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孩子的“听话”是必需的,尤其针对班级这个特定情境。班级学习的重中之重是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此,首先要确保全体学生“听话”,即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惹是生非。作为一个老师,我所理解的“听话的孩子”就是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惹是生非的学生。至于有人认为“盲目‘听话’的孩子很可能缺乏创造性,做事没有主见”,我以为这里“听话的孩子”指向了两个概念。
概念一指向个体,概念二指向群体。姚老师谈论的是指向个体的“听话的孩子”。在他眼中,单个孩子个性的发展也许会因家长和老师一味地“听话”要求而有所限制。我理解的“听话的孩子”则首先指向学生群体这一层面,因为身处一线的我深刻感受到让班级学生“听话”的迫切性。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肯定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能听话”。“听话”的学生群体便于每一位老师管理,可减轻老师日常教学的负担。更主要的是,“听话”的学生群体更容易出教育教学成果。同一个班级里,“听话”的学生不但容易获得优秀成绩,而且也更多地在个性发展方面崭露头角。
去年,我承担四年级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这一年里,我班学生单就语文学科参与了各级各类竞赛与测试活动,我后来做了一番粗略的数据统计,呈现出的直观感受是:班级中,“听话”的学生更容易出成果,也更容易获得关注。他们在各级各类竞赛与测试活动中,有鲜明的三高特征:参与率高,得奖率高,表现更优秀。其中,有学校班级教育教学成果的展示,更多的则是学生个人素养的成长记录。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平常不是那么“听话”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活动展示中的表现则显得相对单薄。
教学相长。在我看来,师生双方如果没有构建起一个共赢的成长局面,其他任何问题都是空谈。所以,我日常工作的首要任务便是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学习氛围。具体而言,就是制定一整套相对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并想方设法让它积极健康地运作下去,落实到每一位学生,便是遵守、执行与监督。看似用“听话”的美丽外衣,“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其实是在想法设法维护“听话”学生的个性成长。班级规范管理与学生个性发展并不矛盾,两者不是对立冲突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听话”是共性,“个性”是个性。共性的基础上,才有个性的发展可能性。脱离共性的土壤,个性无法茁壮成长。共性,是学校既定的教育教学任务;个性,是学生个人的自我个性成长。“听话”的学生,在顺利完成既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后,才有余力发展自己的个性特征。依据这样的原则,面对“听话”与“个性”,我的选择很干脆:立足“听话”,发展“个性”,终极目标是培养既听话又不失个性的学生。
为了培养这样理想的学生,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规范班级常规管理制度,紧抓不懈;一方面提供足够空间让学有余力的“听话”学生继续发展个性,有的放矢。我特别认同姚老师的一个观点:“让孩子拥有一个与他们年龄层次相称的听话行为习惯模式。”我也在实践中努力地这样做:规范班级常规管理制度,让遵守规章制度且学有余力的“听话”学生,在完成学校既定的任务后,继续发展自己喜爱的成长项目——阅读、书法、写作、画画、唱歌、跳舞、足球等,让应有的能力尽量发展,不遗余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
概念一指向个体,概念二指向群体。姚老师谈论的是指向个体的“听话的孩子”。在他眼中,单个孩子个性的发展也许会因家长和老师一味地“听话”要求而有所限制。我理解的“听话的孩子”则首先指向学生群体这一层面,因为身处一线的我深刻感受到让班级学生“听话”的迫切性。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肯定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能听话”。“听话”的学生群体便于每一位老师管理,可减轻老师日常教学的负担。更主要的是,“听话”的学生群体更容易出教育教学成果。同一个班级里,“听话”的学生不但容易获得优秀成绩,而且也更多地在个性发展方面崭露头角。
去年,我承担四年级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这一年里,我班学生单就语文学科参与了各级各类竞赛与测试活动,我后来做了一番粗略的数据统计,呈现出的直观感受是:班级中,“听话”的学生更容易出成果,也更容易获得关注。他们在各级各类竞赛与测试活动中,有鲜明的三高特征:参与率高,得奖率高,表现更优秀。其中,有学校班级教育教学成果的展示,更多的则是学生个人素养的成长记录。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平常不是那么“听话”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活动展示中的表现则显得相对单薄。
教学相长。在我看来,师生双方如果没有构建起一个共赢的成长局面,其他任何问题都是空谈。所以,我日常工作的首要任务便是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学习氛围。具体而言,就是制定一整套相对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并想方设法让它积极健康地运作下去,落实到每一位学生,便是遵守、执行与监督。看似用“听话”的美丽外衣,“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其实是在想法设法维护“听话”学生的个性成长。班级规范管理与学生个性发展并不矛盾,两者不是对立冲突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听话”是共性,“个性”是个性。共性的基础上,才有个性的发展可能性。脱离共性的土壤,个性无法茁壮成长。共性,是学校既定的教育教学任务;个性,是学生个人的自我个性成长。“听话”的学生,在顺利完成既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后,才有余力发展自己的个性特征。依据这样的原则,面对“听话”与“个性”,我的选择很干脆:立足“听话”,发展“个性”,终极目标是培养既听话又不失个性的学生。
为了培养这样理想的学生,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规范班级常规管理制度,紧抓不懈;一方面提供足够空间让学有余力的“听话”学生继续发展个性,有的放矢。我特别认同姚老师的一个观点:“让孩子拥有一个与他们年龄层次相称的听话行为习惯模式。”我也在实践中努力地这样做:规范班级常规管理制度,让遵守规章制度且学有余力的“听话”学生,在完成学校既定的任务后,继续发展自己喜爱的成长项目——阅读、书法、写作、画画、唱歌、跳舞、足球等,让应有的能力尽量发展,不遗余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