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三个“关键” 品“完美”园林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ngyang0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苏州园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51-02
  【作者简介】张正华,江苏省金湖县塔集中心初级中学(江苏金湖,211631)教师。
  【设计思想】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苏州园林图册写的序言。文章虽说是一篇介绍园林的说明文,但它表现出来的美俯首可拾。
  首先是美在结构,作者凭借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点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苏州园林》图册的反复揣摩,从艺术的高度准确地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由于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而不是每个园林的个体特征,所以他在文章一开头抓住了几个关键词,如“标本”,不仅反映了苏州园林很具代表性的一面,还显示了苏州园林也有其他园林的特色。
  再说“鉴赏”一词的表述,不但表明苏州园林与其他园林不同的特点,而且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苏州园林,自然提升了苏州园林的艺术品位。“标本”和“鉴赏”这两个关键词,既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更有助于体现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然后文章点出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完美的图画”一词,直接把园林与图画联系起来,不但令人遐想,同时也揭示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与上文中的“鉴赏”一词相照应。然而,对这一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的呢?作者安排文章时却独树一帜,先运用一个排比句,抓住四个“讲究”,让读者从整体上感觉这一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同时,也引起读者急于读下去的兴趣。从文章结构来说,这四个比喻句,不但具有上述的作用,而且承上启下,为后面的说明起到了引领作用。因为它与下文的3至6节一一对应,也都是先介绍特征,再展开说明。第7节中又抓住“忽略”一词,从细处着眼,紧扣“完美的图画”,将苏州园林的细微之处也详尽地说明清楚。因此《苏州园林》一文,在结构上整体和谐,前后照应,引人想象,表现出完美的结构美。
  其次是完美的景色。游览者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看到图画的完美:图画里有不讲究对称的亭台轩榭,追求自然之美;有一座一个样的桥梁、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的石岸、玲珑的石头,泥沼里养鱼、种荷,“鱼戏莲叶间”的动态画面,给人如临其境的美感;花草树木方面抓住俯仰生姿的高低树、古老的藤萝和满眼珠光宝气的花色;还有不容忽略的每一个角落,具有图案美的门和窗,一律淡灰色,和白色对衬的屋瓦、檐漏等,无不给游览者以美的享受。
  然后是完美的语言。为突出“完美的图画”这一特征,作者用了概括性强的语言。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一句,概括出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它强调的是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或是重峦叠嶂,或是有花木点缀的几座小山,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二是用了精练而形象化的语言。如“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其中的“戏”字形象生动,它把鱼儿的调皮、嬉戏的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是达不到这样的境界的,这就是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创意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语言又严密又生动的多样性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激疑激趣、讲授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导入:一曲欢快悠扬的笛声把我们带到了哪儿?(揭题:苏州园林)
  (屏显:《姑苏行》《苏州园林》)
  设计意图:姑苏即现在的苏州,以笛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直接揭题,进入文本。
  2.什么是园林?我们这儿的翠湖园能算得上是园林吗?(屏显:园林)中国的园林很多,而我们今天要去的是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笔下的苏州园林,它有何独特之处呢?
  (较多学生没有去过苏州园林,有的还以为家乡的公园就是园林。其实园林有很多种,而苏州的园林大都为古典园林,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值得学习、品味与鉴赏。)
  二、初读课文,抓关键词,把握特征
  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第1-2节,思考: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屏显: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引导学生抓住说明对象及特征。)
  2.指名回答,理解“标本”“鉴赏”,齐读句子并板书“完美的图画”,提问:图画里有什么?
  3.理解“完美”一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想要做到“完美”是不容易的,可是苏州园林却真正做到了。那么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是如何做的?引出四个“讲究”。
  4.研读并理解四个“讲究”(从内在联系和与下文的关系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教学生抓关键词理解课文,这四个讲究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设计师和匠师们是怎样展现苏州园林的特点的,让读者从整体上感受这一特点是怎样形成的,也有一种激发读者兴趣的作用。
  三、细读课文,抓关键句,整理思路
  1.过渡:课文第2节中“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对应的是第3节的内容,它在布局上有什么特点呢?(提示:不讲究对称)
  2.教师点评:你的发言给老师一个感觉——不对称的建筑是美的,那么对称的建筑就不美吗?其实我国的建筑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请看大屏幕,这是故宫,那是现代建筑。两座建筑都给人一种整齐端庄、气势恢宏的美感。既然对称的建筑也是美的,为什么苏州园林里的亭台轩榭却绝不讲究对称呢?(生补充,找出文本中的“自然之趣”一词)嗯,说的不错,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正是为了追求自然之趣,才使亭台轩榭等建筑物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有一种造园艺术,以复杂和不规范为原则。苏州园林可以说把这一点做到了极致。   3.过渡:快读第4节,假山、池沼是如何搭配的?先说假山,从游览者的角度,达到什么效果,引出“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突出了苏州园林追求自然美的特征。再说池沼,里面搭配了什么呢?(一座一个样的桥梁、玲珑的石头、鱼儿、荷花等。)
  4.这样搭配的效果是什么?(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苏州园林处处是景,处处如画,正如第3节所说,“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5.过渡:关注第5节,老师在阅读的时候有个疑惑:没有修剪成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旁树?这样修剪出来的树木不美吗?(生补充:这样修剪出来的树木不美,因为它们身上人工的痕迹太重,显得没有生机。苏州园林追求的是自然之趣。)
  6.苏州园林树木栽种与修剪追求的是自然之美,这种自然之美,不矫揉造作,不妄加雕饰,不露斧凿痕迹,且具有画意。
  7.过渡:研读第6节,它是如何扣住“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否矛盾?(生说明。)
  8.师点评,屏幕展示图片。苏州园林中最妙的设计就是廊子,苏州园林庭院虽小,但由于有廊子和花墙隔着,有“隔而未隔,界而未界”之感,再设计了漏窗,窗外之景忽隐忽现,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人流连忘返。
  9.小结:板书“布局”“配合”“映衬”“层次”,有了这四个讲究,这幅图画就完美了吗?(不完美)细微之处设计者和匠师们也不会放过,如第7节中第一句。
  (设计意图:紧扣“完美的图画”,理解四个讲究,既有美的景色,又有美的结构。同时抛出问题,引导学生继续解读文本。)
  10.抓住第7、8、9节的中心句理解。
  11.教师小结课文的写作思路,边板书边讲解。
  (能够独具慧眼,由不同的园林之中寻找共同的特点;并按照由主到次、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加以详细说明。)
  四、品读课文,抓关键段,体悟语言魅力
  1.过渡:这篇文章出自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叶圣陶之手,文章不仅景色美、结构美,而且语言更美,板书“语言”。古语云:窥一斑而知全豹。下面我们就以第5节为例,欣赏本文美的语言。请大家齐读第5节。
  2.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段文字中有些词句极富有表现力,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品味吗?
