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滚滚而来的今天,当教师用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时,不难发现,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和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因此更新观念,构建政治和谐课堂是顺应新课改,革新教学方式的必然要求。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实践者,要构建和谐课堂,必须更新观念。
第一,要构建正确的学生观——学生主体观
很长时间以来,我的印象中就固执地认为当老师就一定要严厉,得镇住学生。为了让学生怕我,我从不给他们笑脸,直到有一天,有个调皮的学生给我上了“一课”。他竟然在我的课上明目张胆地看起了小说,老师的尊严何在?我顿时气得如“河东狮吼”,当着全班同学毫不客气地把他臭训一顿,谁知他并没有服气,反而指责我以大压小,意思是:当老师的就该这样训人吗?你这样我们都烦死了。后来我知道,许多学生对我的教学方法有看法,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深思:怎样上课才能深受学生喜欢呢?课堂气氛如何才能更和谐?进行课改培训以后,我的困惑解开了,原来我一直是抱着“师道尊严”的观念不放,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学生主体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情感和意愿,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有各种兴趣和需求,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体。教师的工作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依靠自身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而获得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情感等实际出发,使教学适应学生;要遵循认识、心理发展的规律;要给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探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概而言之,学生主体观就是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发展的内部动力来实现其生动活泼高效地发展。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亲切地与学生交流、探讨、沟通等。因此,每次上课前我都注意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做游戏、猜谜语啦,或播放一首轻松的音乐,等等。这样就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不愿意学变成受学政治课。学生满意了,就是我们成功的开始。
第二,构建正确的教师观——教师主导观
从教以来,一直接受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在现实中尽管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却常常被学生追问得露出“一桶水”的窘迫来,于是乎感慨“现在学生真难教!”这促使我课下更精心地备课,查找资料,以便于应对学生的追问,有时还要故意板起面孔,显示出老师的神秘感和威严来,但这样的后果却使学生“敬而远之”。
从本质来看,课堂教学意味着师生间的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由于对教师“权威”的过分强调,通常只有教师对学生说“不”。难怪,朱永新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一文中把“缺服务意识”列为第一。因此,构建和谐课堂其首要前提是教师的正确定位,即按照现代生活教育理论建立“倾听与共舞”式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还给学生说“不”的权利,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不妨让政治课堂也呈现一种海纳百川的新气象;同时,“蹲下身”用虚心的态度以学生为师,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让政治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舞”与“和谐”。
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教轻学,先教后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育理论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援助者。这犹如一股春风吹进了课堂,使一塘“死水”活了起来。教师不再板着面孔,而是带着微笑、带着一种生机、一种渴望走进了新课堂。教师不再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有时甚至要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无知,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以使学生除去对教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感,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协调者,其作用是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笔者赞同一些老师的说法:与其期待教师时刻有一桶水往学生的碗里倒,还不如把教师当成一个帮助学生挖掘泉水的人,使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教师应该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为具不同个性的学生发展出一臂之力。
第三,构建正确的教学观——教学人文观
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又有差异性,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有丰富的个性。在教育活动中,他们具备完整的人格力量和智慧力量,体验着全部教育生活。应该还给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精神生活,要给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由于先天和后天条件不同,主观、客观因素不同,必然形成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不仅要认识、掌握学生的差异,而且要珍惜、开发学生的差异,使之发展为学生的特长、优势,并融于创造之中。实施新课程要掌握统一性与弹性的平衡点,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突出教育个性化、多样化、人性化的特征。要让学习者有发展的多样性,成功的多样性,教师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全班所有学生,尊重、关心、牵挂每一位学生就是最好的教育。同时,对每一位学生,教师应该作一些了解,了解他们的性格、好恶、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等。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积极进取、信心十足、兴高采烈、其乐融融。
其三,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开发课程资源中的道德因素,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品行的发展,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使增长知识与健全人格同步,让学生变得富有爱心、责任心、同情心,有教养。
