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口同声现象之我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tonyfra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式开学前,我作为班主任与初一新生按照学校要求参加了一周的军训,军训内容中安排班会活动,参加了学生们的“两分钟自我介绍”,想不到从这些同学嘴里“吐”出的自我形象竟是如此惊人的相似:“我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好交朋友。”用词的雷同率几近100%,可谓“异口同声”。
  班会结束后,我有意留下了几位同学,我问他们听了同学们介绍后,能认识并记住其中的几位。同学们说,基本没有记住,因为讲得都差不多。大家只对一位来自外市的同学印象深一些。
  闻此言,我不由得悲从心来:金子般的童年,却不见童真与稚趣,花季的少年,竟演绎成如此呆板。
  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不少班级举办的“一分钟竞选演说”活动,尽管每个人竞选的目标不一样,但他们的竞选词却如出一辙,无非是承诺要做老师好帮手,同学们的“义务兵”等等。孩子的思维空间如此狭窄,思维方式如此单调,思维能力如此弱化,真让人不愿往深处想。
  毫无疑问,处在花季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特殊的敏锐性,他们对一切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的触觉、视觉和感觉与成人相比,更具独特、新鲜、活泼、可爱之处,但如今反映在课堂上、演讲台上,却是如此枯燥、乏味、教条,这不能不让人要问一个为什么?
  学生的言行折射出的是我们的教育状况,近年来,在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实践和教育创新等方面,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和改革正在进行;学校也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社会上各种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类创新大赛也时有所闻。但是,细细推敲,这其中真正有童趣、有生机、能激发孩子创新欲的东西较少,成人化的成份过多。是我们的学生成熟早了,还是我们灌输的成人的东西多了,从而禁锢了孩子的思维,无形中给他们套上了“心智枷锁”、模式化了他们的思维?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反思的。
  客观地说,一些孩子的思维单一,与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关。过分强调同一性而漠视个性差异性、创新性的直接结果是养成了孩子依赖书本、依赖老师、依赖标准的“习惯”,最终导致的是个性和想象力的“瘫痪”,形成质疑能力差,辨别能力差,尤其是创造能力低下的弱势。
  细细想,孩子们的“异口同声”这一不良现象并非只是学校教育的某些弊端惹的祸。为何如斯说?因为,我们有些还未入学的孩童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江苏综艺频道的“无敌小宝贝”这一专栏,其中有一出就是小宝贝们进行亮相式自我介绍,他们的自我介绍内容也相似得惊人:“Hi,大家好!我叫×××,我性格外向,爱好广泛。今天能来参加这个节目很高兴,希望大家喜欢我、支持我,谢谢!”完了还一个不漏地向观众送上个飞吻。试想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怎能“说”出这些活脱周杰伦、张惠妹式的台上套话呢?这些小宝贝都说自己性格外向,我就亲见其中有些宝贝一见一大堆陌生的现场观众差点没找妈妈躲进其怀里去。这些不能不说与我们家长的家庭教育及传媒影响有关。我们不少家长总是以自己的方式规定孩子的言行举止,比如,在吃饭时,就要头顶还低于桌面的孩子“熊腰虎背”地坐好,为何不让孩子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坐姿呢?又如:孩子摆弄玩具时,就“警告”之,不能摔,不能拆,弄坏了没法修;好个“没法修”,为何不让孩子玩玩具,却让孩子侍候玩具?为何不这样说?——自己玩,玩坏了自己再想办法修好。如此等等,可见孩子在入学前就已“遭受”了家庭教育之蒸笼“模式化”的蒸烤。因而,这也是值得我们家长反思的。
  模式化的教育,即使培养出了所谓的“龙”和“凤”,他们也是飞不高、走不远的。孩子的灵性缺失,创造力贫乏,这种状况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家长们愿意看到的。沙捏在手里,如果太紧了,反而会漏得更多更快。因此,我们的教育要有突破,鼓励孩子对课本、对课堂、对生活提出质疑,触发他们的灵感,逐渐形成多维、多角度、立体式的思维方式、切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显然,开启孩子的心智、放飞的孩子的想象、转动孩子的脑子,让精彩、新鲜、活跃的世界回到孩子们手中、眼中和心中,这不仅是教育者的理想、家长的愿望,更是教育者、家长乃至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所有的孩子,以自己的多姿多彩亮相世界、奉献社会,这世界才会五彩缤纷,那时,我们的“教育”才是当之无愧的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阶梯和摇篮。
  
