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他的这一理论是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也因为推行平民教育未取得成果而产生的。他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要建立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给“生活教育”下的定义是这样的:“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是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因此《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1、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 “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
2、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如教完《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我设计了一道练习:植树节,学校准备购买一些树苗绿化我们的校园。下面是学校向苗木公司了解到的数据,你认为学校应购买哪种树苗?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
1、指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线段”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同学们到校园里找线段。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去教室门口找,去操场上找……这次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而且使学生经历一次成功的情感体验。
2、指导学生开发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连加、连减”时,课后我布置了一个小实践作业,让学生调查爸爸、妈妈的岁数,然后计算出爸爸、妈妈和自己一共的岁数。还有数学教材里安排有估算这个内容,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最广泛作用。我们在生活里经常要用到估算。例如:我们天天上学都要估算一下到校需要多少时间,以免迟到。又如要买1支铅笔和1本作业大概需要带多少钱?等等。鼓励学生从小养成运用估算来解决数学问题或预先估算运算结果的好习惯。
3、指导学生综合实践,升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作为教师应该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逐步养成从数学角度真切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
三、以“生活经验”的借助,思考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教学“平均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一天,淘气来到游泳池边,管理人员告诉他,这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米,他的身高是1.3米,同学们,淘气跳下去会有危险吗?
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就知道深水区的深度比1.2米深很多;而浅水区的深度还不到1.2米,这样,他们很快就找到了正确结论。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数学问题。
四、以“生活实践”的回归,解决数学问题
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我创设了一道这样的题目: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丙种,边长为30厘米的地砖,每块7元。你能为父母做参谋,买到合适的地砖吗?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的创造条件,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鼓励学生善于分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作者单位:苏州市敬文实验小学 江苏】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1、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 “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
2、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如教完《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我设计了一道练习:植树节,学校准备购买一些树苗绿化我们的校园。下面是学校向苗木公司了解到的数据,你认为学校应购买哪种树苗?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
1、指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线段”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同学们到校园里找线段。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去教室门口找,去操场上找……这次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而且使学生经历一次成功的情感体验。
2、指导学生开发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连加、连减”时,课后我布置了一个小实践作业,让学生调查爸爸、妈妈的岁数,然后计算出爸爸、妈妈和自己一共的岁数。还有数学教材里安排有估算这个内容,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最广泛作用。我们在生活里经常要用到估算。例如:我们天天上学都要估算一下到校需要多少时间,以免迟到。又如要买1支铅笔和1本作业大概需要带多少钱?等等。鼓励学生从小养成运用估算来解决数学问题或预先估算运算结果的好习惯。
3、指导学生综合实践,升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作为教师应该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逐步养成从数学角度真切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
三、以“生活经验”的借助,思考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教学“平均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一天,淘气来到游泳池边,管理人员告诉他,这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米,他的身高是1.3米,同学们,淘气跳下去会有危险吗?
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就知道深水区的深度比1.2米深很多;而浅水区的深度还不到1.2米,这样,他们很快就找到了正确结论。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数学问题。
四、以“生活实践”的回归,解决数学问题
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我创设了一道这样的题目: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丙种,边长为30厘米的地砖,每块7元。你能为父母做参谋,买到合适的地砖吗?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的创造条件,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鼓励学生善于分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作者单位:苏州市敬文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