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讨采用高浓度手术后补钾迅速纠正手术后失血造成电解质紊乱,同时因用钾引起穿刺部位的疼痛的应用及护理。采用的高浓度补钾方法,患者既能很好地耐受,又非常安全。它不仅适用于大手术后的患者,也适用于其他需要快速纠正低钾血症的患者,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可见,补钾是外科手术中常规用药,钾是维持电解质平衡主要物质,常因术前禁食、术中出血,术后等诸多原因,引起大量的丢失。因此手术前后会使用钾补液,例如;5%葡萄糖、10%葡萄糖,或大5%生理盐水,(统称稀释液)加维生素C1——2g,再加入10%氯化钾10——15ml,速度为20 gtt/min,4~6 d(小儿静滴补钾速度为15 gtt/min),用药中我们要对补钾患者做到安全检测。静脉补钾安全性的监测:①血流动力学监测;②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及心电图的变化,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等;③动态观察血清钾的水平,随时调整钾的用量,防止发生高钾血症;④血气分析,在测定血清钾的同时做血气分析,排除pH变化对血钾的影响;⑤尿量监测,应≥40 ml/h;本文最主要观察到局部针眼处有渗出红点,患者自述有疼痛感,根据这一用药现象,立意了研讨论题,科学使用临床,护理效果满意。
【关键词】静补钾脉加药
【中图分类号】TQ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1-00b-02
1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手术后电解质紊乱,需要补充钾及维生素C的患者200例,男患儿82例子,女患118例,住院时间2008年12月12月至2009年10月。
(2)测评对照方法
对比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
A组:患者术后第一日5%葡萄糖500ml、维生素C1——2g、
10%氯化钾10——15ml,速度为20 gtt/min,静脉滴注4~6 d(小儿静滴补钾速度为15 gtt/min)
B组:患者术后第二日
5%葡萄糖500ml、维生素C1——2g、10%氯化钾10——15ml滴注。,速度为20 gtt/min,静脉滴注4~6 d(小儿静滴补钾速度为15 gtt/min)
C组:
5%葡萄糖500ml
10%氯化钾10——15ml
静脉滴注。
观察三组患者静脉滴注时的临床反应,对C组出现血管壁疼痛时,立即手背静脉穿刺部位的稀释液中加入维生素C1——2g后。
(3)疼痛测评
采用观视量法,根据患者的自述疼痛的描绘,词语定为三度,:0度:无疼痛反应;Ⅰ度:轻度疼痛;Ⅱ度:重疼痛。
2 测评结果
各组疼痛的发生情况见表1.
临床使用的氯化钾和维生素用法是静脉滴注,特别是用钾刺激血管,随之而带来了诸多的护理问题,主要是患者注射部位引起的疼痛,因而,我们采用三种相应缓解方法。
(1)疼痛敏感者难以忍受,只能放慢慢静点滴速,缓解症状,但缺点是影响给药的吸收时间,耽误病情的治疗。
(2)针柄逆转法,对疼痛敏感者,转换针刺的角度, 将针翻转180度对侧固定,但缓解症状人数只有10%,
(3)采用氯化钠中和钾的药性,但效果不明显。
所以为更有效的在治疗中寻找一种可行的方法,这对临床护理治疗工作很有必要。
在对药物的探讨中,我们发现,对所有病人如果采用同一穿刺部位,保持同一钾的浓度,同一静脉滴数,才使可比性更科学,更规范,数据更可靠。结果显示,在稀释500mL溶液中,先加入10%氯化钾,然后,再加入维生素C1——2g,能清除或缓解钾对血管壁刺激引起的疼痛感,其机理是因钾是致痛因子,进入机体组织后,作用神经末梢感受器,使其去极化,产生疼痛。而同为溶液中的维生素C却因酸性物质,会使氯化钾的PH值发生改变,从而减轻了钾对机体的疼痛作用。更多作用原理还需深度探索。
3 讨论
进一步分析显示结果,维生素C还防止神经细管堵塞、变细、弛缓,能够缓消除补钾用药的疼痛反应,同时还能促进手术中的伤口愈合,补充人体所需能量,操作简便,经济成本低,纵上所述,值得推广应用,正确与否,同仁商榷。
参考文献
[1]彭莲等.吉林医学2006第8卷.
作者单位:长春市儿童医院预诊室130061
【关键词】静补钾脉加药
【中图分类号】TQ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1-00b-02
1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手术后电解质紊乱,需要补充钾及维生素C的患者200例,男患儿82例子,女患118例,住院时间2008年12月12月至2009年10月。
(2)测评对照方法
对比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
A组:患者术后第一日5%葡萄糖500ml、维生素C1——2g、
10%氯化钾10——15ml,速度为20 gtt/min,静脉滴注4~6 d(小儿静滴补钾速度为15 gtt/min)
B组:患者术后第二日
5%葡萄糖500ml、维生素C1——2g、10%氯化钾10——15ml滴注。,速度为20 gtt/min,静脉滴注4~6 d(小儿静滴补钾速度为15 gtt/min)
C组:
5%葡萄糖500ml
10%氯化钾10——15ml
静脉滴注。
观察三组患者静脉滴注时的临床反应,对C组出现血管壁疼痛时,立即手背静脉穿刺部位的稀释液中加入维生素C1——2g后。
(3)疼痛测评
采用观视量法,根据患者的自述疼痛的描绘,词语定为三度,:0度:无疼痛反应;Ⅰ度:轻度疼痛;Ⅱ度:重疼痛。
2 测评结果
各组疼痛的发生情况见表1.
临床使用的氯化钾和维生素用法是静脉滴注,特别是用钾刺激血管,随之而带来了诸多的护理问题,主要是患者注射部位引起的疼痛,因而,我们采用三种相应缓解方法。
(1)疼痛敏感者难以忍受,只能放慢慢静点滴速,缓解症状,但缺点是影响给药的吸收时间,耽误病情的治疗。
(2)针柄逆转法,对疼痛敏感者,转换针刺的角度, 将针翻转180度对侧固定,但缓解症状人数只有10%,
(3)采用氯化钠中和钾的药性,但效果不明显。
所以为更有效的在治疗中寻找一种可行的方法,这对临床护理治疗工作很有必要。
在对药物的探讨中,我们发现,对所有病人如果采用同一穿刺部位,保持同一钾的浓度,同一静脉滴数,才使可比性更科学,更规范,数据更可靠。结果显示,在稀释500mL溶液中,先加入10%氯化钾,然后,再加入维生素C1——2g,能清除或缓解钾对血管壁刺激引起的疼痛感,其机理是因钾是致痛因子,进入机体组织后,作用神经末梢感受器,使其去极化,产生疼痛。而同为溶液中的维生素C却因酸性物质,会使氯化钾的PH值发生改变,从而减轻了钾对机体的疼痛作用。更多作用原理还需深度探索。
3 讨论
进一步分析显示结果,维生素C还防止神经细管堵塞、变细、弛缓,能够缓消除补钾用药的疼痛反应,同时还能促进手术中的伤口愈合,补充人体所需能量,操作简便,经济成本低,纵上所述,值得推广应用,正确与否,同仁商榷。
参考文献
[1]彭莲等.吉林医学2006第8卷.
作者单位:长春市儿童医院预诊室13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