除此之外要使政治课堂充满活动,充满激情,就要倡导那种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步。
第一,要构建正确的学生观——学生主体观
很长时间以来,我的印象中就固执地认为当老师就一定要严厉,得镇住学生。为了让学生怕我,我从不给他们笑脸,直到有一天,有个调皮的学生给我上了“一课”。他竟然在我的课上明目张胆地看起了小说,老师的尊严何在?我顿时气得如“河东狮吼”,当着全班同学毫不客气地把他臭训一顿,谁知他并没有服气,反而指责我以大压小,意思是:当老师的就该这样训人吗?你这样我们都烦死了。后来我知道,许多学生对我的教学方法有看法,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深思:怎样上课才能深受学生喜欢呢?课堂气氛如何才能更和谐?进行课改培训以后,我的困惑解开了,原来我一直是抱着“师道尊严”的观念不放,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学生主体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情感和意愿,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有各种兴趣和需求,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体。教师的工作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依靠自身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而获得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情感等实际出发,使教学适应学生;要遵循认识、心理发展的规律;要给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探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概而言之,学生主体观就是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发展的内部动力来实现其生动活泼高效地发展。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亲切地与学生交流、探讨、沟通等。因此,每次上课前我都注意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做游戏、猜谜语啦,或播放一首轻松的音乐,等等。这样就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不愿意学变成受学政治课。学生满意了,就是我们成功的开始。
第二,构建正确的教师观——教师主导观
从教以来,一直接受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在现实中尽管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却常常被学生追问得露出“一桶水”的窘迫来,于是乎感慨“现在学生真难教!”这促使我课下更精心地备课,查找资料,以便于应对学生的追问,有时还要故意板起面孔,显示出老师的神秘感和威严来,但这样的后果却使学生“敬而远之”。
从本质来看,课堂教学意味着师生间的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由于对教师“权威”的过分强调,通常只有教师对学生说“不”。难怪,朱永新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一文中把“缺服务意识”列为第一。因此,构建和谐课堂其首要前提是教师的正确定位,即按照现代生活教育理论建立“倾听与共舞”式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还给学生说“不”的权利,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不妨让政治课堂也呈现一种海纳百川的新气象;同时,“蹲下身”用虚心的态度以学生为师,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让政治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舞”与“和谐”。
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教轻学,先教后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育理论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援助者。这犹如一股春风吹进了课堂,使一塘“死水”活了起来。教师不再板着面孔,而是带着微笑、带着一种生机、一种渴望走进了新课堂。教师不再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有时甚至要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无知,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以使学生除去对教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感,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协调者,其作用是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笔者赞同一些老师的说法:与其期待教师时刻有一桶水往学生的碗里倒,还不如把教师当成一个帮助学生挖掘泉水的人,使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教师应该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为具不同个性的学生发展出一臂之力。
第三,构建正确的教学观——教学人文观
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又有差异性,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有丰富的个性。在教育活动中,他们具备完整的人格力量和智慧力量,体验着全部教育生活。应该还给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精神生活,要给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由于先天和后天条件不同,主观、客观因素不同,必然形成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不仅要认识、掌握学生的差异,而且要珍惜、开发学生的差异,使之发展为学生的特长、优势,并融于创造之中。实施新课程要掌握统一性与弹性的平衡点,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突出教育个性化、多样化、人性化的特征。要让学习者有发展的多样性,成功的多样性,教师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全班所有学生,尊重、关心、牵挂每一位学生就是最好的教育。同时,对每一位学生,教师应该作一些了解,了解他们的性格、好恶、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等。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积极进取、信心十足、兴高采烈、其乐融融。
其三,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开发课程资源中的道德因素,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品行的发展,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使增长知识与健全人格同步,让学生变得富有爱心、责任心、同情心,有教养。
除此之外要使政治课堂充满活动,充满激情,就要倡导那种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