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东多奇峰峻岭,有大河长川,更多岁月风雨……
大约三千年前,廪君西迁,拓疆巴国,烽火相接,波伏浪涌。时光转到公元第一个千年中叶,巴东始有建县历史。然自南朝开端至隋唐五代的五百年间,江上峰青,时空落寞。古人曾照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那五百年,谁是第一任县令?哪位巴东人进过中华朝堂,书写过人生诗篇?多少过客,几无可考。再向前推,大风之歌没有及时地飘进三峡,魏武之鞭挥不过长江以南——巴东,远离中原文明,几乎是一片文化的荒漠。所幸这第一个千年即将结束之际,历史穿过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巴东终于进入文明开发和国家视野——迈入农耕文明,沐浴中土文化,渔舟唱晚、牛耕沃野、童诵书声,八景之名,应运而生。公元980年春天(闰三月),年仅十九岁的甲科进士寇准经殿试为探花郎,进大理寺,中秋节后,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为巴东县令……
诗经、诸子、楚辞、汉赋、晋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代表中国历代文化高峰。文化到宋,高峰为词。婉约派李清照以词寄情,漂泊在南宋。为宋词形成开辟新意境的晏殊、晏几道、范仲淹、欧阳修、柳永、苏东坡、王安石等,都晚于寇准,在写诗填词上,寇准是他们的先生。寇准在巴东三年,留存诗作125首,亲编为《巴东集》,他一生诗词留存293首,其中词作留存6首。其词作中有一首《江南春》,此词牌(调)与词谱为寇准首创,全词:“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以后,谁要以《江南春》为词牌,必依寇准所创词谱,其情调意境很难脱开春情伤怀。由于寇准为北宋第二代太宗、第三代真宗两朝服务,任第四代仁宗太子时的老师(太傅),三朝元老,两度宰相,又善写诗填词,朝廷又重视科举取士,那么寇准的文化取向对宋词的形成,是庙堂之上,随风入夜,润物无声了。
寇公一生,宦海沉浮43年。他保国安民,相才突出,但性格刚直,屡遭谗谄。他忠于朝廷,光明磊落,为政清廉,放在千秋史上,是一颗闪耀的明星。
十六岁时,寇准乡试得中举人,并为其父寇湘的历史问题,上访宋太宗行在(视察途中临时驻地),因辞色激昂,举止无畏,太宗命有司记其姓名,此为两年后太宗殿试钦点探花埋下伏笔。公元988年,寇准27岁,回朝升尚书虞部郎中,正六品,充枢密直学士,这一年妻许氏病亡,再续邢国公宋偓幼女为妻,不久,寇母赵氏病逝,回华州丁忧(守孝)。
母逝次年,寇准丁忧未满,因国事紧急获准提前回朝,研究北宋边防问题。这年七月,寇准上朝奏事,因言语不合,惹得太宗发怒退朝。寇准及时上前挽住皇帝龙袍,请复御座,要继续言事,并直到事决为止。太宗细思寇准忠直刚烈,十分赞赏地说:“真宰相之才,朕得寇准,犹如唐明皇(李世民)之得魏征也”。遂将青海通天河所产的两条犀牛角宝带,赏赠寇准一条,太宗自用一条,这一年,寇准年方28岁。自此,朝堂之上,寇公奏事,君臣畅达。
寇准30岁时,官至二品。33岁时拜为参知政事,进封开国侯,并为太宗谋立皇子赵元侃为太子。三年后,太宗崩,太子元侃继位,是为宋真宗,寇准这年36岁,从被贬地邓州回朝,任尚书工部侍郎,41岁时,寇准升首都开封知府,次年再迁兵部,为三司使,晋封开国公。此安排,真宗将保国安民重任托付寇准,接近宰相职权,作的是重大政治考验。
公元1004年,这年11月,辽国萧太后、辽圣宗亲统大将萧大览,领军20万,南下攻宋,兵临澶州,离北宋首都开封府仅数百里之遥,告急文书一日五发开封。北宋朝堂之上,有西迁成都、南逃金陵、或投降之议。唯熟悉边防的寇准力主坚决抵抗,并厉声斥责:谁再议迁都,请真宗诛斩。在此国家危亡之际,毕士安主动让贤居下,以寇准为主宰,任前线军事总指挥,力主真宗御驾亲征澶渊,以避免迁都投降之论缠绕真宗。一时,澶渊城下,宋军见御驾光临,军威大振。
公元1023年,寇准已63岁,贬官逐客,白发苍苍,垂垂老矣,无限凄凉。这年闰九月,他在雷州寓所郡城桂华坊,听到三峡巴东春天才会啼血的杜鹃哀鸣,其冤感同身受,病床叹吟:“曾为深冤无处雪,长年江上哭青春。平林雨歇残阳后,愁杀天涯去国人。”他叹息人生:“往事都如梦,流年只断魂。不堪春日尽,细雨欲黄昏。”他英雄暮年,无限伤怀:“多病将经岁,逢迎故不能。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郡斋风雨后,无睡对寒灯。”一声长叹,天降陨石,寇公冤逝雷州……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部宋史转头空。寇公千秋英名在,无尽后哲叹英雄。