  姜志岗,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提出了文化论著研读这一新名称,就是要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从作品中能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但目前语文教学存在重工具性,轻人文性,学生缺乏文化积淀,为追求高分,天天让学生沉浸在题海中等等问题。没有用《课标》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来衡量教学的价值,而追求的是功利性。  如何使语文学科从其功利性中走出来,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如何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展现。中学生作文大都源于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或亲身经历。从他们的作文中,可以清楚地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因此,作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由于学业上的沉重压力,考试时的紧张焦虑,师生、同学及父子、母女之间的冲突摩擦,社会不适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使得中学生幼小的心灵“心有千千结”,内心充满了困惑和矛盾。在此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无精打采,提不起作文兴趣,把作文当着一件苦差事,冥思苦想,笔杆重似千斤,老半天写不出一句话。有的胡乱拼凑,有的索性从作文选上抄一篇了事,有的干脆“交白卷”。“无话可说
清者,纯净也;明者,明亮也。将“清”字与“明”字合而为一个节气节日,这个节日该有一种怎样的天地明澈的光景哟!这个节日又会令人的内心有一种怎样的沉静安适的坦然心境啊!在古代,人们如何过清明?在今天,我们又该如何继承传统,把握清明佳节的精髓,还原清明佳节的原汁原味?就让我们在古诗古文中去探寻古人在清明佳节时的踪影吧!   一.清明诗词  大家最熟悉的清明诗是哪一首?  (生)杜牧的《清明》。  (师问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上对学生“口语”有这样要求:“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为了使初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达标,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一.重视并指导朗读  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以“读”开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形式有范读、领读、齐读、默读、快读、分角色朗读等,交替轮
近期一篇文摘《遭遇中国式作文》,用美国师生的眼光看我们学生的作文最大的弊端是:好像完美,但不真实。身处教学第一线,我感触颇多。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终生学生学习的“四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笔者认为当前作文教学最大的突破点应该是:作文本上说真话。为此目的,教师不妨做一做三个导引。  一.导引学生观察思考客观现实  叶圣陶先生说:“生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是一种自我发现与建构,他人无法替代的过程。但在当前的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教学的课堂上,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学生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或学生的回答语无伦次、语意不明时,教者立刻“另觅他贤”,请其他同学来“救急”,唯恐“问题生”影响了我们的教学进程,生怕对“问题生”的投入“石沉大海”。这些表面的浮华、急不可耐无不折射出教师“浮光掠影”、“唯教案至上”的思想情怀。他们心中
蓝天和远山撑开的书缝间  昨晚,走丢了一只白色的标点符号  它是不是跟随长腿的句子悄悄去了远方  漏风的山谷,没回答  夕阳张了张嘴,也没能透露啥信息  一只小羊失踪了  全村人都在找  山坡上的树,拴着一长串“喂——,喂——”  如此决绝  是哪一阵风,拖动了群山的影子  打翻了夜的墨水瓶  如果它还能回来  我一定会请满山的石头给它让路  请所有的小路匍匐到山外  驮着它回家  我只想看看那只
鉴赏古诗,分清诗的类别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不同类型的诗往往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其中,离别诗是一种重要类型,数量很多。离别诗又可分为送别诗(友人远行,作诗送之)和留别诗(自己远行,作诗赠友)。这两种诗中的情感有相同处,也有相异处,值得我们细细区分品味。    一、送别诗的情味    送别诗所写大多为离愁别恨,但也有其他情味,比如勉励、安慰、同情、担忧、思恋等等。    1 离愁别恨  好友远别,使人心
如今的时代,小说家光会编故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今天的故事太多了,发达的媒介天天都在呈现着大量离奇有趣惊险刺激的故事,令人目不暇接。《秋千椅》中的故事,报纸的“讲述”栏目与网络BBS上的帖子或许有过似曾相识的演绎。但标题绝不会是“秋千椅”,而一定会是诸如“两段感情之后我才明白真爱”之类。那么小说家还要会什么呢?或者说小说和讲述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我以为小说家更需具备一种独特的感觉,从而能发出一种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