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参与体育训练、提高身体素养的原动力。高中生的学习任务繁重,部分学生对一些体育技能训练没有丝毫兴趣,有的甚至不愿意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广大一线的体育教师应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对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改变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从多方面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如果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处处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空洞说教,学生势必会认为体育训练索然无味,更别谈积极探究了。师生之间只有平等民主、相互信任,才能有效地交流沟通,教学相长。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要把体育课堂还给学生,考虑他们的主观感受,尊重个体的发展。无论是在准备活动,还是运动技能、技巧的训练中,都应该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出他们的潜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其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每一步都进行扎实有效地沟通与训练,学生如鱼得水,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教师也感觉教学如行云流水,轻松愉快。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心中才会时刻为学生想,才会理解、关心、信任学生。细致观察,了解学生的身体机能、爱好与兴趣,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
3.及时、适当的评价。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学生也总期盼着老师和同伴能投来赞许的目光。适当的赞美是学生前行的催化剂,有了不竭的动力,学生才会兴趣盎然,才能持之以恒。练习的过程中,当学生有了进步或者有了新发现,教师都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当学生犯错了,教师也应及时指正,勉励其继续努力,增强体育学习的信心。教师的评价应一视同仁,做到公平公正。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一厢情愿地把体育课当成单调的体能训练课,学生的运动量过大,但训练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也逐渐失去了兴趣。久而久之,学生有了畏惧心理,认为体育课堂上毫无乐趣而言。体育教师应该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根据场地、器材情况,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项目来教学。
1.由浅入深,关注练习的梯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动作的技巧需要一个过程,体育教师应给出时间与空间,关注训练的梯度。例如在教学“三级跳远”时,可以分步训练,先学习立定三级跳远,体会三跳的节奏,然后进行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跑跳步等辅助性的练习。之后再来学习三级跳远,降低了难度,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一直参与练习。既发挥了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技术指导,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情绪与运动量。
2.因材施教,提高练习的效果。由于学生个体存在着客观差异,体育教师可以考虑实际情况,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基础性的训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稍有些难度的训练,让学生跳一跳也能“摘到”;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练习,教师点到为止,运动技能掌握得较优秀的学生可以挑战。让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学有所得,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进行“跳高”时,可以把学生按照要求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都有各自的练习目标与进度,教师根据训练情况适时调整。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练习的目标,训练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三、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体育课堂上,老师憑着嘴和哨子的功夫,一堂课就这样过去了,抑制和挫伤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注重了对教法、学法的研究。新颖的教学设计、多样的教学手段,会让学生眼前一亮,发挥出体育教学的无穷魅力。比如在准备活动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可以进行形式丰富的徒手操、拍手操或双人操等的练习,使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关节、韧带充分活动开,为进入基本部分做好准备。这样,既愉悦了身心,又达到了训练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在进行体育技能、技巧训练时,教师也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变换练习的方式,创设练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练习的效率。例如在训练学生耐久跑时,可以穿插一些具有趣味性和针对性的游戏或竞赛活动,如网鱼、越野跑、接力夺标;教学排球运球时,分组垫球赛;教学三步上篮时,比一比哪组命中率高……在整理与结束部分,采用轻松活泼、不拘一格的形式。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悠扬美妙的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进行放松练习,身心都得到愉悦。整节课上学生都是朝气蓬勃的,练习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且培养了他们果敢坚定、机智顽强的意志品德,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体育课堂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应借助于这个平台,依靠学生的兴趣导航,进行科学训练。学生收获了基本的体育知识,掌握了科学的锻炼方法,那“每天活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将不是梦想。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如果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处处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空洞说教,学生势必会认为体育训练索然无味,更别谈积极探究了。师生之间只有平等民主、相互信任,才能有效地交流沟通,教学相长。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要把体育课堂还给学生,考虑他们的主观感受,尊重个体的发展。无论是在准备活动,还是运动技能、技巧的训练中,都应该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出他们的潜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其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每一步都进行扎实有效地沟通与训练,学生如鱼得水,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教师也感觉教学如行云流水,轻松愉快。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心中才会时刻为学生想,才会理解、关心、信任学生。细致观察,了解学生的身体机能、爱好与兴趣,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
3.及时、适当的评价。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学生也总期盼着老师和同伴能投来赞许的目光。适当的赞美是学生前行的催化剂,有了不竭的动力,学生才会兴趣盎然,才能持之以恒。练习的过程中,当学生有了进步或者有了新发现,教师都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当学生犯错了,教师也应及时指正,勉励其继续努力,增强体育学习的信心。教师的评价应一视同仁,做到公平公正。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一厢情愿地把体育课当成单调的体能训练课,学生的运动量过大,但训练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也逐渐失去了兴趣。久而久之,学生有了畏惧心理,认为体育课堂上毫无乐趣而言。体育教师应该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根据场地、器材情况,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项目来教学。
1.由浅入深,关注练习的梯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动作的技巧需要一个过程,体育教师应给出时间与空间,关注训练的梯度。例如在教学“三级跳远”时,可以分步训练,先学习立定三级跳远,体会三跳的节奏,然后进行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跑跳步等辅助性的练习。之后再来学习三级跳远,降低了难度,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一直参与练习。既发挥了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技术指导,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情绪与运动量。
2.因材施教,提高练习的效果。由于学生个体存在着客观差异,体育教师可以考虑实际情况,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基础性的训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稍有些难度的训练,让学生跳一跳也能“摘到”;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练习,教师点到为止,运动技能掌握得较优秀的学生可以挑战。让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学有所得,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进行“跳高”时,可以把学生按照要求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都有各自的练习目标与进度,教师根据训练情况适时调整。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练习的目标,训练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三、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体育课堂上,老师憑着嘴和哨子的功夫,一堂课就这样过去了,抑制和挫伤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注重了对教法、学法的研究。新颖的教学设计、多样的教学手段,会让学生眼前一亮,发挥出体育教学的无穷魅力。比如在准备活动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可以进行形式丰富的徒手操、拍手操或双人操等的练习,使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关节、韧带充分活动开,为进入基本部分做好准备。这样,既愉悦了身心,又达到了训练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在进行体育技能、技巧训练时,教师也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变换练习的方式,创设练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练习的效率。例如在训练学生耐久跑时,可以穿插一些具有趣味性和针对性的游戏或竞赛活动,如网鱼、越野跑、接力夺标;教学排球运球时,分组垫球赛;教学三步上篮时,比一比哪组命中率高……在整理与结束部分,采用轻松活泼、不拘一格的形式。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悠扬美妙的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进行放松练习,身心都得到愉悦。整节课上学生都是朝气蓬勃的,练习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且培养了他们果敢坚定、机智顽强的意志品德,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体育课堂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应借助于这个平台,依靠学生的兴趣导航,进行科学训练。学生收获了基本的体育知识,掌握了科学的锻炼方法,那“每天活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将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