寇公英名,直到今天,仍为国人怀念。他青年从政第一个地方——三峡巴东,建有寇公祠。苏东坡、苏辙、王安石、李纲、王十朋、陆游等两宋当朝及其以后各代名家贤哲,凡过三峡,必到巴东,凭吊寇公,寻访胜迹,并留下千百首巴东诗词。
寇公《巴东集》及此后的百余首诗词,有田园风光,有边塞之诗,有人生感怀,承唐风开宋韵,篇篇皆为精品。曾有哲人说,恋爱中的青年都是诗人。遥想弱冠之龄的青年寇准,才华横溢、进士及第、洞房花烛、青年从政、前程似锦,不可无诗。由庙堂而深江湖;自北国宦游南方;涉黄河之波再闯长江之浪;童年随父登高华山之险,青春作伴游历三峡巴山之壮……巴东三峡之行是他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何况这里民风淳朴,有竹枝山歌,有屈原楚辞,有美酒花林与鹿鸣鸟唱……
一千多年过去了,白云(亭)归于蓝天,秋风(亭)屡迁,已非旧颜。我们脚下的巴东老城已融入江湖,寇公诗篇飘入我们心灵的故乡。我们唯一应该做到的,是珍惜青灯下的黄卷,是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老城这一带自然山水,我们不能麻木,三峡巴东是自寇公以来千年文化视野中的一方灵山圣境!
是啊,每临风夕雨夜,或当流空皓月,青灯剪烛,我独心颤。寇县令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视野,令我遥想悠悠岁月!
每临巴东老城所在峡江两岸风光,秋月春风,幽石林泉,情难自已。我们的脊梁和灵魂,都要求我们成为有山水大爱的人啊!
巴东无源洞风光,是自然,是文化,也是产业。在过去那一段一去不复返的岁月里,伴三峡平湖潮长,寇准《巴东集》在此化成一片诗词碑林。我相信巴东人的文化底气和人文气质将在不远的将来可以看到。感而作此《巴东怀古》:
逝水感流年,山川多变迁。老城花树梦,楚峡水云烟。
断壁秋风静,残垣古巷玄。凤山荒落照,亭月瘦寒鹃。
苦吏良民叹,英雄烈士篇。相公泉有圣,凉水寺无仙。
遥望巴山柏,怀思今古贤。江波流不尽,渔火夜难眠。
大约三千年前,廪君西迁,拓疆巴国,烽火相接,波伏浪涌。时光转到公元第一个千年中叶,巴东始有建县历史。然自南朝开端至隋唐五代的五百年间,江上峰青,时空落寞。古人曾照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那五百年,谁是第一任县令?哪位巴东人进过中华朝堂,书写过人生诗篇?多少过客,几无可考。再向前推,大风之歌没有及时地飘进三峡,魏武之鞭挥不过长江以南——巴东,远离中原文明,几乎是一片文化的荒漠。所幸这第一个千年即将结束之际,历史穿过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巴东终于进入文明开发和国家视野——迈入农耕文明,沐浴中土文化,渔舟唱晚、牛耕沃野、童诵书声,八景之名,应运而生。公元980年春天(闰三月),年仅十九岁的甲科进士寇准经殿试为探花郎,进大理寺,中秋节后,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为巴东县令……
诗经、诸子、楚辞、汉赋、晋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代表中国历代文化高峰。文化到宋,高峰为词。婉约派李清照以词寄情,漂泊在南宋。为宋词形成开辟新意境的晏殊、晏几道、范仲淹、欧阳修、柳永、苏东坡、王安石等,都晚于寇准,在写诗填词上,寇准是他们的先生。寇准在巴东三年,留存诗作125首,亲编为《巴东集》,他一生诗词留存293首,其中词作留存6首。其词作中有一首《江南春》,此词牌(调)与词谱为寇准首创,全词:“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以后,谁要以《江南春》为词牌,必依寇准所创词谱,其情调意境很难脱开春情伤怀。由于寇准为北宋第二代太宗、第三代真宗两朝服务,任第四代仁宗太子时的老师(太傅),三朝元老,两度宰相,又善写诗填词,朝廷又重视科举取士,那么寇准的文化取向对宋词的形成,是庙堂之上,随风入夜,润物无声了。
寇公一生,宦海沉浮43年。他保国安民,相才突出,但性格刚直,屡遭谗谄。他忠于朝廷,光明磊落,为政清廉,放在千秋史上,是一颗闪耀的明星。
