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课改要求 构建和谐课堂

来源 :长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ce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滚滚而来的今天,当教师用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时,不难发现,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和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因此更新观念,构建政治和谐课堂是顺应新课改,革新教学方式的必然要求。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实践者,要构建和谐课堂,必须更新观念。
  
  第一,要构建正确的学生观——学生主体观
  
  很长时间以来,我的印象中就固执地认为当老师就一定要严厉,得镇住学生。为了让学生怕我,我从不给他们笑脸,直到有一天,有个调皮的学生给我上了“一课”。他竟然在我的课上明目张胆地看起了小说,老师的尊严何在?我顿时气得如“河东狮吼”,当着全班同学毫不客气地把他臭训一顿,谁知他并没有服气,反而指责我以大压小,意思是:当老师的就该这样训人吗?你这样我们都烦死了。后来我知道,许多学生对我的教学方法有看法,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深思:怎样上课才能深受学生喜欢呢?课堂气氛如何才能更和谐?进行课改培训以后,我的困惑解开了,原来我一直是抱着“师道尊严”的观念不放,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学生主体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情感和意愿,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有各种兴趣和需求,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体。教师的工作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依靠自身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而获得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情感等实际出发,使教学适应学生;要遵循认识、心理发展的规律;要给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探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概而言之,学生主体观就是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发展的内部动力来实现其生动活泼高效地发展。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亲切地与学生交流、探讨、沟通等。因此,每次上课前我都注意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做游戏、猜谜语啦,或播放一首轻松的音乐,等等。这样就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不愿意学变成受学政治课。学生满意了,就是我们成功的开始。
  
  第二,构建正确的教师观——教师主导观
  
  从教以来,一直接受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在现实中尽管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却常常被学生追问得露出“一桶水”的窘迫来,于是乎感慨“现在学生真难教!”这促使我课下更精心地备课,查找资料,以便于应对学生的追问,有时还要故意板起面孔,显示出老师的神秘感和威严来,但这样的后果却使学生“敬而远之”。
  从本质来看,课堂教学意味着师生间的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由于对教师“权威”的过分强调,通常只有教师对学生说“不”。难怪,朱永新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一文中把“缺服务意识”列为第一。因此,构建和谐课堂其首要前提是教师的正确定位,即按照现代生活教育理论建立“倾听与共舞”式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还给学生说“不”的权利,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不妨让政治课堂也呈现一种海纳百川的新气象;同时,“蹲下身”用虚心的态度以学生为师,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让政治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舞”与“和谐”。
  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教轻学,先教后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育理论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援助者。这犹如一股春风吹进了课堂,使一塘“死水”活了起来。教师不再板着面孔,而是带着微笑、带着一种生机、一种渴望走进了新课堂。教师不再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有时甚至要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无知,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以使学生除去对教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感,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协调者,其作用是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笔者赞同一些老师的说法:与其期待教师时刻有一桶水往学生的碗里倒,还不如把教师当成一个帮助学生挖掘泉水的人,使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教师应该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为具不同个性的学生发展出一臂之力。
  
  第三,构建正确的教学观——教学人文观
  
  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又有差异性,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有丰富的个性。在教育活动中,他们具备完整的人格力量和智慧力量,体验着全部教育生活。应该还给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精神生活,要给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由于先天和后天条件不同,主观、客观因素不同,必然形成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不仅要认识、掌握学生的差异,而且要珍惜、开发学生的差异,使之发展为学生的特长、优势,并融于创造之中。实施新课程要掌握统一性与弹性的平衡点,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突出教育个性化、多样化、人性化的特征。要让学习者有发展的多样性,成功的多样性,教师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全班所有学生,尊重、关心、牵挂每一位学生就是最好的教育。同时,对每一位学生,教师应该作一些了解,了解他们的性格、好恶、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等。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积极进取、信心十足、兴高采烈、其乐融融。
  其三,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开发课程资源中的道德因素,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品行的发展,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使增长知识与健全人格同步,让学生变得富有爱心、责任心、同情心,有教养。
  除此之外要使政治课堂充满活动,充满激情,就要倡导那种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步。
其他文献
中日文化比对:舌头的成人仪式在香港实现rn原研哉常来中国,用他的话说,中国“已经不像邻国,而像是个隔壁的城市”,说起和中国的缘分,他有些许宿命般的情愫:20岁第一次出国旅
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而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猜想这一步骤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了科学探究的方向。因此,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 、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猜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制,想象的空间受到挤压。学生往往不敢猜,一方面由于他们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一)    2000年3月,我带着创业的梦想初次来到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这是一个森林面积大、城市相对窄小的国家,给人一种进“村”的压抑感。安顿好一切,吕月决定先去找份工作。谁料奔波一个多月,竟然没觅到合适的岗位,最终吕月决定自谋职业。  一个偶然的机会,吕月看到有人在景点给游客画像,而素描正是吕月的长项,从此,无论天气如何,吕月都会背着画夹,出没在游人较多的大小景点。直到有一天,遇到一对过路的夫妇
“天人相分”的哲学命题和思想传统,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在审美主体与自然美的关系上承认自然美的客观性,承认主体的美感是由自然事物的美所引起的,它还是中
人们一直在探求解决后进生问题的策略,但是后进生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素质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观念的要求下,转化后进生已刻不容缓.笔者将从后进生转化的可能性、赞科
期刊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根据企业或项目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随着近些年来低碳环保观念的不断盛行,人们的生活观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实验教学法的运用,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申报教师资格证必须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且要求二级乙等以上成绩。这对于世居壮语区的学生而言,无疑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壮语学生,绝大部分使用双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