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治理是将治理运用于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越来越多。以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为例,探析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即探析公民网络参与利益诉求、参与方式和参与效果,对于了解城市治理、公民参与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治理;网络参与;汉口路;利益
[中图分类号]D03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2 — 0042 — 02
一、涵义界定
“治理”一词由来已久。在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年发表的题为 《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中,给治理下了这样的定义: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1〕。
城市治理就是将治理运用于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在现代城市中,对公共事务的最佳管理和控制已不再是集中的,而是多元、分散、网络型以及多样性的,这就涉及中央、地方、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多层次的权利和利益协调——这种由各级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个人管理城市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就是城市治理〔2〕。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城市治理的主体及方式多种多样,公民参与尤其是网络参与越来越频繁。公民参与,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的参与渠道,参与或影响政府公共政策或公共事务的行动过程。网络参与即公民通过上网,在网络上参与或影响政府公共政策或公共事务的行动过程。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公民素质的提高,公民网络参与方兴未艾。
以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为例,探析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对于了解城市治理、公民参与有重大意义。
二、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事件回顾
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事件由来已久。2005年1月,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交管局长胡小翔等10位市人大代表提出了一份议案——在汉口西路西口新建一条隧道穿过河海大学,这便是汉口西路西延工程建设方案的雏形。方案一经提出,就得到江苏省的支持。汉口路西延工程迅速提上议事日程。
2008年3月,在南京市召集各家金融机构召开的2008年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需求发布会上,汉口路西延工程的部分细节首次曝光:全长4727米,路幅24-31米,大约在双向4车道到6车道之间,工程的总投资测算20亿元,2010年建成。
工程立即引发争议。在校园BBS上,三所大学的师生们尤其讨论指出,工程将对以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东南大学等为中心的文教历史区域造成破坏。“校园将不再宁静安详,环境将不再优雅健康,对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破坏无法挽回”。2008年11月6日,也就是市政府宣布工程获得立项批准的第二天,南大BBS的热门讨论区——南大校园生活上,一篇名为《汉口路变成了主干道后的严重后果》的帖子,浏览量高达1089人次。师生之关注可见一斑。 届时,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事件正式开始。
事件正式开始以后,并不断升级。南京大学BBS上的陈情表、建议书等开始轻舞飞扬,具有代表性的有《我爱南大,南大爱我,保卫南大,人人有责!》《紧急:南京大学学子的求救信》。一些城市规划的学子撰写了《从城市规划具体工作来看汉口路》《从城市规划角度反对汉口路西延工程的几点理由》,对汉口路西延工程作了精辟的分析。南京大学校内还出现了多个关于此事件的QQ群。2008年11月23日,首届媒体融合高峰论坛在南大浦口校区召开。南大的一些学子在浦口校区门口散发传单,并书写黑板报,以引起媒体关注和校方的支持。2008年12月4日,南京大学研究生会就汉口路工程给南京市政府发了一封公开信—《关于汉口路西延工程致南京市政府的公开信》、南大香港校友会也撰写了《致有关领导公开信》。此时,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事件达到的高潮。
此后,蒋宏坤市长回复了公开信,表示要进一步征询社会各方建议和意见,进一步优化方案设计,以科学做好项目论证工作。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教授也答复了公开信,表示已经和市委市政府进行了沟通,学校有能力解决好此事。汉口路西延工程搁置。事件到此为止,渐渐平息。
三、公民网络参与机制
在整个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公民的参与过程主要是通过网络工具进行。网络的日益盛行以及公民精神的觉醒,使得公民网络参与越来越频繁。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动态上可以从为什么参与(利益诉求)-如何参与(参与方式)-参与结果(参与效果)上来考量。
(一)公民网络参与利益诉求
利益,是中西方思想史上的古老话题。在我国古代史书典籍中,最早对利益问题展开论述的当推春秋时期的管仲。他认为,“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列入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利益是指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利益主体可以分为个人和群体两个方面。个人是利益主体的基本单元,个人利益由此成为利益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但是由于不同个人的利益之间有交集,所以就存在共同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同利益就是人们结成群体后形成的利益,即群体利益。在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同的个人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如氏族、部落、民族、阶级、阶层、集团、集体等,这些群体既是社会结构的主干,又是社会利益的主体,不同的群体利益是利益关系的重要构成方面。共同利益具有客观性、独立性、稳定性、相对性和群体性等基本特点。
