望地区紧张局势得到缓和,希望将注意力集中到地区合作和经济发展上来。但我们也要看到,仍有某些国家、某些人对东亚地区形势趋稳、南海问题降温心有不甘,继续生事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对此我们要密切关注。

从几个会议发表的成果文件看,东盟外长会联合公报完全没有提及南海问题和“仲裁裁决”,东亚峰会外长会和东亚地区论坛外长会关于海上问题的措辞也相对温和、客观,未超出此前的表述。这令某些鼓动东盟一致针对中国的国家很失望,更有国际媒体将其看作是中国在“南海仲裁案”后赢得的一场外交胜利。分析人士认为,这次系列会对于地区形势走向、区域机制发展以及中国的周边外交都将产生很大影响。
“仲裁案”实现“翻篇”
南海临时“仲裁庭”唱了一场法律“独角戏”,不仅肆意扩权、越权,而且裁决错误明显,竟然将50万平方米的太平岛判定为礁,不能不令整个世界大跌眼镜。菲律宾提出“南海仲裁案”三年多来,不仅没有达到定纷止争的效果,反而使地区局势更加紧张、地区稳定更加脆弱。它干扰了中国和东盟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磋商“南海行为准则”的进程,也使中菲关系跌至谷底。此次东盟国家外长会联合公报未涉及“仲裁案”,显示出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对菲律宾前政府单方面提出的“仲裁案”不持立场、不选边站队的态度。其中大多数国家也认为这是中菲双边的问题,支持中菲通过双边对话协商解决。
菲律宾新政府对此也心知肚明,“仲裁裁决”对于菲现任总统杜特尔特来说就是从其前任阿基诺三世那里继承了一个“烫手山芋”。菲政府有点儿骑虎难下,也希望让“仲裁案”尽快翻篇过去,尽快与中国进行双边对话。
美国态度出现戏剧性变化
在过去几届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上,美国是炒作南海问题、煽动指责中国最卖力的国家。而在本届外长会期间,美国的态度出现了一些戏剧性转变。7月25日,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赖斯访问北京并受到习近平主席接见。根据美国官方对外透露的信息,美方未直接提及“南海仲裁案”。此举被外媒普遍视为美国有意为“南海仲裁案”后的美中紧张关系降温。与之相呼应的是,美国国务卿克里在万象回答日本记者提问时表示,同意王毅外长提出的南海局势应该翻篇的建议,希望通过外交方式解决问题,并提出要鼓励菲律宾与中国进行对话。
美国态度的变化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首先,美方从东盟外长会联合公报中看出,东南亚国家不会一心一意跟着美国走,更不愿站出来直接与中国对抗。其次,美国在南海的主要目的是把水搅浑以便浑水摸鱼,但如果不及时采取缓和局势的做法,任由局势进一步升级,最终把水给搞臭了、鱼都死了,美国也就无利可图了。最后,中美关系大局仍是美方要小心掂量的大事儿。中美关系的广度和深度早已超出双边范畴,具有世界意义,若中美在南海走向对抗,结果将无法预料。
不过,对于美方态度的转变也不能过于乐观,美国出于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和抑制中国崛起等考虑,不会轻易放弃南海这张“好牌”。事实也是如此,就在中国—东盟外长会结束的当晚,美方看到东盟未能在南海问题上批评中国,便与日、澳联合发表声明,继续炒作南海问题,渲染地区紧张,把矛头指向中国。在中国与东盟国家这些当事方都有意妥善处理分歧、共同面向未来的时候,美日澳突然跳出来发表声明,凸显了他们对东盟“怒其不争”、不得不“挺身而出”的无奈,也将其“南海稳定局势搅局者”的身份坐实。
中国—东盟开启“成熟模式”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王毅外长在老挝表示,如果过去25年是中国—东盟关系的“成长期”,那么未来25年就是双方关系的“成熟期”。
这一“成熟”体现在双方关系将进入提质升级阶段。中国—东盟合作将以共同建设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同时推进政治安全、经贸合作以及人文交流三大支柱的合作。这一“成熟”也体现在双方关系已经取得的丰硕成果。双方贸易额从1991年的79.6亿美元增至2015年的4721亿美元,增加近60倍。双方累计投资额从1991年的5亿美元增至2015年的1564亿美元,增加300多倍。2015年,中国和东盟双向人员往来已达2300万人次,双向留学生达18万人。每周有上千架次航班穿梭于中国和东盟的上百个城市之间。这一“成熟”还体现在中国与东盟国家把握双方关系发展方向的政治共识上。在一些势力的炒作下,南海问题虽不是中国与东盟的问题,却一直在干扰中国—东盟的务实合作和政治互信。在这次外长会上,双方外长同意着眼大局,聚焦合作,妥处分歧,共同探索符合地区实际的发展之道。这正是“成熟”关系的特质。
东盟团结问题受到热议
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菲律宾“仲裁案”结果出笼前后,国际和东南亚媒体非常关注东盟如何在南海问题上体现团结一致。“仲裁”结果公布前,舆论普遍认为,东盟会在“仲裁”后形成共同立场,以显示其应对外来挑战时的团结一致,因为这关系到东盟主导东亚地区事务的“中心地位”是否稳固。
此次外长会后,有评论称,东盟各国外长没能在联合公报中提及南海问题和“仲裁案”,反映出东盟面对中国时的软弱,而东盟的协商一致原则是导致这一结果的症结所在,因为每个东盟国家都有否决权,这阻碍了东盟在关系自身安全的问题上形成重要立场或决策。因而有人提出“东盟减X”方案。一位西方学者称,如果东盟想要继续存在下去,在安全领域采取“东盟减X”原则非常必要,东盟不能总是被内部少数国家绑架。甚至有人说中国在利用东盟的议事规则分裂东盟。
但认真研究了东盟的议事原则后,就可以明白,首先,东盟的团结不应该直接与南海问题挂钩。南海问题并不是中国与东盟间的问题,而是中国与东盟中少数声索国之间的争议。其次,东盟的团结应尊重各成员国不同的利益关切。东盟一些成员国与南海争端毫无关系,他们在南海问题上的关切与其他声索国不同,这些关切理应得到尊重。第三,东盟协商一致原则是东盟存在与壮大的基础。东南亚是世界上差异性最大的地区之一,东盟的价值不在于实现本地区国家在所有问题上的高度一致,而在于在保持地区多样性的前提下推进协商与合作。放弃或破坏这一原则将对东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事实上,对于如何维护东盟团结,东盟内部是不乏理性声音的。印尼外长雷特诺就对媒体表示,东盟外长会通过的联合公报就是东盟团结的体现。她说,各方在南海问题上的真正关切是稳定,我们希望体现的都已在联合公报中体现出来了。历史经验表明,受大国力量撕扯越大的地区,其局势将越复杂。
今年的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反映出了当前东亚地区形势的主流,那就是中国和东盟国家都希望尽快摆脱“仲裁案”给地区国家互信带来的“负资产”,希望地区紧张局势得到缓和,希望将注意力集中到地区合作和经济发展上来。但我们也要看到,仍有某些国家、某些人对东亚地区形势趋稳、南海问题降温心有不甘,继续生事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对此我们要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