十六岁时,寇准乡试得中举人,并为其父寇湘的历史问题,上访宋太宗行在(视察途中临时驻地),因辞色激昂,举止无畏,太宗命有司记其姓名,此为两年后太宗殿试钦点探花埋下伏笔。公元988年,寇准27岁,回朝升尚书虞部郎中,正六品,充枢密直学士,这一年妻许氏病亡,再续邢国公宋偓幼女为妻,不久,寇母赵氏病逝,回华州丁忧(守孝)。
母逝次年,寇准丁忧未满,因国事紧急获准提前回朝,研究北宋边防问题。这年七月,寇准上朝奏事,因言语不合,惹得太宗发怒退朝。寇准及时上前挽住皇帝龙袍,请复御座,要继续言事,并直到事决为止。太宗细思寇准忠直刚烈,十分赞赏地说:“真宰相之才,朕得寇准,犹如唐明皇(李世民)之得魏征也”。遂将青海通天河所产的两条犀牛角宝带,赏赠寇准一条,太宗自用一条,这一年,寇准年方28岁。自此,朝堂之上,寇公奏事,君臣畅达。
寇准30岁时,官至二品。33岁时拜为参知政事,进封开国侯,并为太宗谋立皇子赵元侃为太子。三年后,太宗崩,太子元侃继位,是为宋真宗,寇准这年36岁,从被贬地邓州回朝,任尚书工部侍郎,41岁时,寇准升首都开封知府,次年再迁兵部,为三司使,晋封开国公。此安排,真宗将保国安民重任托付寇准,接近宰相职权,作的是重大政治考验。
公元1004年,这年11月,辽国萧太后、辽圣宗亲统大将萧大览,领军20万,南下攻宋,兵临澶州,离北宋首都开封府仅数百里之遥,告急文书一日五发开封。北宋朝堂之上,有西迁成都、南逃金陵、或投降之议。唯熟悉边防的寇准力主坚决抵抗,并厉声斥责:谁再议迁都,请真宗诛斩。在此国家危亡之际,毕士安主动让贤居下,以寇准为主宰,任前线军事总指挥,力主真宗御驾亲征澶渊,以避免迁都投降之论缠绕真宗。一时,澶渊城下,宋军见御驾光临,军威大振。
公元1023年,寇准已63岁,贬官逐客,白发苍苍,垂垂老矣,无限凄凉。这年闰九月,他在雷州寓所郡城桂华坊,听到三峡巴东春天才会啼血的杜鹃哀鸣,其冤感同身受,病床叹吟:“曾为深冤无处雪,长年江上哭青春。平林雨歇残阳后,愁杀天涯去国人。”他叹息人生:“往事都如梦,流年只断魂。不堪春日尽,细雨欲黄昏。”他英雄暮年,无限伤怀:“多病将经岁,逢迎故不能。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郡斋风雨后,无睡对寒灯。”一声长叹,天降陨石,寇公冤逝雷州……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部宋史转头空。寇公千秋英名在,无尽后哲叹英雄。
寇公英名,直到今天,仍为国人怀念。他青年从政第一个地方——三峡巴东,建有寇公祠。苏东坡、苏辙、王安石、李纲、王十朋、陆游等两宋当朝及其以后各代名家贤哲,凡过三峡,必到巴东,凭吊寇公,寻访胜迹,并留下千百首巴东诗词。
寇公《巴东集》及此后的百余首诗词,有田园风光,有边塞之诗,有人生感怀,承唐风开宋韵,篇篇皆为精品。曾有哲人说,恋爱中的青年都是诗人。遥想弱冠之龄的青年寇准,才华横溢、进士及第、洞房花烛、青年从政、前程似锦,不可无诗。由庙堂而深江湖;自北国宦游南方;涉黄河之波再闯长江之浪;童年随父登高华山之险,青春作伴游历三峡巴山之壮……巴东三峡之行是他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何况这里民风淳朴,有竹枝山歌,有屈原楚辞,有美酒花林与鹿鸣鸟唱……
一千多年过去了,白云(亭)归于蓝天,秋风(亭)屡迁,已非旧颜。我们脚下的巴东老城已融入江湖,寇公诗篇飘入我们心灵的故乡。我们唯一应该做到的,是珍惜青灯下的黄卷,是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老城这一带自然山水,我们不能麻木,三峡巴东是自寇公以来千年文化视野中的一方灵山圣境!
是啊,每临风夕雨夜,或当流空皓月,青灯剪烛,我独心颤。寇县令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视野,令我遥想悠悠岁月!
每临巴东老城所在峡江两岸风光,秋月春风,幽石林泉,情难自已。我们的脊梁和灵魂,都要求我们成为有山水大爱的人啊!
巴东无源洞风光,是自然,是文化,也是产业。在过去那一段一去不复返的岁月里,伴三峡平湖潮长,寇准《巴东集》在此化成一片诗词碑林。我相信巴东人的文化底气和人文气质将在不远的将来可以看到。感而作此《巴东怀古》:
逝水感流年,山川多变迁。老城花树梦,楚峡水云烟。
断壁秋风静,残垣古巷玄。凤山荒落照,亭月瘦寒鹃。
苦吏良民叹,英雄烈士篇。相公泉有圣,凉水寺无仙。
遥望巴山柏,怀思今古贤。江波流不尽,渔火夜难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