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前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民族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学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与历史责任。以《愚公移山》《神笔马良》《木兰从军》为代表的儿歌、童谣、故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其背后闪耀的是真善美的品德,是伟大的民族精神。然而,时代的快速发展、对知识的片面重视、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让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一度被忽视、被弱化。
我园坚持遵循学前教育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为了让幼儿在戏剧游戏中欣赏、体验、了解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精華与魅力,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有益的实践。
一、研究依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应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幼儿园应“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实践探索
戏剧游戏基于儿童扮演游戏的理论,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带领、协助、支持下,和教师、同伴一起,通过语言表达、肢体律动、声音表情等,一个人或几个人,或独立或辅以音乐、道具等,把自己对故事、对人物角色的理解,创造性地表达与表现出来的活动形式。
在戏剧游戏中,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再停留在文字中、故事里,不是生硬地背诵与灌输式说教,而是在幼儿与教师、同伴共同游戏的过程中,通过语言、模仿、想象、假扮游戏等体验、理解,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策略一:同化中感悟
同化,是个体把新经验吸收进已有的图式之中,从而转化新获得的信息以适应已有的思维方式的心理变化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故事、诗歌等虽因其久远的历史远离幼儿生活,但幼儿情绪化与易受他人情绪感染的年龄特点,可以让教师跨越时空带领幼儿感受到蕴含在人物与情节中的精神内涵。
1.整合资源,带人情境。在实践中,优秀传统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蕴含在教师饱含情感地给幼儿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隐藏在幼儿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蕴含在教师为了帮助幼儿理解故事而进行的配乐和道具呈现中。如《木兰从军》的故事,塑造了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忠孝”两全的巾帼英雄花木兰。教师讲述这个故事时,在充分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与人物角色性格后,讲述时,把勇敢、侠义、愤慨、庄严……用声音、表情、动作,辅以时而舒缓优美、时而铿锵激昂的音乐,教师让自己宛如木兰、宛如兵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人物性格的传递与表达,更易于幼儿的理解。
2.角色内化,表达自我。随着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在戏剧游戏的角色扮演中,幼儿逐渐发现:“我”不再是“我”,而是女扮男装、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木兰,是淳朴善良、乐于帮助穷苦百姓的马良,是十二生肖中独占鳌头的、狡黠的小老鼠……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够让自己演得更加逼真形象,幼儿会去选择、制作适宜的服装,从而对人物的年代特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装扮、礼仪等角度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戏剧游戏用直接参与的行动去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方式,与传统的传授式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大班幼儿在表演成语故事《程门立雪》时,扮演杨时的小朋友活泼好动,在表演杨时在门外等候老师的情节时,他不停地跑来跑去参与同伴的活动。只在有他的对话时,他才回归角色。幼儿们在讨论时纷纷提出意见:他一点儿都不尊重老师,人家杨时想问教师问题,看见教师在休息,不敢打扰,一动不动地等着。再次表演时,这个幼儿尝试努力控制自己,安安静静等待,并稍微低下头,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出对教师的尊敬。
(二)策略二:自主中发展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主导权是游戏的重要特性之一。在戏剧游戏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剧目的表现不以排练为方式、不以幼儿的演出为目的,而是通过为幼儿提供安全、自在的情境,让他们能够自由选择、多样化模仿、愉快地做决定。
