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好课应追寻语文课的核心
语文课的核心在哪里?个人认为,就是要在字句间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意会。
吕老师、何老师的课都能引导学生在揣摩文句的基础上浸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一开始,吕老师就抓住“我惊诧”安排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接着又通过对“踞、挹、掬”等文言词语及文言句子的细细品味,将学生深深地引进文本。何老师则是安排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抓住“油油、像杨花、飞花碎玉”等词语,帮助他们感受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二、 好课应明确“教什么”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
两位老师的课对这一点都有充分的体现。吕老师由赘余的“我”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对“潭”的“绿”的独特感受,设问:“作者惊诧的仅仅是梅雨潭的绿吗?”学生经过深入的思考后回答“是惊诧于绿的生命的律动”。吕老师追问:“是怎么表现的?”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分析出了“比喻、对比、联想”等写作手法。何老师则引导学生分析对梅雨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告诉学生这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三、 好课应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
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两位老师在这方面都动了一番脑筋。吕老师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一些蕴含美的意象的句子,品味、讨论后体会到“绿”所透出的生命的律动。何老师则是先提供范例,再让学生用作批注的方式自主完成对文本中关键词句的理解。
四、好课应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
两位老师在组织教学时,都融进了自己对教材的独特思考。
吕老师善于选点,思维富有跳跃性。他把整节课分为三个板块:精选的意象、诗词的情味、冥想的状态,其中,重点突出了“精选的意象”这一板块。散文和诗一样,都讲究意境。“绿”作为一个意象,是现实生活中的具象与诗人的想象的完美结合。吕老师将教学重点放于此,可以看出他解读文本的深厚功底。
何老师的课的最大亮点在于“以教导学”。课堂上,她引导学生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景、情跃然纸上。
当然,两位老师的课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一是朗读指导不够。虽然两位老师都注意到了学生的朗读,但评价比较模糊,也没有科学的指导。比如,对女性化的比喻句的朗读,对第三节中联想内容的朗读等,都需要在重读、停顿、语气上对学生加以指导。但是,两位老师都没有予以重视。二是缺乏对作者在文章中所升腾着的激情的体悟。这篇文章中的“绿”饱含着诗情、充满着生趣,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那明艳多姿的画面,那逸趣横生的情怀,多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了,教者却没能引导学生在揣摩文句的同时,体悟作者这种升腾着的激情,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作者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淮安外国语学校)
语文课的核心在哪里?个人认为,就是要在字句间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意会。
吕老师、何老师的课都能引导学生在揣摩文句的基础上浸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一开始,吕老师就抓住“我惊诧”安排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接着又通过对“踞、挹、掬”等文言词语及文言句子的细细品味,将学生深深地引进文本。何老师则是安排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抓住“油油、像杨花、飞花碎玉”等词语,帮助他们感受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二、 好课应明确“教什么”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
两位老师的课对这一点都有充分的体现。吕老师由赘余的“我”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对“潭”的“绿”的独特感受,设问:“作者惊诧的仅仅是梅雨潭的绿吗?”学生经过深入的思考后回答“是惊诧于绿的生命的律动”。吕老师追问:“是怎么表现的?”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分析出了“比喻、对比、联想”等写作手法。何老师则引导学生分析对梅雨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告诉学生这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三、 好课应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
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两位老师在这方面都动了一番脑筋。吕老师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一些蕴含美的意象的句子,品味、讨论后体会到“绿”所透出的生命的律动。何老师则是先提供范例,再让学生用作批注的方式自主完成对文本中关键词句的理解。
四、好课应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
两位老师在组织教学时,都融进了自己对教材的独特思考。
吕老师善于选点,思维富有跳跃性。他把整节课分为三个板块:精选的意象、诗词的情味、冥想的状态,其中,重点突出了“精选的意象”这一板块。散文和诗一样,都讲究意境。“绿”作为一个意象,是现实生活中的具象与诗人的想象的完美结合。吕老师将教学重点放于此,可以看出他解读文本的深厚功底。
何老师的课的最大亮点在于“以教导学”。课堂上,她引导学生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景、情跃然纸上。
当然,两位老师的课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一是朗读指导不够。虽然两位老师都注意到了学生的朗读,但评价比较模糊,也没有科学的指导。比如,对女性化的比喻句的朗读,对第三节中联想内容的朗读等,都需要在重读、停顿、语气上对学生加以指导。但是,两位老师都没有予以重视。二是缺乏对作者在文章中所升腾着的激情的体悟。这篇文章中的“绿”饱含着诗情、充满着生趣,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那明艳多姿的画面,那逸趣横生的情怀,多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了,教者却没能引导学生在揣摩文句的同时,体悟作者这种升腾着的激情,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作者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淮安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