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听话”发展“个性”

来源 :湖北教育·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mama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孩子的“听话”是必需的,尤其针对班级这个特定情境。班级学习的重中之重是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此,首先要确保全体学生“听话”,即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惹是生非。作为一个老师,我所理解的“听话的孩子”就是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惹是生非的学生。至于有人认为“盲目‘听话’的孩子很可能缺乏创造性,做事没有主见”,我以为这里“听话的孩子”指向了两个概念。
  概念一指向个体,概念二指向群体。姚老师谈论的是指向个体的“听话的孩子”。在他眼中,单个孩子个性的发展也许会因家长和老师一味地“听话”要求而有所限制。我理解的“听话的孩子”则首先指向学生群体这一层面,因为身处一线的我深刻感受到让班级学生“听话”的迫切性。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肯定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能听话”。“听话”的学生群体便于每一位老师管理,可减轻老师日常教学的负担。更主要的是,“听话”的学生群体更容易出教育教学成果。同一个班级里,“听话”的学生不但容易获得优秀成绩,而且也更多地在个性发展方面崭露头角。
  去年,我承担四年级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这一年里,我班学生单就语文学科参与了各级各类竞赛与测试活动,我后来做了一番粗略的数据统计,呈现出的直观感受是:班级中,“听话”的学生更容易出成果,也更容易获得关注。他们在各级各类竞赛与测试活动中,有鲜明的三高特征:参与率高,得奖率高,表现更优秀。其中,有学校班级教育教学成果的展示,更多的则是学生个人素养的成长记录。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平常不是那么“听话”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活动展示中的表现则显得相对单薄。
  教学相长。在我看来,师生双方如果没有构建起一个共赢的成长局面,其他任何问题都是空谈。所以,我日常工作的首要任务便是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学习氛围。具体而言,就是制定一整套相对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并想方设法让它积极健康地运作下去,落实到每一位学生,便是遵守、执行与监督。看似用“听话”的美丽外衣,“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其实是在想法设法维护“听话”学生的个性成长。班级规范管理与学生个性发展并不矛盾,两者不是对立冲突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听话”是共性,“个性”是个性。共性的基础上,才有个性的发展可能性。脱离共性的土壤,个性无法茁壮成长。共性,是学校既定的教育教学任务;个性,是学生个人的自我个性成长。“听话”的学生,在顺利完成既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后,才有余力发展自己的个性特征。依据这样的原则,面对“听话”与“个性”,我的选择很干脆:立足“听话”,发展“个性”,终极目标是培养既听话又不失个性的学生。
  为了培养这样理想的学生,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规范班级常规管理制度,紧抓不懈;一方面提供足够空间让学有余力的“听话”学生继续发展个性,有的放矢。我特别认同姚老师的一个观点:“让孩子拥有一个与他们年龄层次相称的听话行为习惯模式。”我也在实践中努力地这样做:规范班级常规管理制度,让遵守规章制度且学有余力的“听话”学生,在完成学校既定的任务后,继续发展自己喜爱的成长项目——阅读、书法、写作、画画、唱歌、跳舞、足球等,让应有的能力尽量发展,不遗余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学生是数学教育教学的对象,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学应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也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活动,还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基础,关注其差异性,通过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数学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一、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机.新时代
新课改提倡的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适合初中学生的特点.课堂互动模式是这对新课改理念的具体体现.学生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交流与探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的发现与建构,在互动中学会知识探索的路径,学会合作,学会自主思考与探究.现代社会提倡人的合作与探究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互动教学要遵循“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节点是各个章节知识点有效衔接的关键部分,对于知识点的相互衔接起着引导或者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抓住知识点的节点,可以掌握整个知识的脉络结构,强化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单元教学为契机,抓住知识点中的关键内容,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点中的节点,进而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点理解与记忆的效率,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借助知识结构图,指导学生明确知识的实际联系与结构关系
高中数学不仅是学生高考的必考科目,也是学生未来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课程,所以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有些数学教师受到高考导向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学生数学解题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高中数学教学氛围枯燥乏味,最终使学生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对此,数学教师应该更加专注于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让高中生充分感受到数学课程
同样,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将失去目标与方向,有序、有效的课堂教学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没有生成,课堂教学又将失去灵动与人性,将变得机械化和程式化,使学生失去了对智慧的挑战.如何把握和处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我们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充分预设,促进有效课堂生成  高质量的课堂生成源于高质量的课前预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复杂多变的.教学过程的丰富性、多变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困囿于应试教育模式,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课堂提问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提问偏少;教师提问不择时机,不给学生思考时间;教师提问设计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太过随意,不管问题是否合适;提问设计较难且没有梯度,学生不知从何入手,也就无法解决问题.如此落后的观念,导致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缺失,也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互动
化学是高中阶段一门比较重要的必修课程,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高中化学的地位更是日渐凸显.因此,针对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良好的学习效果是通过好的教学情境来实现的.学习好高中化学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科学思维体系,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  一、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地位  首先,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能够帮助学生处理实际生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南方人多以米为主食,北方人则多以面为主食,米、面分别来自于水稻和小麦.也许正是由于这两种农作物的普通,我们很容易就忽略了它们所蕴涵的悠久历史.在这
抛描式教学法是指教师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情境案例,引导学生逐渐探索出这个情境背后的数学问题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它能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现用高中数学教学的《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说用这种教学的应用方法.  一、应用真实的情境抛出数学问题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强的特点,很多学生接触到高中数学知识时,不能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背后代表什么意义,不能寻找到学习的要点,从而不
知识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技术人才,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