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剑客”的通信

来源 :上海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wanjiang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风、萧军、聂绀弩三人的通信集,肯定会受欢迎。因为这三个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剑客”。以往出现过许多“武侠小说”,但少有“文侠小说”,而这三位作家,都是名副其实的“文侠”,满身都是侠气、正义与豪气,其传奇故事很值得作家书写。
  关于胡风,因为他于1949年后成了反面的“风云人物”,被全民共讨之,全国共诛之,但也因此变得家喻户晓,以致达到“满村争说蔡中郎”。其实,胡风是一位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不顾身、一路呐喊过来的“左翼”作家。明明是革命派,却被视为反动派,“历史”在他身上完全颠倒了。他和萧军、聂绀弩能成为朋友,完全是因为他是“左翼”先锋,拥有刊物和思想,而且都是追随鲁迅的“革命文艺战士”。只是生性太耿直,诗人气质太浓,有话藏不住,给新国家领袖上了三十万言意见书,结果成了“反革命集团”的头子,还殃及了千百位很有才华的朋友。胡风冤案,是当代典型的文字狱。我个人在1980年代与周扬关系较为密切,与胡风则毫无瓜葛,但私下倒是认真阅读《胡风文学评论集》等书,非常钦佩胡风的文学见识,认定他是“五四”启蒙精神和写实主义文学新传统的真正传承者,也是鲁迅精神薪火的真正接力者。他所倡导的作家“主观战斗精神”,乃是激发作家拥抱客观现实社会时所必须持有的启蒙态度与能动态度。我的“主体论”强调作家的“超越”,胡风的“主观论”则强调“拥抱”,其实,殊途同归,都是希望作家不要陷入苍白的“客观主义”泥潭,要敢于反思我们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我们的生活在何处迷失了?我们的精神在何处麻木了?我们的精神出路在哪里?胡风用诗情的语言提醒劳苦大众(当然也提醒作家)要抹掉“精神奴役的创伤”(说得何等深刻!)。唯有抹掉这种创伤,才能走出奴隶状态和平庸状态。然而,胡风太书生气了。他竟然忽略了革命领袖已经提出了一种新的精神纲领和精神方向,那就是作家的使命不是启蒙大众,而应当接受大众的启蒙与教育。工农大众既已成为革命的主力军,当然也应是时代精神的启蒙者。胡风没有意识到其理论的方向与革命主流的思想方向正好相反,坚持下去就是“对着干”。由于性格的过分刚烈和理念的过分执著,他终于倒塌在自己的“意见书”上。接着,政治完全“不容”他,即政治完全压倒文学,意识形态完全压倒理论探索。胡风,这位身兼诗人的现代杰出文学理论家完全被政治逻辑所吞没。它的合理的具有真知灼见的文学见解也被政治完全埋葬了。从通信集中,我们可以看到,萧军、聂绀弩等耿介作家对胡风都极为尊重,极为爱戴。
  聂绀弩曾写过二十首赠予胡风的古体诗,“三十万言三十年”,他不仅替胡风鸣不平,而且为中国文学界失去这样一位有思想有才能的领袖人物而深深痛惜。聂绀弩是我的忘年之交,他为人极为慈悲善良,一生都在蒙冤蒙难。他的古体现代诗写到无人可以企及的巅峰;他的杂文写到可以“乱真鲁迅”(夏衍的评价)的地步;他的《红楼梦》研究寫到让红学界全然失色。这位像春蚕吐丝的“左翼”作家,受胡风的牵连,被打成“胡风分子”,1957年被打成“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又因对江青甚有微词而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而坐牢十多年。然而,不管历经多少苦难,他对胡风的敬仰始终不移不迁,“胡颂”一直写到最后一息。聂绀弩先生曾在拙著《鲁迅美学思想论稿》的扉页题签,写道:“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如其行。斯为真,斯为善,斯为美。斯为文人行。”聂绀弩正是这样一位至真至善、知行合一的文学家。
