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分制高职院校改革的热门课题,其强调修业年限的弹性、课程的自选性、修读课程的自控性、开设课程的多样性、教学的竞争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运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做好制定教学计划、建立导师制、完善教务管理系统、班主任管理、教考分离,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优质教师资源的分配等工作,培养出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学分制 改革 教学管理
所谓学分制,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学分和学生毕业标准学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效果的量的单位,并与衡量学生毕业标准相结合。学分制具有修业年限的弹性、课程的自选性、修读课程的自控性、开设课程的多样性、教学的竞争性等特性。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观念、培养目标、招生就业、课程体系、教学手段、质量评价体系、学籍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全方位制度创新;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理实一体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
高等职业教育既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否则就业面临问题,又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否则招生就产生影响,学分制教学管理可以充分满足企业和学生的双重要求。
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如观念、师资、设备、学生、管理等。做好基础工作,切实运行好学分制教学管理。
一、制定符合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教学计划
制定教学计划是开设一个专业的首要工作。在学年制教学管理中,只要解决好培养目标问题即可:如就业面向、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问题。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后,除此以外,还要考虑到实践教学设备的利用率与教学进度、教考分离冲突的问题,就是具体的教学运行的问题。
制定框架一致的教学计划,使各个相近专业在每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周数和实践教学周数相同,实行“分组捆绑”。譬如某系有六个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机与电器、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工艺管理。人为地将它们分成三组:电气自动化技术和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为第一组,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机与电器专业为第二组、应用电子技术和电子工艺管理专业为第三组。每个专业每年招收两个班级学生,共12个自然班。为节约设备投入,实践教学时可以按照自然班展开教学。在某学期,该12个班级都要进行“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课程和“电子技术项目实践”教学。安排教学进度时,可以将第一组安排在1—4周进行实践教学,将第二组安排在5—8周进行实践教学,将第三组安排在9—12周进行实践教学,18周统一进行“单片机与接口技术”教考分离的试题库抽题考试。
二、建立导师制
导师可以进行专业介绍、对教学计划释疑解惑、解读专业培养目标、个别辅导、选课选教辅导。
学年制的“专业介绍”通常是在新生入学时有2学时的专业方面的解读,专业性较强、信息量大,时间长了,学生头脑中只留下只言片语。学生对专业是什么、将来学什么、学习中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这些等问题还是一知半解。建立导师制,学生可以随时从导师那里得到合适的答案。
建立导师制,让导师提前发布新一学期的学习任务、教学进度安排,提出学习要求,帮助学生作出学习规划,使学生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在学习新的课程前,对新课程知之甚少,选课有盲目性和从众现象,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习惯了解不够,导致在新学期有一定时间的相互适应,导师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
三、完善教务管理系统
网上选课选教,在教务管理系统中提前录入课程介绍、教师信息,学生在选课选教时对课程和教师有初步认识。
教务管理系统自行进行选课选教的统计,在选课门数、学分数、教学班学生数、教学班学生限额等出具统计数据,为管理者提供实时决策依据。
教务管理系统自动生成课表,选课选教后,原来自然班的概念大大弱化,班级中的同学课表不同,系统可以生成每位同学的个人课表,包括课程、教师、教室、时间等。
系统成绩查询,开放成绩查询系统,学生可以在内网、外网查询自己的成绩。
四、班主任管理
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后,实行选课选教,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有明显的优势,弱化的班级的概念,也对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有一定影响,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培养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就是新的课题。
在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引入班主任管理,如社会实践、集体活动、公益活动、科技创新与发明等方面,要求学生必须获得相应的学分,这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兴趣,又可以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五、教考分离,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以考风带学风,以学风促校风”,教考分离,促进教师努力提高知识水平、技术能力、业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譬如:六个专业的12个班级的学生在某一学期同时学习“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多位教师同时授课,期末在试题库中统一抽题考试。在流水作业改卷后,课程负责人统计卷面成绩,分班级统计分析,作为考核班主任指标;分教学班统计分析,作为授课教师考核指标。
做好“教考分离”工作,可以促进课程改革。通过市场调研,统计分析岗位需求,细分岗位能力,确定课程培养能力目标。以能力为核心,改革考核方式、方法。教师将会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项目开发,提高学校培养学生的能力。
六、优质教师资源的分配
优质教师资源是学校的财富,更是学生的“福音”。引入“学习绩分制”,采用“优生优先”原则,解决“选教拥堵”现象。教学班学生人数可能超出限额时,启动“优生优先”原则。学习绩分是学生的相关课程的成绩产生绩点分值,如学习“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课程,根据计算待选学生的“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程序设计语言”、“电子技术项目实践”的绩点分值总和,形成“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课程选教时学习绩分,学习绩分高的学生享受选教优先权。
总之,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重大举措,是我国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积极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培养出家长放心、企业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凤林.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浅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9)
[2]李立.学分制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冲击与创新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2004,14(1)