1.自主发展基于互信互重的师幼关系。皮亚杰认为,把儿童本来没有的想法加入儿童的头脑中是很危险的,因为他们的学习并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十兄弟》讲述了神通广大、各具本领的兄弟十人勇斗坏国王的过程。古怪又可爱的十兄弟造型,满足了幼儿对“本领”的所有幻想与渴望。他们虽然各具本领,但更重要的是向幼儿传递了“团结就是力量”的内涵,极富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更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幼儿争先恐后地选择扮演角色,“我演老大”“我也想演”,争执声此起彼伏。此时教师并没有成为“裁判”,而是静静地观察,因为表演不是目的,如何解决争执才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我的耳朵大,听得清楚!你们看故事里的顺风耳就是大耳朵!”“还真是的,对呀!比比谁的耳朵大,谁就当顺风耳!”“光耳朵大也不行啊,你会台词吗?”“我可以学啊!”意见在争执中逐渐统一起来,幼儿按照故事中的人物特征,逐一选定了扮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大家互相配合,更深刻地理解:“团结”的意义,感受着“团结起来力量大”。同时,幼儿更多地开始尝试讨论、协商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向同伴寻求帮助。
2.自主发展基于教师支持下的幼儿全过程体验。戏剧游戏重过程不重结果,而这个过程从作品的选择、角色的确定、表演的方式、服装道具的制作、是否表演及表演时间地点的确定等全部环节,均在幼儿的体验、参与中完成。《长发妹》是一个取材于我国少数民族侗族的传说。教师娓娓道来地讲述故事时,幼儿并没有特别关注到长发妹“民族”的特征,但在选择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他们突然发现活动区的服装没有一件和长发妹里面的人物是一样的,“他们的服装好特殊啊!”幼儿们知道了“侗族”这一少数民族,不仅通过观察、比较,了解了侗族服装的特征,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侗族主要生活的地区、风俗习惯等有了更多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更深入了解了我们国家的民族多样性和祖国的壮美河山。
(三)策略三:创造中传承
想象与创造是戏剧活动的基本能力,在戏剧游戏中,幼儿通过全过程的参与,循序渐进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故事情节、表现方式,用自己的方式赋予其新的内涵,更富时代性。同时,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戏剧游戏更富创造性。
1.创编故事情节。新年来临之际,中班开展了《十二生肖故事》赏析活动。十二生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重要民俗之一。通过对这一故事的学习,幼儿展开想象,一起创编剧本。“小动物们肯定是经历了很多困难才最终成为十二生肖的!”“对!而且他们有很多不一样的本领。”幼儿的创意频频进发,于是诞生了龙虎兄弟智斗大灰狼和狐狸最后成为十二生肖的情节,而这一幕也成为了整场戏剧的关键转折之处。
2.创新表现形式。在戏剧之旅中,或独自展示、或分饰多角、或唱或舞、或自制服装或“拿来主义”,其决定权均交由幼儿,幼儿将自己、同伴的经验运用到戏剧中。同一个剧目,不同的幼儿会有不同的演绎。教师鼓励幼儿的每一次创新与合作,鼓励他们自信地展示,让他们在自己创设的戏剧世界中充分释放天性。
三、结论
戏剧游戏用幼儿最喜欢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很多优秀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发展。此外,由于我们选择的很多文学作品通常借助绘本、动画片等方式,引导幼儿欣赏、了解,从而让幼儿有机会接触具有中国特色的“连环画”“小人书”“皮影”“木偶戏”以及版画、水墨画、剪纸等同样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美术表现方式,丰富了幼儿的审美认知,同时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责任编辑徐德明)
我园坚持遵循学前教育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为了让幼儿在戏剧游戏中欣赏、体验、了解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精華与魅力,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有益的实践。
一、研究依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应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幼儿园应“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实践探索
戏剧游戏基于儿童扮演游戏的理论,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带领、协助、支持下,和教师、同伴一起,通过语言表达、肢体律动、声音表情等,一个人或几个人,或独立或辅以音乐、道具等,把自己对故事、对人物角色的理解,创造性地表达与表现出来的活动形式。
在戏剧游戏中,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再停留在文字中、故事里,不是生硬地背诵与灌输式说教,而是在幼儿与教师、同伴共同游戏的过程中,通过语言、模仿、想象、假扮游戏等体验、理解,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策略一:同化中感悟
同化,是个体把新经验吸收进已有的图式之中,从而转化新获得的信息以适应已有的思维方式的心理变化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故事、诗歌等虽因其久远的历史远离幼儿生活,但幼儿情绪化与易受他人情绪感染的年龄特点,可以让教师跨越时空带领幼儿感受到蕴含在人物与情节中的精神内涵。
1.整合资源,带人情境。在实践中,优秀传统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蕴含在教师饱含情感地给幼儿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隐藏在幼儿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蕴含在教师为了帮助幼儿理解故事而进行的配乐和道具呈现中。如《木兰从军》的故事,塑造了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忠孝”两全的巾帼英雄花木兰。教师讲述这个故事时,在充分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与人物角色性格后,讲述时,把勇敢、侠义、愤慨、庄严……用声音、表情、动作,辅以时而舒缓优美、时而铿锵激昂的音乐,教师让自己宛如木兰、宛如兵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人物性格的传递与表达,更易于幼儿的理解。
