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与学生思维能力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中国教育,即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知识经济的到来向教育提出挑战,社会不是以某种能运用的技术为基础,而是以整个社会知识的进步为基础;对人才的培养不应以获取知识为唯一目的,而是要全面的发展。人的生命体本身蕴含着全面发展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我们应站在育人的高度抓住教育的本质,把课堂提问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明确课堂提问目的,遵循课堂提问设计原则
  课堂提问,并不是表面上的随便回答或“满堂问”,而是一种由教学目标所决定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重要教学手段。要使课堂提问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设计是一个关键,设计课堂提问一般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要结合各教学环节的特点进行课堂提问
  1.组织学生的注意定向,集中和转移的提问
  这类提问适用于新课或新教材教学的开始,或演示实验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质疑问难,以使学生的听与教师的讲协调一致。如“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通过让学生折三角形、圆以及平行四边形等活动,进行提问:“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吗?完全重合意味着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探讨之中,在操作和答问中自然地引入轴对称概念。
  2.引导学生进行推导、归纳、概括的启发性提问
  这类提问用于例题讲授、课堂练习、探求新的解题方法、纠偏查错等教学环节,以使学生从局部的片面认识发展到完整全面的认识,由机械套用到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练习的提问
  目的是使学生自觉并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类问题的表现形式是提示、诱导和指导,创设发展情景,减少问题坡度和难度,以便于使学生跨上由知识掌握到应用的新台阶,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进行课堂提问,要注意的几点要求
  1.要弄清问题的性质,使用不同层次的发问形式
  由浅入深有判断性提问,叙述性提问,发散性提问三个提问层次。切忌总用“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答形式。
  2.提问要把握时机,选择突破口
  当学生正在发“愤”求“知”,但尚未知,思维正处于困惑之际,及时质疑发问,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收到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3.提问要注意问题难易适中,讲究实效
  要充分考虑问题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程度提出相应难度的问题,有利于反馈真实信息,加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品质。
  二、在课堂提问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关于思维的科学,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是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提问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需要。教育心理指出“给学生提出一个课题,即‘问题情境’,使学生不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求知欲”。显然,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启发式教学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那么在课堂教学中,究竟怎样提问才能恰到好处?怎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一)选择适当的提问形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激趣性提问,增强学生思维活动的愉悦氛围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创造生动愉悦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
  2.迁移性提问,提供思维活动的导向
  不少数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在提问旧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设置提问,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去。如:在讲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时,首先提问:“解绝对值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然后再问:“同学们能用解绝对值方程的方法来解不等式|4x-7|>8和3|1-x|<|2 (x+1)|+3吗?”这样提问,能使学生迫不急待地将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从已知对象迁移到未知对象上去。
  ⒊ 探索性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索性提问应为学生留有思维创造的意境和空间,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探索的情趣,攻坚的意志,使他们的智力品格得到发展。有的习题具有深刻的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挖掘,可以得到多种解法,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开拓思维,而且可以发挥教材的作用,达到做一题、知一类,联系一片,提高一步的目的。
  (二) 把握课堂提问时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提问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加深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问有许多讲究,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训练学生思维时,要求学生联想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将有关知识加以比较、归纳,找出共同性。从个别概括出一般性,又从一般性推导出特殊性,使他们找到知识的联系性,最后形成概念。通过联想、比较、归纳,使学生不但对知识的学习更具深度,而且从中训练了思维的方法。引发学生思维的几种常见有效的提问方式有:
  1.课堂导入式提问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把本节课的最关键的问题首先摆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求证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
  2.梯度提问
  梯度提问就是就一个问题,教师设置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性的问题系列,在课堂里,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提问,让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由表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步步展开,它具有锁链性、延伸性,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一低层次的问题,会使学生往往感到单调、乏味、枯燥,而同一高层次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放弃的情绪。
  课堂提问应注意知识的发展性和学生思维的发展性,充分暴露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理顺学生认知的程序。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拨动思维的琴弦,点燃思想的火花,发掘智慧的潜能,让学生去寻求、去探索、去创造,给学生发展才能的机会。课堂提问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过程,教师应以本课知识为主线、运用各种手段,全发面地抓住学生这个中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应改进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課堂提问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其他文献
摘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激发学习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尝试: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美;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展示数学思维过程;增强数学教学语言的吸引力;给数学后进生更多关照等。  关键词:数学美 思维过程 教学语言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成败主要看学生的反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能根据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规律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本文就如何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兴趣;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积极性  传统的数学课堂把丰富复杂、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明算理,重练习”的特殊认识活动,导致数学课堂变得机
新课程标准前言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新课程十分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怎样发挥小学语文学科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呵护天性,培养质疑、探究的品质  好奇、好问、好幻想是儿童的天性,两岁的孩童总喜欢问这是什么
随着互联网企业飞速发展,我国传统银行深受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具有快捷支付、高效便捷的特点,深受个人与小微型企业的喜爱。互联网金融与银行金融服务偏向“二八定律”相比,更关注“80%”的小微用户,这就会造成银行客户流失量大,然而在银行的发展中,低端用户市场占有重要比例,银行应向互联网金融企业学习,不仅要把关注点放在中高端客户中,更要多关注低端客户市场,满足庞大低端客户的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如何在小学事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体现新教法?我认为要坚持“七重”。  一、重朗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
摘要:文章以本校四个班级的205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以高中生物教学现状为调查内容,开展了问卷调查。结合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物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其在很多环节上都存在缺陷,需要参与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在此基础上制定高中生物教学改善的策略,对于现阶段的高中生物教学工作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教学现状 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生物课程有利于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使得其以科
内容摘要: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 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 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就应该学会对细节进行描写。描写的目的是要达到生动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集中
作为新生概念的“后真相”,其实在历史上已经出现过与其内涵相似的概念,即一二战期间的西方的宣传概念.两者都强调先入为主的非理性认知习惯,强调情感和感觉处于意见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