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考地理复习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平时做题训练中的信息反馈,并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答题的效率,使备考能够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关键词: 高考地理复习 读图 审题 答题
在高考地理复习中最能反映学生问题的是平时训练答题中的问题。因而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非常重视对学生平时考试试卷的批改,在批改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并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做题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在阅卷讲评中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一、读图审题不仔细,信息提取不完整
有些学生做题往往材料和图还没看清楚就急于答题,或者丢了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者不看地图中的图例或数据,抓不住重点信息,忽视了细节,一看试题,难度不大,在没有审清题意的情况下,忙于动手答题,从而影响了准确率。如“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的成因”就答成“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湖泊地区与周围地区降水相比”往往答成“有湖泊地区的降水特征”。又如“此时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学生往往忽视了“此时”,却把全年的气候特点全答上;在回答“造成该地区环境问题存在的主要人为原因”时,要不没看清“主要”二字,要不没注意抓住“人为原因”这个角度。
学生漏题现象也十分明显,读图时往往把重要的图例忽略了。如指向标、要求在图上作图或把某地理事物标在图上相应位置等诸如此类问题。例如,在工厂布局时图示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但很多学生忽视了指向标或经纬线,就按习惯上的上北下南辨别方向。还有,在比较风力大小的地图上忽视了比例尺,找不到隐含的条件。不少地理试题提供一些文字情景或图形信息,其中有些是需要动用原有知识储备加工以后才能得出的隐性信息。如等高线凸向高处示意谷地、河流流向示意从高到低等,对于隐性信息不能及时看出来。高考地理可谓“无图不成题”,但学生空间概念薄弱,空间位置混乱,方位感差。空间定位不准导致相关题目无法下手,从而影响整组题无法下手。
因此,教师平时要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读题而不是看题。要多翻图,建立空间概念并能经常训练画图,能在头脑中形成地图骨架,并以此为据点来辐射和推断其它地区的位置。平时在试题讲评时教会学生读题目的方法和注意点,读题时学会关注材料里的关键词并能圈划出来。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分析,提高广泛的空间联系和深入逻辑联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图像信息的获取和综合,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平时的地理试题训练中,审题要全面、准确阅读所给材料,揣摩命题意图与考查要求,生题找联系,熟题找差异。尤其不能遗漏题目文字或图形中边角位置不醒目的内容,如图名、指向标箭头、地图比例尺、图例等。
二、基础知识不牢固,解答问题不全面
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知识之间的联系不熟悉,对地理的基本原理理解不透,从而制约了思维的拓展,导致答题片面,可意会的东西不能言传,不能多角度答题。比如,南方地区为何多降酸雨?学生往往只能想到降水多且工业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而忽视了空气中的酸性尘埃和地形等因素。知识点易混淆,如荒漠化和沙漠化,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气候类型往往答成植被类型。在自然地理的选择题的组合题中,一题不会,一组题就都错了。这就需要学生在复习时认真梳理基本知识,强化知识系统,善于整理、归纳、记忆、巩固,以干带支,重在贯通,避免出现重视参考书不重视课本,重视做题但不重视看书的现象。
在做题过程中所反映出的知识盲点一定要细化弄懂。有针对性地精选训练题,重视做题“变式训练”,多角度变换试题。多思路分析问题,拓展学生思维,提高解题应变能力。对区域地理的定位、判读,要对这些区域的基本地理事物、轮廓形状、一些重要事物的地理特征都做到了如指掌。
三、文字表述不规范,答题欠专业术语
一些学生的文字功底较差、别字多,文字表述不够简洁,拖泥带水等低级错误经常出现。这与平时的训练关注不够有关。故我们在平时做题时应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加强术语与俗语的区别。比如说干旱地区,由于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造成了植被的稀疏,而学生往往答成干旱地区很少下雨,植被也不多。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雨热同期,有的学生却把地中海气候的特点答成雨热不同期。
对此,在平时训练中,文字表述应要点化,重要的答点先写,次要的答点后写,要简练。在题目评讲时教师要讲透,阐明分析方法和答题要点,逐渐培养学生用规范的地理语言来叙述问题。要尽可能多地使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用专业术语来回答问题。