  我与晚年聂绀弩交往甚密。在他身上,悟到一条真理:文学是美妙的,但文学也是残酷的,它可以把一个作家诗人的心血全部吸干。我初见聂绀弩时,他已是皮包骨,身上完全没有肉,但他靠在床上仍然颤巍巍地不断书写。以往的苦难,他没有时间去咀嚼,今天赢得一点残存的心力,只能用于进行精神价值创造,或写诗,或写杂文,或写阅读古典名著的心得,他都投以全生命、全灵魂。他那种献身于文学的精神品格,给我们以极大的教育。
  胡风、聂绀弩身上有“侠气”,萧军更是典型的“文侠”、在文学圈子里,一提起萧军,人们总是说起他与萧红的关系,而且总是说他有负于萧红,且文学成就远不如萧红。我不愿重复这种简单化的说法,但想接着说,萧军虽是一个作家,其主要成就却不在于他的文学语言,而是他的实践语言,即他的生命行为语言和记载生命行为的书面语言,这其中也包括他的政治思想语言。而这些语言塑造了一个人、一条汉子、一位侠客,一个耿直、正直、憨直的知识分子。萧军的可爱之处正在这里。
  在与萧红交往之初,他是一位“名士”,鲁迅看了他的文章后,就说他的文章名士气重。之后他到了延安,投入革命潮流,从“名士”变成“战士”。然而,他虽然真诚地支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但总是不被革命组织视为“自己人”,而是被视为“同路人”。尽管他与毛泽东、朱德、张闻天、陈云、彭真等共产党高级干部均有交情,但还是被视为“异端”和“局外人”,甚至被视为“反党分子”。这也难怪,他总是那样正直,那么不安分。党内有不公正之处,他就要批评,社会有不光明的地方,他总要说话。党要他规矩一些,他偏不屈服,偏要独立不移。于是,他不像“战士”,更像“侠士”。在一个纪律严明的大组织内,侠士总是让人觉得不太“靠谱”,但他本人则对革命事业“不离不弃”,把共产党视为中国人民解放的希望。于是,他虽然生活在中国现代文化“左翼”的范畴内,却总是让人觉得与革命潮流不太相宜。于是,一种特异的生命现象就此发生:一方面,他与中国共产党一起反抗中国的黑暗,不屈不挠;一方面,则被推到胜利者之外,甚至被胜利者送入“黑窝”、“牛棚”,乃至“牢房”,不明不白。一方面他写着广义的革命文学,一方面又不断写着“检查”与“交代”,并出版了一本《我的文革检查》。这种书本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但因为萧军的检查、交代也写得不卑不亢,不慌不忙,换句话说,也写得有理有据,有正气有刚气有豪气,因此也精彩非常,不仅有人格价值,而且有史料价值。连在“黑窝”里书写交代材料也有刚正之气,也不扭曲自己,更勿论牢房牛棚之外了。萧军正是以他这种不同凡响的生命行为语言告诉人们,在不正直的时代里也可做正直之人,在扭曲的环境中也可以挺立自己的灵魂与脊梁。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确实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萧军在自己的“检查”中说,他既“无求”也“无惧”,这是真话。但我要补充说,萧军不止无求无惧,他还“无私无待”。敢说敢写敢抗争,乃是因为“无私”。说他“无待”,则是他虽然追求群体事业,却不依不附,不让自己紧贴上哪一个党派的“皮”,独立不依。在任何环境中他都自立自强,人格精神总是飞扬在时代的高峰上。总之,萧军“做文”(写作论学)虽不属第一流,但“做人”则是第一流,其生命实践语言也属第一流。在中国现代历史中,很难找到像萧军这种独立人格的漂亮生命语言了。无论是他的日记(从《延安日记》到《东北日记》),也无论是他的书信(无论是与萧红的通信还是与胡风、聂绀弩的通信)都给中国留下现当代历史重要的一笔。具有慧眼的读者,只要阅读他的生命“丰彩”就够了,不会苛求他的“文采”。换言之,领略萧军实践语言的诗意就够了,欣赏他的律诗和其他文学作品倒在其次。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最了解“人的精彩”比“文的精彩”更为重要!
