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所教授的课程,针对诵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实践与应用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在诵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致,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当好学生读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合作者,培养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茫茫人世间心有所寄,情有所托,过一种有思想有品位的生活。
关键词:诵读;兴趣;感悟;积累;运用
中国分类号:G633.3
诵读,是非常自由的精神性活动,是毫无功利的心性涵养。正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写:“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以,诵读应是兴致勃勃的,而不是暮气沉沉的;诵读应是生命的激活,灵魂的充电,而不是心智的窒息,思维的桎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诵读教学至关重要,有感情的诵读,往往能使文章更富有魅力。诵读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听、说、读各种感官,以其声情并茂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达到彼此心灵相通的境界,实现读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领悟,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浓厚的情感意识,进而在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于诵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浸润书香的阳光照亮孩子们的心扉。
身为教师,要求学生做任何事都要以激发兴趣为前提。为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笔者提醒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再次以自己精彩的诵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诵读的欲望。再次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诵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最后开展一些诵读比赛。使诵读“活动化”、诵读“专题化”
二、“好读书,读好书”------学会诵读
熟悉课文,整体感知,这是学生诵读的第一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众多专家选编的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如能熟读成诵,必定受益匪浅。在这一步中,学生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从整体上感受课文语言,诵读应该以有感情朗读为基础,借助语调的抑扬顿挫来体现,要以更直接、更强烈、更细腻的方式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心灵。其实无论是语音、语调,还是语速、节奏,在诵读时往往都需要综合运用,才能满足不同作品的具体需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对语文的感悟能力才会越来越强。反之,效果会大大折扣
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会感悟
诵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感悟会之于心,诵读出之于口,心口相应,相得益彰。学生诵读时,应坚持以读导悟、以读见悟的原则,紧紧地扣着读书,要通过自身体验再现作者情感,形成对作品的深切感受,将作者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冲动变成诵读者热切的诵读愿望,并加以开拓和升华,然后从诵读者的角度,展开丰富的想象,对作品的基调进行总体的把握和设计。
通过感知、领悟、想像、联想等活动,熟悉了内容、结构,了解了背景及思想,就能够理解作品,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从而准确地把握不同的诵读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领悟其语言的优美和文章的奥妙。
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会积累
在学生充分感悟和理解的基础上,应组织他们练习诵读,要让学生一边轻吟一边展开联想,必要时可辅之以挂图、录像或多媒体。“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也可以采用创造性复述、分角色对话、演课本剧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对范文语言的感受和内化。
指導学生诵读文章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在诵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于文中精美的语段,一定要找出来,并要熟记下来,把它牢牢的记在大脑里,然后进一步进行揣摩:揣摩语言、揣摩选材、揣摩人物、揣摩思想、揣摩手法、揣摩风格。反复的诵读,能使范文中生动的词语、优美的句子在学生记忆里生根,形成语言积累,更能使文章的写作手法、写作技巧让学生理解接受、融会贯通。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会运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溢之不竭。”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已的语言,他们不断地吸纳,不断地倾吐,大量实践,不断积累,日子久了,语言能力自然有所提高。
此外,在学生学习课文和写作的过程中,随时借用他们积累的语言材料,能使他们获得诵读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能进一步激发诵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写作时学生就能文思如泉涌,语言格外生动优美,此时他们心中就产生了诵读带来的愉悦感,这种积极的情感无疑能推动他们去诵读更多的美文,积累丰富的语言词汇,必然成为运用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总之,诵读教学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只要我们善于捕捉诵读的机会,多学习,多实践,学生的诵读水平就一定能不断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及交际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关键词:诵读;兴趣;感悟;积累;运用
中国分类号:G633.3
诵读,是非常自由的精神性活动,是毫无功利的心性涵养。正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写:“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以,诵读应是兴致勃勃的,而不是暮气沉沉的;诵读应是生命的激活,灵魂的充电,而不是心智的窒息,思维的桎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诵读教学至关重要,有感情的诵读,往往能使文章更富有魅力。诵读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听、说、读各种感官,以其声情并茂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达到彼此心灵相通的境界,实现读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领悟,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浓厚的情感意识,进而在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于诵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浸润书香的阳光照亮孩子们的心扉。
身为教师,要求学生做任何事都要以激发兴趣为前提。为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笔者提醒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再次以自己精彩的诵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诵读的欲望。再次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诵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最后开展一些诵读比赛。使诵读“活动化”、诵读“专题化”
二、“好读书,读好书”------学会诵读
熟悉课文,整体感知,这是学生诵读的第一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众多专家选编的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如能熟读成诵,必定受益匪浅。在这一步中,学生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从整体上感受课文语言,诵读应该以有感情朗读为基础,借助语调的抑扬顿挫来体现,要以更直接、更强烈、更细腻的方式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心灵。其实无论是语音、语调,还是语速、节奏,在诵读时往往都需要综合运用,才能满足不同作品的具体需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对语文的感悟能力才会越来越强。反之,效果会大大折扣
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会感悟
诵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感悟会之于心,诵读出之于口,心口相应,相得益彰。学生诵读时,应坚持以读导悟、以读见悟的原则,紧紧地扣着读书,要通过自身体验再现作者情感,形成对作品的深切感受,将作者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冲动变成诵读者热切的诵读愿望,并加以开拓和升华,然后从诵读者的角度,展开丰富的想象,对作品的基调进行总体的把握和设计。
通过感知、领悟、想像、联想等活动,熟悉了内容、结构,了解了背景及思想,就能够理解作品,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从而准确地把握不同的诵读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领悟其语言的优美和文章的奥妙。
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会积累
在学生充分感悟和理解的基础上,应组织他们练习诵读,要让学生一边轻吟一边展开联想,必要时可辅之以挂图、录像或多媒体。“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也可以采用创造性复述、分角色对话、演课本剧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对范文语言的感受和内化。
指導学生诵读文章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在诵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于文中精美的语段,一定要找出来,并要熟记下来,把它牢牢的记在大脑里,然后进一步进行揣摩:揣摩语言、揣摩选材、揣摩人物、揣摩思想、揣摩手法、揣摩风格。反复的诵读,能使范文中生动的词语、优美的句子在学生记忆里生根,形成语言积累,更能使文章的写作手法、写作技巧让学生理解接受、融会贯通。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会运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溢之不竭。”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已的语言,他们不断地吸纳,不断地倾吐,大量实践,不断积累,日子久了,语言能力自然有所提高。
此外,在学生学习课文和写作的过程中,随时借用他们积累的语言材料,能使他们获得诵读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能进一步激发诵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写作时学生就能文思如泉涌,语言格外生动优美,此时他们心中就产生了诵读带来的愉悦感,这种积极的情感无疑能推动他们去诵读更多的美文,积累丰富的语言词汇,必然成为运用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总之,诵读教学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只要我们善于捕捉诵读的机会,多学习,多实践,学生的诵读水平就一定能不断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及交际能力才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