由于利益存在自我实现要求与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利益的具体有限姓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利益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在现代城市治理中,更是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矛盾。在传统的城市管理中,政府是主要的行为主体。而在现代城市治理中,企业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政府也是一个“经济人”;另外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觉醒,以及新的传媒工具—网络的发展,公民越来越频繁的加入到城市事务中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意愿即利益诉求,并采取一定的形式寻求共同利益的其他人,形成更大影响,以至形成网络舆情,从而影响政府政策议程和政府决策。
在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参与的公民,大多數是高级知识分子,主要是高校的师生,文化水平较高,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另外,公民的利益诉求多种多样,有的站在政府的立场(解决交通堵塞),有的则站在城市文化保护、学校环境维护、学生出行保障等方面;其次,在此事件中,公民通过网络参与,不断壮大着共同利益,形成了群体利益,例如,南京大学BBS上,很多学子在分析汉口路西延工程对南京大学的影响,并号召大家积极行动,抗议汉口路西延工程。
(二)公民网络参与方式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公民参与是国家走向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公民进入公共领域生活、参与治理、对某些关系他们生活质量的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基本途径〔3〕。如何将公民参与的热情和行动以合理、有序的方式纳入到公共管理过程中来,一直是公民参与面临的困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通讯技术为公共管理者和公民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方法,以网络为媒介的公民参与方式正在逐渐走入公众视野。
网络参与方式有别于传统媒介参与方式,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分散性、自主性等特征。
开放性,是指網络参与突破传统信息传递中的逐级传递形式,形成扁平化信息传递结构,使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影响群体间路径更加多元;灵活性,是指公众的网络参与可以是电子邮件、在线留言等方式向政策制定者提出建议,也可以是论坛中的网络民意碎语;分散性,不仅是指公众因地理分散以及匿名而很难形成有形的利益集团,而且是指网络参与的内容是杂乱的,形式是零碎的,很难进行有效提炼。这也是为什么政策制定者在面对“网络民意”时束手无策的原因;自主性,是指在网络参与过程中,公众不仅扮演政策信息接受者的角色,更重要的是他们直接参与到政策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迅速向制定者进行反馈,也可以对政策进行整理分析、加工处理形成新的信息。这一特点使政策制定者和公众的界限更加模糊〔4〕。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事件中,开放性、灵活性、分散性、自主性都表现了出来。
网络参与主要通过电子邮件E-Mail、校内讨论区BBS、聊天软件QQ、MSN等工具。其中南大BBS小百合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些工具具有快捷、方便、灵活、自由等特点。它们的交错使用,对形成网络舆情有重大作用。网络舆情的形成,为采取现实行动做了铺垫。
(三)公民网络参与效果
通过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就是人类在网络世界中的一种尝试。公民网络参与由于和传统参与方式不同,因此也带来了不同的效果。
1.政治参与的渠道和主体扩大
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主要是信访,民众通过层层转达才能把民意反映给政治领导人。信访时间长、代价高,效果不明显。而如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公民参与提供了崭新、便捷和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网络参与使公民和政府能迅速、便捷地获知相关的信息,公民参与渠道拓宽。而网络参与的匿名性,也使参与主体,由其是高级知识分子参与主体扩大。
2.促使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要求科学、民主的政府决策。科学、民主的政府决策能够减少政策失误、减少政策执行成本和城市治理成本。公民网络参与以及网络舆情的形成,对政府决策形成一种压力。在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事件中,蒋宏坤市长最终表态,要对工程进行进一步的方案论证,迫不得已搁置了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不仅仅要考虑政府官员的出行方便,还要考虑到大学和学生的利益,考虑城市文化保护等等方面。不科学、不民主的政府决策,成为公民网络参与的主要狙击对象。
3. 实现城市善治
“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常常与民主、市民社会、公民参与、人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概念一同出现,在最近的十年里,它又与公共部门的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善治具有五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和有效性。现代城市治理和“善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公民的网络参与迫使政府趋于合法、透明和富有责任性,并且让政府更加具有回应性。公民网络参与对实现城市善治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治理和善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5.
〔2〕 顾朝林.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治理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发〔J〕.城市规划,2001,(09).
〔3〕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 孙柏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
〔4〕 魏娜,袁博.城市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网络参与〔J 〕.中国行政管理.2009,(03).
〔5〕桑东升.城市规划管理的理论方法及中国的实践〔J〕.现代城市研究,2000,(05).