其他文献
病与衰期每强扶,  鸡壅桔梗亦时须。  空花根蒂难寻摘,  梦境烟尘费扫除。  ——宋·王安石《北窗》   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养病时所作,大意是每当生病与身体衰弱之时都勉强支撑这病弱的身体,芡实(鸡壅)与桔梗亦是此时必需,对我的病情有益。   养生解读   提到桔梗,让人想到了曾经很火的一部电视剧《大长今》,桔梗在这部剧里是一味“明星”中药。在朝鲜语里,桔梗被称作“道拉基”,还
患有手足多汗症的病人,手足心经常会汗水涔涔,不但对工作和学习带来影响,还会给社交活动带来不便,对青年男女更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手足多汗症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目前常用的方法有    一、百分之五至十福尔马林溶液经常涂抹手、足心;  二、乌洛托品若干片,研碎成粉末状,用小布袋包好,两手经常捏揉布袋;  此外,还须心情舒畅,不要因此病而精神紧张。通过上述方法的治疗,手足多汗的现象可以得到改善或
“第三里程碑”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互为表里  1967年上半年,毛泽东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考虑发动群众,我把批判的武器交给群众,让群众在运动中受到教育,锻炼他们的本领。我想用这个办法来试一试,我也准备失败。现在看来,群众发动起来了,我很高兴,他们是同意我的做法。  其实,在夺权后,“走资派”已经被关起来。夺权的群众很快分为两派,两派群众由争吵、文斗,很快发展为武斗,一开始用木棍、石块
关节疼痛是关节炎的主要症状,因此,有些人一旦出现关节疼痛,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关节炎。其实,引起关节疼痛的原因很多,有的关节疼痛并非关节本身病变引起,而是其它疾病的前驱症状或关节表现。这种“疼痛在关节,病根在它处”的现象,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请看一个实例:  陈某,一位年方二十五岁的女教师。数月前,四肢关节不明不白地疼痛起来,每次发作都呈游走样,这个关节疼痛刚消,那个关节疼痛又起,反复发作,并伴有
也许,我们中的许多人都知道:维生素C能够防治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但如果把这作为维生素C对人类的最大贡献的话,那就太不公平了。请看发生在美国北卡罗纳州里维尔的一件事:一个人闯进诊所,气喘吁吁地告诉医生,说他在十分钟前被一只黑寇蛛咬伤,胸部很疼,不能呼吸,医生迅速给他注射一针葡萄糖酸钙,但没起作用。病人由于缺氧,出现紫绀,生命垂危。那医生马上抽取5000毫克维生素c,给予静脉注射。针还未打完,病人就开始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磨快镰刀收割麦子的时候,路旁河畔,田头地角,荒山野岭,坑坑洼洼,艾蒿长得挨挨挤挤,热热烈烈,已经高过了麦子的个头,齐刷刷站立在山村乡野,如一面猎猎作响的旗帜,迎风飘展,如同淳朴善良的村姑,一日比一日更显妩媚风韵,她散发出浓烈馥郁的芳香,氤氲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心间,这当儿端午节便姗姗而来。端午前一天的下午,母亲忙完农活,让我在不远处等着她,她便会跨过一道一道田埂,穿过一
【摘 要】 为了促进村级财务规范运行,依法实施常态化监管,强化农村基层财务治理,目前重庆市各区县大多数镇街都相继采取了“村财镇管”的村级财务管理模式。文章在对重庆市巴南区“村财镇管”运行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就其在体制构建和实际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予以分析,并以“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协同治理、优化功能发挥”为基本思路,从健全制度体系、提升人员素质、夯实治理基础、强化民主监督、
儿时,有一段时间,我不知道教师和公社干部有什么区别。我父亲是一名教师,隔壁毛头的父亲是公社书记。  不久,一件事显示了两者的差异。  毛头和我形影不离。突然有几天,毛头闭门不出,且院子里传来拉锯的声音。我趴在他家墙头一看,只见他左肩上架一扁葫芦状的物件,手拿小弓在葫芦柄上锯,锯得鸡鸣狗吠。  毛頭天天锯。终于,鸡鸣狗吠变成了莺啼鹂啭。再看他,两脚叉开,脑袋向左偏去,姿势很是优雅。毛头在自己的琴声里
高中阶段,小说的阅读与鉴赏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的第二册和第四、五、六册都设置了小说单元,小说在整套高中教材中所占比重仅次于文言文,编写者的初衷可见一斑。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会觉得小说教学并不能得心应手。讲得浅了,容易仅限于把握情节的“外行看热闹”;讲得深了,又会由于面面俱到而肢解了小说。下面,将我在教学实践中走出这种困境的一些体会与大家探讨。  我在小说
摘要:探讨基于情绪调节基本理论的体育课程教学干预对初中女生身体自我概念及状态焦虑的影响。采用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以淮安市清河中学初三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对照组20人,实验组20人。实验组参加为期10周,每周3次,每次60 min的情绪调节体育教学;对照组不参加任何与身体活动有关的体育训练。采用状态焦虑量表(SAI)和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分别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对初中女生进行测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