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新高考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进行了研究。笔者先对当前存在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的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在此基础上,又从分层教学开展、教材联系、教学方法调整、有效沟通进行、习惯培养强化五个方面提出了有效的教学调整策略,希望可以对广大高中物理教师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新高考;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与初中物理教学相比,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难度梯度明显提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更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物理学习,必须做好初、高中的物理教学衔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由初中到高中的学习模式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物理学习自信心,不断提高物理学习水平。接下来将对初、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衔接策略应用进行简要介绍。
一、当前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能力发展层次存在较大差异
在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中,由于学生努力程度不同的影响,不同学生的物理基础能力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若教师开展的教学具有较高的同一性,就会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受到不良的影响。但在当前的教学设计中,课题组研究发现,部分教师对教学的分层化开展并没有较深刻的认识。
(二)初高中物理教材描述存在差异
初高中物理教材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但在一些问题的描述上存在不同,且高中教材相较于初中教材研究的知识层次要更深刻,也更注重本质原因的探索。这一不同就导致初高中物理教材对一些概念的描述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可能会使学生在高一物理的学习中存在疑惑,影响其学习效率。
(三)初高中教师教学节奏存在不同
相较于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难度更大,知识点也更多,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高中教师的教学节奏要更快,对一些问题的强调也不会过多重复,这导致一些学生感觉非常不适应。
(四)学生习惯养成存在问题
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并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习惯预习和复习,这一情况就导致学生升入高中之后不能主动地预习和复习,也就造成在课堂听课时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在课下缺乏及时的复习巩固,最后导致学生知识遗忘现象严重。
二、解决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的策略
(一)学生认知能力分析
1.感知能力
初中生开始产生选择性感知,开始能在许多物体中选择出自己需要的对象去感知,但是这种选择性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一旦感知对象的背景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就会失去自己的感知对象;而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到的事物更多,能很容易在众多的事物中选择出对自己有用的对象,能凭借过往经验排除干扰始终感知那个对象。选择出感知对象后,需要把感知到各个属性归纳成整体。因为这种归纳成整体的能力很受过去经验的影响,所以初中生的这种能力是有限的,而高中生却能利用已有经验将接近、相似或者连续的多个属性或者物体归纳成一个整体。这个过程对过去的知识经验要求很高,初中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只能依靠日常生活中的直观经验,这样的理解具有片面性。
2.思维能力
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间接性指人的思维要以别的物体或知识经验为媒介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初中生思维过程中的媒介主要以直观动作或者过去见过的物体为主,即在处理一个物理过程时脑海会有一个具体形象。比如研究小车的速度时脑海里会想象着汽车的速度盘,即初中学生的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而高中在思维过程的思维对象大多是反应事物特点的概念和公式。即在思考时可以从具体的物体抽离出来,思考它们的本质以及内在规律,即高中生的思维以抽象思维为主。初中学生可以将一些直观的属性归纳起来,比如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学生可以将这个运动过程的距离、时间以及运动快慢概括起来。但是高中生在这方面发展得更好,不仅可将表面属性概括起来,还可以归纳出内在联系和规律,进一步了解物体运动情况。
(二)注重知识衔接,优化更新学习模式
初、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衔接是通过建立并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将高中新获取的物理知识融入已建立的物理知识结构体系中,丰富、完善原有物理知识结构,建立新的学习概念和学习规律,更新或者重新建立学习模式实现,这就需要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找准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点,基于学生初中学到的简单、浅显的物理基础知识,逐渐深入、系统地进行补充和扩展,科学过渡到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合理设置难度梯度,对学生的物理知识基础体系做好知识拓展和延伸,不断细化、丰富知识体系结构。
例如力的内容教学,初中物理的力学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力学的基础知识,内容简单,较为单一,但高中物理教学则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分析各种力产生的原因,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加强了对力的应用性分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力学的相关物理知识,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明确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在力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方面的不同,通过对学生所学初中力学知识进行回顾,根据已知知识创设生活化情境,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掘初中物理知识无法恰当解释的现象,逐渐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细化,尝试用微观角度分析物体受力情况,运用对比、量化计算等方式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如根据初中物理所学的弹力大小和物体发生性变之间的关系,通过简单的定性分析后,引导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等实验工具,尝试对弹力的大小进行量化分析,从而过渡到高中物理学习的胡克定律、弹力大小的应用计算等知识,帮助学生重新建立、更新力学物理知识体系等。
(三)关注学生差异,合理教学分层
为了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教师在教学实际中要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差异,结合学生学习的现状,对教学进行分层。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教学分层的认识不够,这导致其在教学中采取的教学策略和要求呈现同一化的特点,这一情况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出现了问题。而在当前,为了实现有效的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认识到分层教学开展的必要性,并结合摸底测试的成绩和对学生上课表现的观察,确立学生当前所处的发展层次。在明确了学生发展层次的差异之后,教师就可以再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分层化处理,进而实施有效的教学分层。例如,在进行“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尝试开展分层教学。教师要先结合学生摸底测试的成绩和在“质点参考系”“时间位移”这两课学习中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能力分级。在完成学生能力分级后,教师就可以着手进行教学设计的分级。在本课的教学实际中,对能力发展较差的学生,教师要能着重凸显基础知识的要求,引导学生实现基础概念的研究与掌握,打好物理学习的基础。
结论
做好初、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衔接,立足学生实际学习水平,认真研究教材,认清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变化,以及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变化,把握好教学梯度,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綜合分析具体问题,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切实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达.浅议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衔接策略[C].2017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
[2]孙斌华,衣启蒙.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成效的策略探赜[J].成才之路,2017(27):95-95.
