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企合作是指在学校实施培养行为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共同商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实训、师资培养等,互利互惠,实现双赢的局面。本文对铁道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铁道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校企合作是当前各高职院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和企业共同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必然需求,是适应市场、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对铁道类高职院校来说,由于行业、企业的特殊性,与铁路企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地培养铁路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难度可想而知。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受高职教育起步时间较晚等诸多因素影响。到目前为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在实际运作上也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校企合作机制的现状进行调查和了解。
一、我院校企合作机制现状调研
我院是一所具有60多年职业教育历史的省属高职院校,多年来与铁路企业建立起的长期稳固合作关系和广阔的人脉是学院特有的行业背景优势。学院充分利用与行业企业间的长期稳固合作关系,同企业共建了85个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相对稳定、运行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学院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自改制以来,学院一直坚持“专业紧贴产业、教学紧贴企业、精品畅通就业”办学理念,加强与铁路企业间的沟通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具体表现: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我院于2009年11月组建了吉林铁道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各自的优势,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开辟一种由重点职业院校牵头,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参与,以专业发展为纽带,以校企合作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桥梁、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低投入、高产出的职业教育发展新道路。
(二)明确校企合作合作内容与形式
确立学院发展战略、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其合作形式有:
基本形式: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共同制订教学计划、组建师资队伍;校企共同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教学评价制度等。
延伸形式:校企共建战略伙伴关系、重点专业和新专业高层决策机制;校企共同确定课程体系、企业专家任培训教师、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公关和技术设备更新改造;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招生培训就业计划、校企共同组织实施操行考核等。
拓展形式:校企共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集团或联合体、建立由企业主导的专业建设协调机制、学校从企业直接调入高技能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学校在厂区建立教学区、企业组织招生和培训、校园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内容等。
(三)校企合作成效
提高了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促进了就业,增强了学院的整体实力。同时提高了企业员工素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声誉,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二、对相关铁路企业的调研
我们调研了沈阳铁路局吉林站、长春站、吉林客运段、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等与我院有着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长、车间主任、企业班组长等进行了座谈,就校企合作及学生的培养等方面交换了意见。
(一)校企双方的愿望
1.学院希望企业提供的服务:
(1)专业建设方面: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讲座、开发课程、教材。(2)师资培训方面:新教师实习、专业教师挂职。(3)基地建设方面:校内基地建、设企业基地建设。(4)专业教学方面:接受毕业生实习、指导毕业设计、兼职授课
2.企业希望学院提供的服务:
(1)培训:技术业务培训(2)实训条件共享:提供设备、场地(3)技术服务:组织岗位练兵(4)提供毕业生:职业能力强。
(二)企业对高职学生提出的能力要求
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是专业和企业的发展,其合作的交汇点是毕业生,即学校的教育产品是否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推动企业发展,由此保持学校的持续发展,是校企合作的关键所在。企业要求高职学生在满足专业知识技能的前提下,还要肯干、有闯劲、有合作交流能力、遵守纪律、有“悟”性、适应能力要强。
三、校企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以上调研可以看出,当前的校企合作,学校要求企业做的工作较多,学校为企业提供的服务确很有限,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校企合作仍是今后学院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校企合作的运行必须建立在校企双赢的利益基础之上,促进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是合作的最终目标。我校目前现存问题:
(一)学校陈旧的管理体制缺乏对校企合作的适应
由于企业的参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得以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教师习惯于课堂教学,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组织不力,或者由于实践经验不足,无法保证学生实训效果,再加上企业指导教师的工作绩效、指导效果难以考核,因此,使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遇到很多困难。
(二)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足
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足,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的初级合作。由于担心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校企合作只限于接受实习生、合作培养学生、学校给企业培养员工、技术开发等方面,没有深层次的理解职业教育,也没有将职业教育和企业有机地结合。
(三)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门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意见,这为校企合作指明了大的方向,但在小的细节方面,却缺少与之相应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使得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浅层次上,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合作,或者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直到现在,关于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责任划分等,都没有哪一步法律法规作出明确的规定,校企合作主要是由各高职院校发起、推动、主动与企业联系、合作的,并在合作的过程中积极维护企业的利益。
(四)缺乏专门的协调管理机构
目前,负责校企合作的运行的有关事宜的专门的协调管理机构还没有成立,教育行政部门只是处于宏观监督作用。专门的管理机构不存在,无疑阻碍了校企合作的良好运行,一旦在合作中出现了问题,或者纠纷,只有双方协调解决,严重的甚至上升到法律程序。这些都难以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的,也难以形成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春生.高职院校构建校企合作双赢机制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6).