〔6〕乔成邦.公民网络参与的意义、障碍及发展路径〔J〕.许昌学院学报, 2008,(03).〔责任编辑:杜宇〕
[关键词]治理;网络参与;汉口路;利益
[中图分类号]D03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2 — 0042 — 02
一、涵义界定
“治理”一词由来已久。在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年发表的题为 《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中,给治理下了这样的定义: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1〕。
城市治理就是将治理运用于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在现代城市中,对公共事务的最佳管理和控制已不再是集中的,而是多元、分散、网络型以及多样性的,这就涉及中央、地方、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多层次的权利和利益协调——这种由各级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个人管理城市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就是城市治理〔2〕。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城市治理的主体及方式多种多样,公民参与尤其是网络参与越来越频繁。公民参与,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的参与渠道,参与或影响政府公共政策或公共事务的行动过程。网络参与即公民通过上网,在网络上参与或影响政府公共政策或公共事务的行动过程。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公民素质的提高,公民网络参与方兴未艾。
以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为例,探析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对于了解城市治理、公民参与有重大意义。
二、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事件回顾
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事件由来已久。2005年1月,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交管局长胡小翔等10位市人大代表提出了一份议案——在汉口西路西口新建一条隧道穿过河海大学,这便是汉口西路西延工程建设方案的雏形。方案一经提出,就得到江苏省的支持。汉口路西延工程迅速提上议事日程。
2008年3月,在南京市召集各家金融机构召开的2008年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需求发布会上,汉口路西延工程的部分细节首次曝光:全长4727米,路幅24-31米,大约在双向4车道到6车道之间,工程的总投资测算20亿元,2010年建成。
工程立即引发争议。在校园BBS上,三所大学的师生们尤其讨论指出,工程将对以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东南大学等为中心的文教历史区域造成破坏。“校园将不再宁静安详,环境将不再优雅健康,对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破坏无法挽回”。2008年11月6日,也就是市政府宣布工程获得立项批准的第二天,南大BBS的热门讨论区——南大校园生活上,一篇名为《汉口路变成了主干道后的严重后果》的帖子,浏览量高达1089人次。师生之关注可见一斑。 届时,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事件正式开始。
事件正式开始以后,并不断升级。南京大学BBS上的陈情表、建议书等开始轻舞飞扬,具有代表性的有《我爱南大,南大爱我,保卫南大,人人有责!》《紧急:南京大学学子的求救信》。一些城市规划的学子撰写了《从城市规划具体工作来看汉口路》《从城市规划角度反对汉口路西延工程的几点理由》,对汉口路西延工程作了精辟的分析。南京大学校内还出现了多个关于此事件的QQ群。2008年11月23日,首届媒体融合高峰论坛在南大浦口校区召开。南大的一些学子在浦口校区门口散发传单,并书写黑板报,以引起媒体关注和校方的支持。2008年12月4日,南京大学研究生会就汉口路工程给南京市政府发了一封公开信—《关于汉口路西延工程致南京市政府的公开信》、南大香港校友会也撰写了《致有关领导公开信》。此时,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事件达到的高潮。
此后,蒋宏坤市长回复了公开信,表示要进一步征询社会各方建议和意见,进一步优化方案设计,以科学做好项目论证工作。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教授也答复了公开信,表示已经和市委市政府进行了沟通,学校有能力解决好此事。汉口路西延工程搁置。事件到此为止,渐渐平息。
三、公民网络参与机制
在整个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公民的参与过程主要是通过网络工具进行。网络的日益盛行以及公民精神的觉醒,使得公民网络参与越来越频繁。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动态上可以从为什么参与(利益诉求)-如何参与(参与方式)-参与结果(参与效果)上来考量。
(一)公民网络参与利益诉求
利益,是中西方思想史上的古老话题。在我国古代史书典籍中,最早对利益问题展开论述的当推春秋时期的管仲。他认为,“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列入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利益是指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利益主体可以分为个人和群体两个方面。个人是利益主体的基本单元,个人利益由此成为利益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但是由于不同个人的利益之间有交集,所以就存在共同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同利益就是人们结成群体后形成的利益,即群体利益。在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同的个人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如氏族、部落、民族、阶级、阶层、集团、集体等,这些群体既是社会结构的主干,又是社会利益的主体,不同的群体利益是利益关系的重要构成方面。共同利益具有客观性、独立性、稳定性、相对性和群体性等基本特点。
