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例1 “道,独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
A. 自然从来不飞跃
B. 物理不外于吾心
C.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D. 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解析 题目中有关键词句是“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其意思是说:气这种物质是变化的,它的生生不息,就是道。这与”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是一致的。题目中的“道”不能理解成为老子的“道”,不能理解成唯心主义,故选C项。
例2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诗句可以体现(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
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 诗“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意思是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意思是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诗意在悼古感今。本题考查文化的来源、作用。通过审题肢,马上可排除错误的题肢②,文化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因为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故选C项。
例3 随着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在全国10%的县展开,一些年满60岁的老人已经陆续领到基础养老金。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后,又将实现“养老不犯愁”。这些德政工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 在不断地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
D. 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解析 “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是通俗易懂的俗语,字面意思容易把握,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材料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A、C、D项不合题意,故本题选B项。
例4 在海瑞陵园的亭柱上,挂着海瑞写的一副对联:“政善民安歌道泰,风调雨顺号时清。”这副对联反映出海瑞( )
①崇尚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具有积极的历史价值
②强调执政为民的民主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
③憧憬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环境友好的发展观念
④主张勤勉清廉的从政道德,具有净化官风的积极意义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解析 “政善民安歌道泰,风调雨顺号时清”是指政治清明,人民安定,歌颂世道平安;风雨适合农时,时代清明,国家和谐,大同,人民生产生活安定,美好。对联的主旨强调了关注民生、勤勉善政的理念,故①④符合题意,③的说法不符合题意;②强调执政为民,行为主体是党,故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②③的选项,本题选C项。
1.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得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 )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唐诗包含的哲理是( )
A. 矛盾具有同一性 B. 矛盾具有斗争性
C. 矛盾具有普遍性 D. 矛盾具有特殊性
3.“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是清代阮元《吴兴杂诗》中的名句。这一名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 要重视量的积累
B. 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C.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
D. 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杜荀鹤诗云:“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 )
A. 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初期总是不能被人们接受
B. 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C. 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予重视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D. 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5.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
A. 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 A 无论是具体感觉还是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①应选;但由于主体的立场不同、知识的构成不一样,面对同一事物,人们会形成不同的认识,②应选;③认识对象——月亮是客观的;④认识是主观的,不能实现认识对象(客体)的创新。
2.A 本题的寓意是,越是在石头遍布危险的小河上行船,由于人谨慎反而能平安无事,而越是在一帆风顺的河流上行船,反而经常发生翻船事故。这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故选A项。
3.D 此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
4.B 这首诗通过对小松不气馁,继续向上生长的描述,说明了有因必有果,在积累“因”的过程中,“果”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只是由于一时机缘未到,“果”尚未被人发觉而已。解答本题关键是要读懂诗的意思,联系所学的哲学原理进行分析,B项符合题意。
5.A 本题考查对诗词蕴含的哲理的分析。“狂沙”经“千淘万漉”可得“金”,“金石”因不舍地锲刻而“可镂”,都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项不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体现的是意识的差异性,C项不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体现的是坚持适度原则,D项不选。只有A项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的哲理,故选A项。
A. 自然从来不飞跃
B. 物理不外于吾心
C.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D. 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解析 题目中有关键词句是“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其意思是说:气这种物质是变化的,它的生生不息,就是道。这与”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是一致的。题目中的“道”不能理解成为老子的“道”,不能理解成唯心主义,故选C项。
例2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诗句可以体现(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
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 诗“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意思是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意思是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诗意在悼古感今。本题考查文化的来源、作用。通过审题肢,马上可排除错误的题肢②,文化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因为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故选C项。
例3 随着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在全国10%的县展开,一些年满60岁的老人已经陆续领到基础养老金。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后,又将实现“养老不犯愁”。这些德政工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 在不断地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
D. 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解析 “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是通俗易懂的俗语,字面意思容易把握,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材料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A、C、D项不合题意,故本题选B项。
例4 在海瑞陵园的亭柱上,挂着海瑞写的一副对联:“政善民安歌道泰,风调雨顺号时清。”这副对联反映出海瑞( )
①崇尚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具有积极的历史价值
②强调执政为民的民主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
③憧憬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环境友好的发展观念
④主张勤勉清廉的从政道德,具有净化官风的积极意义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解析 “政善民安歌道泰,风调雨顺号时清”是指政治清明,人民安定,歌颂世道平安;风雨适合农时,时代清明,国家和谐,大同,人民生产生活安定,美好。对联的主旨强调了关注民生、勤勉善政的理念,故①④符合题意,③的说法不符合题意;②强调执政为民,行为主体是党,故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②③的选项,本题选C项。
1.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得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 )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唐诗包含的哲理是( )
A. 矛盾具有同一性 B. 矛盾具有斗争性
C. 矛盾具有普遍性 D. 矛盾具有特殊性
3.“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是清代阮元《吴兴杂诗》中的名句。这一名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 要重视量的积累
B. 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C.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
D. 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杜荀鹤诗云:“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 )
A. 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初期总是不能被人们接受
B. 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C. 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予重视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D. 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5.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
A. 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 A 无论是具体感觉还是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①应选;但由于主体的立场不同、知识的构成不一样,面对同一事物,人们会形成不同的认识,②应选;③认识对象——月亮是客观的;④认识是主观的,不能实现认识对象(客体)的创新。
2.A 本题的寓意是,越是在石头遍布危险的小河上行船,由于人谨慎反而能平安无事,而越是在一帆风顺的河流上行船,反而经常发生翻船事故。这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故选A项。
3.D 此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
4.B 这首诗通过对小松不气馁,继续向上生长的描述,说明了有因必有果,在积累“因”的过程中,“果”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只是由于一时机缘未到,“果”尚未被人发觉而已。解答本题关键是要读懂诗的意思,联系所学的哲学原理进行分析,B项符合题意。
5.A 本题考查对诗词蕴含的哲理的分析。“狂沙”经“千淘万漉”可得“金”,“金石”因不舍地锲刻而“可镂”,都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项不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体现的是意识的差异性,C项不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体现的是坚持适度原则,D项不选。只有A项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的哲理,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