2.角色内化,表达自我。随着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在戏剧游戏的角色扮演中,幼儿逐渐发现:“我”不再是“我”,而是女扮男装、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木兰,是淳朴善良、乐于帮助穷苦百姓的马良,是十二生肖中独占鳌头的、狡黠的小老鼠……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够让自己演得更加逼真形象,幼儿会去选择、制作适宜的服装,从而对人物的年代特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装扮、礼仪等角度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戏剧游戏用直接参与的行动去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方式,与传统的传授式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大班幼儿在表演成语故事《程门立雪》时,扮演杨时的小朋友活泼好动,在表演杨时在门外等候老师的情节时,他不停地跑来跑去参与同伴的活动。只在有他的对话时,他才回归角色。幼儿们在讨论时纷纷提出意见:他一点儿都不尊重老师,人家杨时想问教师问题,看见教师在休息,不敢打扰,一动不动地等着。再次表演时,这个幼儿尝试努力控制自己,安安静静等待,并稍微低下头,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出对教师的尊敬。
(二)策略二:自主中发展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主导权是游戏的重要特性之一。在戏剧游戏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剧目的表现不以排练为方式、不以幼儿的演出为目的,而是通过为幼儿提供安全、自在的情境,让他们能够自由选择、多样化模仿、愉快地做决定。
1.自主发展基于互信互重的师幼关系。皮亚杰认为,把儿童本来没有的想法加入儿童的头脑中是很危险的,因为他们的学习并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十兄弟》讲述了神通广大、各具本领的兄弟十人勇斗坏国王的过程。古怪又可爱的十兄弟造型,满足了幼儿对“本领”的所有幻想与渴望。他们虽然各具本领,但更重要的是向幼儿传递了“团结就是力量”的内涵,极富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更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幼儿争先恐后地选择扮演角色,“我演老大”“我也想演”,争执声此起彼伏。此时教师并没有成为“裁判”,而是静静地观察,因为表演不是目的,如何解决争执才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我的耳朵大,听得清楚!你们看故事里的顺风耳就是大耳朵!”“还真是的,对呀!比比谁的耳朵大,谁就当顺风耳!”“光耳朵大也不行啊,你会台词吗?”“我可以学啊!”意见在争执中逐渐统一起来,幼儿按照故事中的人物特征,逐一选定了扮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大家互相配合,更深刻地理解:“团结”的意义,感受着“团结起来力量大”。同时,幼儿更多地开始尝试讨论、协商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向同伴寻求帮助。
2.自主发展基于教师支持下的幼儿全过程体验。戏剧游戏重过程不重结果,而这个过程从作品的选择、角色的确定、表演的方式、服装道具的制作、是否表演及表演时间地点的确定等全部环节,均在幼儿的体验、参与中完成。《长发妹》是一个取材于我国少数民族侗族的传说。教师娓娓道来地讲述故事时,幼儿并没有特别关注到长发妹“民族”的特征,但在选择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他们突然发现活动区的服装没有一件和长发妹里面的人物是一样的,“他们的服装好特殊啊!”幼儿们知道了“侗族”这一少数民族,不仅通过观察、比较,了解了侗族服装的特征,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侗族主要生活的地区、风俗习惯等有了更多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更深入了解了我们国家的民族多样性和祖国的壮美河山。
(三)策略三:创造中传承
想象与创造是戏剧活动的基本能力,在戏剧游戏中,幼儿通过全过程的参与,循序渐进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故事情节、表现方式,用自己的方式赋予其新的内涵,更富时代性。同时,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戏剧游戏更富创造性。
1.创编故事情节。新年来临之际,中班开展了《十二生肖故事》赏析活动。十二生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重要民俗之一。通过对这一故事的学习,幼儿展开想象,一起创编剧本。“小动物们肯定是经历了很多困难才最终成为十二生肖的!”“对!而且他们有很多不一样的本领。”幼儿的创意频频进发,于是诞生了龙虎兄弟智斗大灰狼和狐狸最后成为十二生肖的情节,而这一幕也成为了整场戏剧的关键转折之处。
2.创新表现形式。在戏剧之旅中,或独自展示、或分饰多角、或唱或舞、或自制服装或“拿来主义”,其决定权均交由幼儿,幼儿将自己、同伴的经验运用到戏剧中。同一个剧目,不同的幼儿会有不同的演绎。教师鼓励幼儿的每一次创新与合作,鼓励他们自信地展示,让他们在自己创设的戏剧世界中充分释放天性。
三、结论
戏剧游戏用幼儿最喜欢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很多优秀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发展。此外,由于我们选择的很多文学作品通常借助绘本、动画片等方式,引导幼儿欣赏、了解,从而让幼儿有机会接触具有中国特色的“连环画”“小人书”“皮影”“木偶戏”以及版画、水墨画、剪纸等同样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美术表现方式,丰富了幼儿的审美认知,同时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责任编辑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