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来源 :文史月刊·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ingz4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得到广泛传播,既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特性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此时的中国已经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所需的阶级条件、思想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等内在因素。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 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义是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思想、理论或是主义,若想在异国他乡得到多数人的认同、接受,必须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及主客观原因。由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也不例外。这既有外部条件,也有内部条件,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促进了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一、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外部条件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离不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一次世界大战及马克思主义背身所具有的内在特性等外部条件的影响。
  (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917年10月,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为长期寻求自由、独立和民主而奋斗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希望。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它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研究十月革命、研究马克思主义,期望从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各国人民以及全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争夺殖民地而开战,却都打着正义的旗号,使欧洲战火横飞、慌尸遍野、生灵涂炭。这场空前规模的战争,暴露了资本主义世界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矛盾,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以前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态度开始怀疑、动摇,他们开始寻求一种新思想、新道路来求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的内在特性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规律,解释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趋势,并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方法途径。马克思主义虽不能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解决革命过程中具体问题的答案,但却能为无产阶级及劳苦大众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够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二、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内部条件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虽离不开种种外部条件,更离不开中国此时所具有的适合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阶级条件、思想条件及社会条件等内部条件。
  (一)阶级条件: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中国的工人阶级最早产生于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开办的近代企业中,随着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而发展壮大起来。一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列强忙于争夺殖民地放松了对我国的侵略,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五四运动期间,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此时的工人运动正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精神武器作指导,接受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内在要求。
  (二)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猛烈地抨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封建伦理道德及迷信愚昧思想,人们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同时这场新文化运动还使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丢掉了先前对帝国主义抱有的幻想,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中国的朋友,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激励着人们去追求真理、追求科学,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有力的思想条件。
  (三)社会条件:社会变革的需要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后,中华民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惨痛灾难,救亡图存成为当时中国的第一需要,中国向何处去成为几代中国人苦苦思索的问题。此时的中国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社会大革命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求得民族独立。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因此中国人开始思考救国救民的新路,寻找新的革命理论,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2]时代与思潮.五四反思[M].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78.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1.
  作者简介:
  王春云 (1989--),女,汉族,河南周口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其他文献
期刊
丘陵山地梨园间种旱稻技术的开发研究由浙江大学和安吉县水利局水土保持研究所共同承担,在安吉山湖塘进行。1997年开始试验,经过几年的探索,已取得成功。梨树第二年投产、第
在台湾,很多人熟悉和喜欢蓝博洲,时至今日,关于台湾“1950年代白色恐怖”的纪实文学,极少有出其右者.在蓝博洲笔下,湮没于荒野的台湾民众史片段一点儿一点儿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学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监护论和教育保护论,然后从实际出发,针对这两种理论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希望能以此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构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
期刊
摘 要:人类的技能无一不是从模仿开始的,由模仿到感悟,由感悟到创造。同样,习作也是一种技能。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善于观察、发现,通过习作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要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教师就要教给学生模仿的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在模仿中创新。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模仿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
期刊
迁徙的族裔由于母体文化在与异质文化碰撞与遭遇时,必然会形成文化间的疏离、审视和认同.而出生在男权世界中,她们特有的双重边缘身份使她们的写作始终处于文学主流的边缘.随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在CCTV10“百家讲坛”讲述《中国故事·富强篇·富莫如隋》(2016年2月21日、4月29日),说是隋文帝这个人,非常注重节俭,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就是他那个独孤皇后,做事也“懂分寸,识大体”。接下来于教授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次,这个隋朝与这个突厥,举行“互市”,什么叫“互市”呢,就是边境贸易。结果幽州地区的大总管,上疏给朝廷,给朝廷说,这次“互市”,突厥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