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情况下,80%的高血压患者在门诊开药、复查,就能良好控制血压,但仍有20%的高血压患者不能很好控制地控制血压。当血压控制不好时,患者不妨先“扪心自问”,以下10个问题是否都已经做到。
1. 血压测量是否正确
正确的测量血压的方法是,测量前休息10分钟,坐位,至少测2次,相隔1~2分钟。注意有无心律失常,若患有房颤,自动血压计无法准确测量血压,需要使用水银柱血压计。老人、糖尿病患者、曾有或疑似体位性低血压者,应测量直立位1分钟和5分钟后的血压。
2. 是否按时服药
要严格按照医生处方的剂量和时间服药,不能擅自停药。如果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等,应及时去医院就诊,由医生来决定是否需要停药、减量或换药。
3. 是否坚持体育锻炼和减肥
一般地说,体重减轻10千克,收缩压将降低10 毫米汞柱。最有效的减重措施是控制热量摄入和增加体力活动。饮食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控制高热量食物(高脂肪食物、含糖饮料及酒类等)的摄入,适当控制主食(碳水化合物),适当多吃蔬菜和水果。而坚持规律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是控制体重的有效方法。
4. 是否吃得太咸
限盐可以降低血压,也会使很多降压药(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作用更显著。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钠盐摄入量不宜超过每天6克。高血压患者应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减少钠盐摄入量,并增加食物中钾盐的摄入量。
5. 是否同时服用升高血压的药物
糖皮质激素、复方口服避孕药、甘草及相关制剂、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均可引起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此外,酗酒也有升压作用。
6. 用药方案是否合理
通常,若血压超过160/100毫米汞柱(即2级以上的高血压),初始治疗方案即可考虑联合治疗,以提高血压达标率。推荐方案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钙离子拮抗剂等。降压力度不足或联合降压方案不合理,也可能导致降压效果不理想。
7. 有无继发性高血压可能
若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规范治疗,血压仍不能得到良好控制,往往需要考虑是否存在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尤其是那些有明显继发性高血压“线索”的患者,如肾炎、肾衰、肾动脉狭窄、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8. 是否做到了综合防治
部分高血压患者存在多重危险因素,除高血压外,还有高血糖、肥胖、吸烟等。若血压不能被满意控制,应当考虑其他危险因素,如血糖、血脂、吸烟等,是否得到良好控制,尤其是已被确诊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的患者,更应做到“综合防治”。
9. 是否还有检查没有做
对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而言,全面掌握靶器官损害的情况非常重要。血脂、血糖、蛋白尿、24小时尿钠、电解质、肾小球滤过率(eGFR)、甲状腺功能、肝功能、心电图、心脏超声等,都是必查项目。若发现肾功能异常,还应做肾脏超声,除外多囊肾和肾动脉狭窄。若超声检查发现一侧肾脏较小,往往提示可能存在肾动脉狭窄。年轻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还要排除外周血管疾病。若在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过程中出现肾功能恶化,应怀疑肾动脉狭窄可能。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須查尿香草基杏仁酸(VMA)和肾上腺CT,除外嗜铬细胞瘤。
10. 是否需要请其他科室会诊
存在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可请肾内科医生会诊;有脑卒中或外周血管病的患者,可请神经内科或血管外科会诊;怀疑存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患者,可请内分泌科医生协助解决问题。
1. 血压测量是否正确
正确的测量血压的方法是,测量前休息10分钟,坐位,至少测2次,相隔1~2分钟。注意有无心律失常,若患有房颤,自动血压计无法准确测量血压,需要使用水银柱血压计。老人、糖尿病患者、曾有或疑似体位性低血压者,应测量直立位1分钟和5分钟后的血压。
2. 是否按时服药
要严格按照医生处方的剂量和时间服药,不能擅自停药。如果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等,应及时去医院就诊,由医生来决定是否需要停药、减量或换药。
3. 是否坚持体育锻炼和减肥
一般地说,体重减轻10千克,收缩压将降低10 毫米汞柱。最有效的减重措施是控制热量摄入和增加体力活动。饮食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控制高热量食物(高脂肪食物、含糖饮料及酒类等)的摄入,适当控制主食(碳水化合物),适当多吃蔬菜和水果。而坚持规律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是控制体重的有效方法。
4. 是否吃得太咸
限盐可以降低血压,也会使很多降压药(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作用更显著。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钠盐摄入量不宜超过每天6克。高血压患者应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减少钠盐摄入量,并增加食物中钾盐的摄入量。
5. 是否同时服用升高血压的药物
糖皮质激素、复方口服避孕药、甘草及相关制剂、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均可引起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此外,酗酒也有升压作用。
6. 用药方案是否合理
通常,若血压超过160/100毫米汞柱(即2级以上的高血压),初始治疗方案即可考虑联合治疗,以提高血压达标率。推荐方案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钙离子拮抗剂等。降压力度不足或联合降压方案不合理,也可能导致降压效果不理想。
7. 有无继发性高血压可能
若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规范治疗,血压仍不能得到良好控制,往往需要考虑是否存在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尤其是那些有明显继发性高血压“线索”的患者,如肾炎、肾衰、肾动脉狭窄、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8. 是否做到了综合防治
部分高血压患者存在多重危险因素,除高血压外,还有高血糖、肥胖、吸烟等。若血压不能被满意控制,应当考虑其他危险因素,如血糖、血脂、吸烟等,是否得到良好控制,尤其是已被确诊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的患者,更应做到“综合防治”。
9. 是否还有检查没有做
对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而言,全面掌握靶器官损害的情况非常重要。血脂、血糖、蛋白尿、24小时尿钠、电解质、肾小球滤过率(eGFR)、甲状腺功能、肝功能、心电图、心脏超声等,都是必查项目。若发现肾功能异常,还应做肾脏超声,除外多囊肾和肾动脉狭窄。若超声检查发现一侧肾脏较小,往往提示可能存在肾动脉狭窄。年轻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还要排除外周血管疾病。若在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过程中出现肾功能恶化,应怀疑肾动脉狭窄可能。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須查尿香草基杏仁酸(VMA)和肾上腺CT,除外嗜铬细胞瘤。
10. 是否需要请其他科室会诊
存在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可请肾内科医生会诊;有脑卒中或外周血管病的患者,可请神经内科或血管外科会诊;怀疑存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患者,可请内分泌科医生协助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