总之,在平时做题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补遗功能,提高学生读表读图的能力;发挥纠错功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充分发挥拓展功能,提高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关键词: 高考地理复习 读图 审题 答题
在高考地理复习中最能反映学生问题的是平时训练答题中的问题。因而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非常重视对学生平时考试试卷的批改,在批改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并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做题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在阅卷讲评中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一、读图审题不仔细,信息提取不完整
有些学生做题往往材料和图还没看清楚就急于答题,或者丢了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者不看地图中的图例或数据,抓不住重点信息,忽视了细节,一看试题,难度不大,在没有审清题意的情况下,忙于动手答题,从而影响了准确率。如“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的成因”就答成“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湖泊地区与周围地区降水相比”往往答成“有湖泊地区的降水特征”。又如“此时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学生往往忽视了“此时”,却把全年的气候特点全答上;在回答“造成该地区环境问题存在的主要人为原因”时,要不没看清“主要”二字,要不没注意抓住“人为原因”这个角度。
学生漏题现象也十分明显,读图时往往把重要的图例忽略了。如指向标、要求在图上作图或把某地理事物标在图上相应位置等诸如此类问题。例如,在工厂布局时图示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但很多学生忽视了指向标或经纬线,就按习惯上的上北下南辨别方向。还有,在比较风力大小的地图上忽视了比例尺,找不到隐含的条件。不少地理试题提供一些文字情景或图形信息,其中有些是需要动用原有知识储备加工以后才能得出的隐性信息。如等高线凸向高处示意谷地、河流流向示意从高到低等,对于隐性信息不能及时看出来。高考地理可谓“无图不成题”,但学生空间概念薄弱,空间位置混乱,方位感差。空间定位不准导致相关题目无法下手,从而影响整组题无法下手。
因此,教师平时要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读题而不是看题。要多翻图,建立空间概念并能经常训练画图,能在头脑中形成地图骨架,并以此为据点来辐射和推断其它地区的位置。平时在试题讲评时教会学生读题目的方法和注意点,读题时学会关注材料里的关键词并能圈划出来。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分析,提高广泛的空间联系和深入逻辑联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图像信息的获取和综合,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平时的地理试题训练中,审题要全面、准确阅读所给材料,揣摩命题意图与考查要求,生题找联系,熟题找差异。尤其不能遗漏题目文字或图形中边角位置不醒目的内容,如图名、指向标箭头、地图比例尺、图例等。
二、基础知识不牢固,解答问题不全面
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知识之间的联系不熟悉,对地理的基本原理理解不透,从而制约了思维的拓展,导致答题片面,可意会的东西不能言传,不能多角度答题。比如,南方地区为何多降酸雨?学生往往只能想到降水多且工业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而忽视了空气中的酸性尘埃和地形等因素。知识点易混淆,如荒漠化和沙漠化,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气候类型往往答成植被类型。在自然地理的选择题的组合题中,一题不会,一组题就都错了。这就需要学生在复习时认真梳理基本知识,强化知识系统,善于整理、归纳、记忆、巩固,以干带支,重在贯通,避免出现重视参考书不重视课本,重视做题但不重视看书的现象。
在做题过程中所反映出的知识盲点一定要细化弄懂。有针对性地精选训练题,重视做题“变式训练”,多角度变换试题。多思路分析问题,拓展学生思维,提高解题应变能力。对区域地理的定位、判读,要对这些区域的基本地理事物、轮廓形状、一些重要事物的地理特征都做到了如指掌。
三、文字表述不规范,答题欠专业术语
一些学生的文字功底较差、别字多,文字表述不够简洁,拖泥带水等低级错误经常出现。这与平时的训练关注不够有关。故我们在平时做题时应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加强术语与俗语的区别。比如说干旱地区,由于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造成了植被的稀疏,而学生往往答成干旱地区很少下雨,植被也不多。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雨热同期,有的学生却把地中海气候的特点答成雨热不同期。
对此,在平时训练中,文字表述应要点化,重要的答点先写,次要的答点后写,要简练。在题目评讲时教师要讲透,阐明分析方法和答题要点,逐渐培养学生用规范的地理语言来叙述问题。要尽可能多地使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用专业术语来回答问题。
总之,在平时做题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补遗功能,提高学生读表读图的能力;发挥纠错功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充分发挥拓展功能,提高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