关键词:铁道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校企合作是当前各高职院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和企业共同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必然需求,是适应市场、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对铁道类高职院校来说,由于行业、企业的特殊性,与铁路企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地培养铁路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难度可想而知。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受高职教育起步时间较晚等诸多因素影响。到目前为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在实际运作上也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校企合作机制的现状进行调查和了解。
一、我院校企合作机制现状调研
我院是一所具有60多年职业教育历史的省属高职院校,多年来与铁路企业建立起的长期稳固合作关系和广阔的人脉是学院特有的行业背景优势。学院充分利用与行业企业间的长期稳固合作关系,同企业共建了85个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相对稳定、运行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学院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自改制以来,学院一直坚持“专业紧贴产业、教学紧贴企业、精品畅通就业”办学理念,加强与铁路企业间的沟通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具体表现: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我院于2009年11月组建了吉林铁道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各自的优势,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开辟一种由重点职业院校牵头,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参与,以专业发展为纽带,以校企合作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桥梁、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低投入、高产出的职业教育发展新道路。
(二)明确校企合作合作内容与形式
确立学院发展战略、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其合作形式有:
基本形式: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共同制订教学计划、组建师资队伍;校企共同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教学评价制度等。
延伸形式:校企共建战略伙伴关系、重点专业和新专业高层决策机制;校企共同确定课程体系、企业专家任培训教师、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公关和技术设备更新改造;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招生培训就业计划、校企共同组织实施操行考核等。
拓展形式:校企共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集团或联合体、建立由企业主导的专业建设协调机制、学校从企业直接调入高技能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学校在厂区建立教学区、企业组织招生和培训、校园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内容等。
(三)校企合作成效
提高了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促进了就业,增强了学院的整体实力。同时提高了企业员工素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声誉,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二、对相关铁路企业的调研
我们调研了沈阳铁路局吉林站、长春站、吉林客运段、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等与我院有着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长、车间主任、企业班组长等进行了座谈,就校企合作及学生的培养等方面交换了意见。
(一)校企双方的愿望
1.学院希望企业提供的服务:
(1)专业建设方面: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讲座、开发课程、教材。(2)师资培训方面:新教师实习、专业教师挂职。(3)基地建设方面:校内基地建、设企业基地建设。(4)专业教学方面:接受毕业生实习、指导毕业设计、兼职授课
2.企业希望学院提供的服务:
(1)培训:技术业务培训(2)实训条件共享:提供设备、场地(3)技术服务:组织岗位练兵(4)提供毕业生:职业能力强。
(二)企业对高职学生提出的能力要求
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是专业和企业的发展,其合作的交汇点是毕业生,即学校的教育产品是否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推动企业发展,由此保持学校的持续发展,是校企合作的关键所在。企业要求高职学生在满足专业知识技能的前提下,还要肯干、有闯劲、有合作交流能力、遵守纪律、有“悟”性、适应能力要强。
三、校企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以上调研可以看出,当前的校企合作,学校要求企业做的工作较多,学校为企业提供的服务确很有限,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校企合作仍是今后学院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校企合作的运行必须建立在校企双赢的利益基础之上,促进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是合作的最终目标。我校目前现存问题:
(一)学校陈旧的管理体制缺乏对校企合作的适应
由于企业的参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得以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教师习惯于课堂教学,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组织不力,或者由于实践经验不足,无法保证学生实训效果,再加上企业指导教师的工作绩效、指导效果难以考核,因此,使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遇到很多困难。
(二)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足
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足,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的初级合作。由于担心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校企合作只限于接受实习生、合作培养学生、学校给企业培养员工、技术开发等方面,没有深层次的理解职业教育,也没有将职业教育和企业有机地结合。
(三)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门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意见,这为校企合作指明了大的方向,但在小的细节方面,却缺少与之相应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使得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浅层次上,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合作,或者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直到现在,关于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责任划分等,都没有哪一步法律法规作出明确的规定,校企合作主要是由各高职院校发起、推动、主动与企业联系、合作的,并在合作的过程中积极维护企业的利益。
(四)缺乏专门的协调管理机构
目前,负责校企合作的运行的有关事宜的专门的协调管理机构还没有成立,教育行政部门只是处于宏观监督作用。专门的管理机构不存在,无疑阻碍了校企合作的良好运行,一旦在合作中出现了问题,或者纠纷,只有双方协调解决,严重的甚至上升到法律程序。这些都难以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的,也难以形成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春生.高职院校构建校企合作双赢机制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