由于利益存在自我实现要求与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利益的具体有限姓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利益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在现代城市治理中,更是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矛盾。在传统的城市管理中,政府是主要的行为主体。而在现代城市治理中,企业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政府也是一个“经济人”;另外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觉醒,以及新的传媒工具—网络的发展,公民越来越频繁的加入到城市事务中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意愿即利益诉求,并采取一定的形式寻求共同利益的其他人,形成更大影响,以至形成网络舆情,从而影响政府政策议程和政府决策。
在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参与的公民,大多數是高级知识分子,主要是高校的师生,文化水平较高,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另外,公民的利益诉求多种多样,有的站在政府的立场(解决交通堵塞),有的则站在城市文化保护、学校环境维护、学生出行保障等方面;其次,在此事件中,公民通过网络参与,不断壮大着共同利益,形成了群体利益,例如,南京大学BBS上,很多学子在分析汉口路西延工程对南京大学的影响,并号召大家积极行动,抗议汉口路西延工程。
(二)公民网络参与方式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公民参与是国家走向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公民进入公共领域生活、参与治理、对某些关系他们生活质量的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基本途径〔3〕。如何将公民参与的热情和行动以合理、有序的方式纳入到公共管理过程中来,一直是公民参与面临的困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通讯技术为公共管理者和公民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方法,以网络为媒介的公民参与方式正在逐渐走入公众视野。
网络参与方式有别于传统媒介参与方式,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分散性、自主性等特征。
开放性,是指網络参与突破传统信息传递中的逐级传递形式,形成扁平化信息传递结构,使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影响群体间路径更加多元;灵活性,是指公众的网络参与可以是电子邮件、在线留言等方式向政策制定者提出建议,也可以是论坛中的网络民意碎语;分散性,不仅是指公众因地理分散以及匿名而很难形成有形的利益集团,而且是指网络参与的内容是杂乱的,形式是零碎的,很难进行有效提炼。这也是为什么政策制定者在面对“网络民意”时束手无策的原因;自主性,是指在网络参与过程中,公众不仅扮演政策信息接受者的角色,更重要的是他们直接参与到政策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迅速向制定者进行反馈,也可以对政策进行整理分析、加工处理形成新的信息。这一特点使政策制定者和公众的界限更加模糊〔4〕。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事件中,开放性、灵活性、分散性、自主性都表现了出来。
网络参与主要通过电子邮件E-Mail、校内讨论区BBS、聊天软件QQ、MSN等工具。其中南大BBS小百合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些工具具有快捷、方便、灵活、自由等特点。它们的交错使用,对形成网络舆情有重大作用。网络舆情的形成,为采取现实行动做了铺垫。
(三)公民网络参与效果
通过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就是人类在网络世界中的一种尝试。公民网络参与由于和传统参与方式不同,因此也带来了不同的效果。
1.政治参与的渠道和主体扩大
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主要是信访,民众通过层层转达才能把民意反映给政治领导人。信访时间长、代价高,效果不明显。而如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公民参与提供了崭新、便捷和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网络参与使公民和政府能迅速、便捷地获知相关的信息,公民参与渠道拓宽。而网络参与的匿名性,也使参与主体,由其是高级知识分子参与主体扩大。
2.促使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要求科学、民主的政府决策。科学、民主的政府决策能够减少政策失误、减少政策执行成本和城市治理成本。公民网络参与以及网络舆情的形成,对政府决策形成一种压力。在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事件中,蒋宏坤市长最终表态,要对工程进行进一步的方案论证,迫不得已搁置了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南京汉口路西延工程,不仅仅要考虑政府官员的出行方便,还要考虑到大学和学生的利益,考虑城市文化保护等等方面。不科学、不民主的政府决策,成为公民网络参与的主要狙击对象。
3. 实现城市善治
“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常常与民主、市民社会、公民参与、人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概念一同出现,在最近的十年里,它又与公共部门的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善治具有五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和有效性。现代城市治理和“善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公民的网络参与迫使政府趋于合法、透明和富有责任性,并且让政府更加具有回应性。公民网络参与对实现城市善治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治理和善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5.
〔2〕 顾朝林.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治理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发〔J〕.城市规划,2001,(09).
〔3〕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 孙柏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
〔4〕 魏娜,袁博.城市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网络参与〔J 〕.中国行政管理.2009,(03).
〔5〕桑东升.城市规划管理的理论方法及中国的实践〔J〕.现代城市研究,2000,(05).
〔6〕乔成邦.公民网络参与的意义、障碍及发展路径〔J〕.许昌学院学报, 2008,(03).〔责任编辑: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