[3]王宏岗.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7(5).
关键词:新高考;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与初中物理教学相比,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难度梯度明显提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更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物理学习,必须做好初、高中的物理教学衔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由初中到高中的学习模式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物理学习自信心,不断提高物理学习水平。接下来将对初、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衔接策略应用进行简要介绍。
一、当前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能力发展层次存在较大差异
在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中,由于学生努力程度不同的影响,不同学生的物理基础能力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若教师开展的教学具有较高的同一性,就会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受到不良的影响。但在当前的教学设计中,课题组研究发现,部分教师对教学的分层化开展并没有较深刻的认识。
(二)初高中物理教材描述存在差异
初高中物理教材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但在一些问题的描述上存在不同,且高中教材相较于初中教材研究的知识层次要更深刻,也更注重本质原因的探索。这一不同就导致初高中物理教材对一些概念的描述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可能会使学生在高一物理的学习中存在疑惑,影响其学习效率。
(三)初高中教师教学节奏存在不同
相较于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难度更大,知识点也更多,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高中教师的教学节奏要更快,对一些问题的强调也不会过多重复,这导致一些学生感觉非常不适应。
(四)学生习惯养成存在问题
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并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习惯预习和复习,这一情况就导致学生升入高中之后不能主动地预习和复习,也就造成在课堂听课时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在课下缺乏及时的复习巩固,最后导致学生知识遗忘现象严重。
二、解决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的策略
(一)学生认知能力分析
1.感知能力
初中生开始产生选择性感知,开始能在许多物体中选择出自己需要的对象去感知,但是这种选择性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一旦感知对象的背景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就会失去自己的感知对象;而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到的事物更多,能很容易在众多的事物中选择出对自己有用的对象,能凭借过往经验排除干扰始终感知那个对象。选择出感知对象后,需要把感知到各个属性归纳成整体。因为这种归纳成整体的能力很受过去经验的影响,所以初中生的这种能力是有限的,而高中生却能利用已有经验将接近、相似或者连续的多个属性或者物体归纳成一个整体。这个过程对过去的知识经验要求很高,初中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只能依靠日常生活中的直观经验,这样的理解具有片面性。
2.思维能力
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间接性指人的思维要以别的物体或知识经验为媒介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初中生思维过程中的媒介主要以直观动作或者过去见过的物体为主,即在处理一个物理过程时脑海会有一个具体形象。比如研究小车的速度时脑海里会想象着汽车的速度盘,即初中学生的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而高中在思维过程的思维对象大多是反应事物特点的概念和公式。即在思考时可以从具体的物体抽离出来,思考它们的本质以及内在规律,即高中生的思维以抽象思维为主。初中学生可以将一些直观的属性归纳起来,比如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学生可以将这个运动过程的距离、时间以及运动快慢概括起来。但是高中生在这方面发展得更好,不仅可将表面属性概括起来,还可以归纳出内在联系和规律,进一步了解物体运动情况。
(二)注重知识衔接,优化更新学习模式
初、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衔接是通过建立并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将高中新获取的物理知识融入已建立的物理知识结构体系中,丰富、完善原有物理知识结构,建立新的学习概念和学习规律,更新或者重新建立学习模式实现,这就需要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找准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点,基于学生初中学到的简单、浅显的物理基础知识,逐渐深入、系统地进行补充和扩展,科学过渡到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合理设置难度梯度,对学生的物理知识基础体系做好知识拓展和延伸,不断细化、丰富知识体系结构。
例如力的内容教学,初中物理的力学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力学的基础知识,内容简单,较为单一,但高中物理教学则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分析各种力产生的原因,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加强了对力的应用性分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力学的相关物理知识,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明确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在力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方面的不同,通过对学生所学初中力学知识进行回顾,根据已知知识创设生活化情境,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掘初中物理知识无法恰当解释的现象,逐渐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细化,尝试用微观角度分析物体受力情况,运用对比、量化计算等方式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如根据初中物理所学的弹力大小和物体发生性变之间的关系,通过简单的定性分析后,引导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等实验工具,尝试对弹力的大小进行量化分析,从而过渡到高中物理学习的胡克定律、弹力大小的应用计算等知识,帮助学生重新建立、更新力学物理知识体系等。
(三)关注学生差异,合理教学分层
为了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教师在教学实际中要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差异,结合学生学习的现状,对教学进行分层。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教学分层的认识不够,这导致其在教学中采取的教学策略和要求呈现同一化的特点,这一情况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出现了问题。而在当前,为了实现有效的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认识到分层教学开展的必要性,并结合摸底测试的成绩和对学生上课表现的观察,确立学生当前所处的发展层次。在明确了学生发展层次的差异之后,教师就可以再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分层化处理,进而实施有效的教学分层。例如,在进行“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尝试开展分层教学。教师要先结合学生摸底测试的成绩和在“质点参考系”“时间位移”这两课学习中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能力分级。在完成学生能力分级后,教师就可以着手进行教学设计的分级。在本课的教学实际中,对能力发展较差的学生,教师要能着重凸显基础知识的要求,引导学生实现基础概念的研究与掌握,打好物理学习的基础。
结论
做好初、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衔接,立足学生实际学习水平,认真研究教材,认清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变化,以及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变化,把握好教学梯度,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綜合分析具体问题,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切实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达.浅议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衔接策略[C].2017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
[2]孙斌华,衣启蒙.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成效的策略探赜[J].成才之路,2017(27):95-95.
[3]王宏岗.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