  师生共同解读文本:①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从空间角度并以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描绘出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②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句中“盘曲嶙峋”一词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古藤萝曲折突兀的姿态,“一幅好画”,以形象化的比喻,显出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在画意的特点。③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满眼的珠光宝气”“繁华和欢悦”等词,有人的视觉感受,有人的心情,既描绘了开花的风韵、游览者的心情,又突出完美图画的特点。
  3.师小结语言特点:说明中运用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有助于透彻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更使读者加深了对苏州园林的印象。
  4.过渡:请同学们再回到文中,找一找哪些词语用得准确,哪些词语用得生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理解说明中插入描写、议论、抒情的作用,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及生动性。
  五、回放课文,抓全篇,揣摩情感
  1.作者仅仅是为介绍苏州园林写的序吗?其中蕴含着他怎样的情感?
  (有对景的赞美,还有对设计者和匠师们高超技艺的赞美。)
  2.文章结尾“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我们作一回顾,屏显图片或是音乐作结。
  设计意图:由最后一节的解读,让学生体味文章的结构安排。结尾的句子意味深长,让人回味,并留有余地,激发读者的想象。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討调脂消斑合剂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的效果及对UA、Hcy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60例设为患者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4例设为健康组;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与研究组(n=30),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调脂消斑合剂。统计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健康组、研究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血脂、UA及Hc
[摘要] 目的 探討槐杞黄颗粒治疗肝癌TACE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本院肝癌TACE术后患者90例,分为实验组60例与对照组30例。实验组给予常规护肝 槐杞黄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后评定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结束后,两组各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且实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肝肾阴虚证各证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摘 要】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如何开展作文指导,又如何将复杂的作文训练向课堂的“两头”拉伸,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线式作文训练”,即将课前积累和课后延展也纳入到作文训练中,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中学 作文教学 课前积累 课堂指导 课后延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
主持人语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论的根本问题,如何科学地认识这个问题,是整个教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但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常常出现片面性或绝对化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也常常出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象。  令人欣喜的是,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历经十多年课改,对于“教”与“学”关系的认识取得了很大进展,形成了诸如“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等改革性话语。 
[摘要] 目的 研究感染患者的维生素D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 方法 检测急诊病房收治的308例患者的血常规、血生化及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等指标;根据病情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并对感染组患者的血清25(OH)D与CRP水平进行相关性研究。 结果 308例患者中有175例为感染患者,主要为肺部感染。25(OH)D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中的水平分别为[1
[摘要]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唾液腺和泪腺等外分泌腺体。目前常用的检查包括腮腺造影、腮腺核素显像、唇腺活检等。近年来涎腺超声(SGU)发展迅速,较传统的检查方法有着简便、经济、无创、易于操作和推广等优势,本文就SGU在pSS诊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pSS的SGU成像特征探讨其诊断价值;从SGU评分与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的联系来分析预后;从治疗
[摘要] 目的 探讨运用3D耳石症模型的BPPV诊疗技能培训课程在基层医院推广的效果。 方法 开发新模式BPPV诊疗技能培训课程,对基层医院37名坐诊医师进行培训,对比培训前后复位手法的熟练程度及培训后复位手法有效率。 结果 学员四种诊疗手法熟练程度培训前、后自评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后每位学员各种手法均能达到熟练,培训后复位手法有效率100.00%。培训后学员自评、学员
[摘要] 目的 分析胸腔积液和血清中癌胚抗原(CEA)、腺苷脱氨酶(ADA)、降钙素原(PCT)联合诊断胸腔积液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5月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为对照组;12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为观察组。检测血清和胸腔积液中PCT、ADA、CEA水平,分析其鉴别诊断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的效能。绘制ROC曲线观察血清三项指标联合诊断的效能和胸腔积液三
[摘要] 探讨临床药师在肿瘤住院患者伴有疼痛及肝功能能不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参与1例胰腺癌合并肝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过程,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患者出入院的全过程进行药学监护,及对临床医师进行用药指导,从而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减少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患者用药依从性。通过该患者的全程指导,临床药师建议肝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若其属于重度疼痛,初始镇痛推荐口服美沙酮片剂。  [关
[摘要] 目的 探討复方玄驹胶囊对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性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本院行前列腺增生术治疗患者8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除术(Transurethral bipolar plasmakinetic prostatectomy,TUPKRP)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保列治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复方玄驹胶囊治疗。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