[3]董宇艳.浅谈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2,(6)
[4]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守则
[关键词] 学分制 改革 教学管理
所谓学分制,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学分和学生毕业标准学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效果的量的单位,并与衡量学生毕业标准相结合。学分制具有修业年限的弹性、课程的自选性、修读课程的自控性、开设课程的多样性、教学的竞争性等特性。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观念、培养目标、招生就业、课程体系、教学手段、质量评价体系、学籍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全方位制度创新;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理实一体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
高等职业教育既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否则就业面临问题,又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否则招生就产生影响,学分制教学管理可以充分满足企业和学生的双重要求。
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如观念、师资、设备、学生、管理等。做好基础工作,切实运行好学分制教学管理。
一、制定符合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教学计划
制定教学计划是开设一个专业的首要工作。在学年制教学管理中,只要解决好培养目标问题即可:如就业面向、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问题。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后,除此以外,还要考虑到实践教学设备的利用率与教学进度、教考分离冲突的问题,就是具体的教学运行的问题。
制定框架一致的教学计划,使各个相近专业在每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周数和实践教学周数相同,实行“分组捆绑”。譬如某系有六个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机与电器、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工艺管理。人为地将它们分成三组:电气自动化技术和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为第一组,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机与电器专业为第二组、应用电子技术和电子工艺管理专业为第三组。每个专业每年招收两个班级学生,共12个自然班。为节约设备投入,实践教学时可以按照自然班展开教学。在某学期,该12个班级都要进行“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课程和“电子技术项目实践”教学。安排教学进度时,可以将第一组安排在1—4周进行实践教学,将第二组安排在5—8周进行实践教学,将第三组安排在9—12周进行实践教学,18周统一进行“单片机与接口技术”教考分离的试题库抽题考试。
二、建立导师制
导师可以进行专业介绍、对教学计划释疑解惑、解读专业培养目标、个别辅导、选课选教辅导。
学年制的“专业介绍”通常是在新生入学时有2学时的专业方面的解读,专业性较强、信息量大,时间长了,学生头脑中只留下只言片语。学生对专业是什么、将来学什么、学习中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这些等问题还是一知半解。建立导师制,学生可以随时从导师那里得到合适的答案。
建立导师制,让导师提前发布新一学期的学习任务、教学进度安排,提出学习要求,帮助学生作出学习规划,使学生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在学习新的课程前,对新课程知之甚少,选课有盲目性和从众现象,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习惯了解不够,导致在新学期有一定时间的相互适应,导师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
三、完善教务管理系统
网上选课选教,在教务管理系统中提前录入课程介绍、教师信息,学生在选课选教时对课程和教师有初步认识。
教务管理系统自行进行选课选教的统计,在选课门数、学分数、教学班学生数、教学班学生限额等出具统计数据,为管理者提供实时决策依据。
教务管理系统自动生成课表,选课选教后,原来自然班的概念大大弱化,班级中的同学课表不同,系统可以生成每位同学的个人课表,包括课程、教师、教室、时间等。
系统成绩查询,开放成绩查询系统,学生可以在内网、外网查询自己的成绩。
四、班主任管理
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后,实行选课选教,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有明显的优势,弱化的班级的概念,也对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有一定影响,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培养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就是新的课题。
在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引入班主任管理,如社会实践、集体活动、公益活动、科技创新与发明等方面,要求学生必须获得相应的学分,这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兴趣,又可以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五、教考分离,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以考风带学风,以学风促校风”,教考分离,促进教师努力提高知识水平、技术能力、业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譬如:六个专业的12个班级的学生在某一学期同时学习“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多位教师同时授课,期末在试题库中统一抽题考试。在流水作业改卷后,课程负责人统计卷面成绩,分班级统计分析,作为考核班主任指标;分教学班统计分析,作为授课教师考核指标。
做好“教考分离”工作,可以促进课程改革。通过市场调研,统计分析岗位需求,细分岗位能力,确定课程培养能力目标。以能力为核心,改革考核方式、方法。教师将会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项目开发,提高学校培养学生的能力。
六、优质教师资源的分配
优质教师资源是学校的财富,更是学生的“福音”。引入“学习绩分制”,采用“优生优先”原则,解决“选教拥堵”现象。教学班学生人数可能超出限额时,启动“优生优先”原则。学习绩分是学生的相关课程的成绩产生绩点分值,如学习“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课程,根据计算待选学生的“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程序设计语言”、“电子技术项目实践”的绩点分值总和,形成“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课程选教时学习绩分,学习绩分高的学生享受选教优先权。
总之,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重大举措,是我国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积极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培养出家长放心、企业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凤林.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浅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9)
[2]李立.学分制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冲击与创新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2004,14(1)
[3]董宇艳.浅谈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2,(6)
[4]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