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航附中处于北京市海淀区核心文化地带学院路上,周围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如著名的高校、中科院、各类博物馆等。我校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始尝试设计“博览课”教学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建设教师课程资源等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博览课是建立在深入了解校外教育资源,整合学科教育资源,由教研组准备、年级组组织、学校支持的一种校外课程模式。课程实施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前期调研,精心准备
先期由教研组组织相关学科教师对校外教育资源进行参观和考察,世纪坛的“伟大的世界文明”、“留民营生态工程”等重要的科技教育资源都留下了我校教师的足迹。教师认真听取讲解员的讲解,仔细分析教育资源的特点,制定博览课课程设计方案。
以博览课“伟大的世界文明”为例,三位历史教师和三位语文教师承担了这次博览课的授课任务,教师们在参观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撰写博览课的设计初稿。
2.转变观念,完善设计
在“博览课”上,教师的角色应当是授课者,课程应按照上课的教学设计来完成。但是由于很多教师是初次开设博览课,对博览课的理解都不太到位,博览课的设计与以往学生活动的设计方案差不多,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学生参观,没有真正成为授课者。
学校针对这种情况,多次召开授课教师会议,统一思想和认识,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以本学科的知识为出发点对目标资源分析解构,进行课程的设计。为了完善课程设计,教师们又进行了第二次实地参观学习,然后写出详细的教学设计,并与校外教育资源的负责人和讲解员进行沟通,与世纪坛的负责人共同设计了活动方案,在此基础上制定博览课的最终方案,以保证当天课程有序进行。
3.团队合作,实施设计
北航附中博览课实施过程是通过深度解构校外课程资源、专家报告引领、教师讲解授课,小组合作、参观学习、查找相关资料、小组间分享交流等方式,展示不同文明发源的背景、典型特征,感受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从“人类共同遗产”中汲取新的启示和灵感,为创造今天的文明作出贡献。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学习,在与组内同伴的探究与交流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与分享。
上课前对高一年级学生进行动员,动员会上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博览课的意义、要求、目的和方法,并请世纪坛等部门的专家为学生简要介绍了课程的相关知识,每位学生都可以选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到授课教师处报名,教师完全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通过听课、参观、完成学案等多种学习途径对于场馆展品和展示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留民营生态工程” 拓展了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学生神情专注,认真聆听,全身心感受着古老世界文明的伟大、生态科技的意义。讲解员和教师的讲授使每个人都对自己选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学到了很多在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兴趣。
4.精彩汇报,心灵成长
在返校后,我们要求所有的学生对于课程内容作汇报,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发挥了优秀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每个小组学生做的报告都非常精彩,仿佛又重游了留民营的生态农业、重温了世纪坛的古代文明,唤起大家无限的美好回忆。
目前,博览课已经成为北航附中每学期开设的常规课程,也是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我校专门为博览课的建设进行了教学指导和学分设置。
博览课之所以能成功开设,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社会场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于中学教育的关心和支持。我校为了这次活动先后多次派教师到中华世纪坛、留民营馆和北京科技馆参观学习,每次都受到各场馆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他们为教师讲解展览内容,与教师一起设计活动方案,正是有了他们的大力支持,最后才能呈现给学生一节节精彩的课。■
博览课是建立在深入了解校外教育资源,整合学科教育资源,由教研组准备、年级组组织、学校支持的一种校外课程模式。课程实施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前期调研,精心准备
先期由教研组组织相关学科教师对校外教育资源进行参观和考察,世纪坛的“伟大的世界文明”、“留民营生态工程”等重要的科技教育资源都留下了我校教师的足迹。教师认真听取讲解员的讲解,仔细分析教育资源的特点,制定博览课课程设计方案。
以博览课“伟大的世界文明”为例,三位历史教师和三位语文教师承担了这次博览课的授课任务,教师们在参观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撰写博览课的设计初稿。
2.转变观念,完善设计
在“博览课”上,教师的角色应当是授课者,课程应按照上课的教学设计来完成。但是由于很多教师是初次开设博览课,对博览课的理解都不太到位,博览课的设计与以往学生活动的设计方案差不多,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学生参观,没有真正成为授课者。
学校针对这种情况,多次召开授课教师会议,统一思想和认识,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以本学科的知识为出发点对目标资源分析解构,进行课程的设计。为了完善课程设计,教师们又进行了第二次实地参观学习,然后写出详细的教学设计,并与校外教育资源的负责人和讲解员进行沟通,与世纪坛的负责人共同设计了活动方案,在此基础上制定博览课的最终方案,以保证当天课程有序进行。
3.团队合作,实施设计
北航附中博览课实施过程是通过深度解构校外课程资源、专家报告引领、教师讲解授课,小组合作、参观学习、查找相关资料、小组间分享交流等方式,展示不同文明发源的背景、典型特征,感受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从“人类共同遗产”中汲取新的启示和灵感,为创造今天的文明作出贡献。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学习,在与组内同伴的探究与交流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与分享。
上课前对高一年级学生进行动员,动员会上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博览课的意义、要求、目的和方法,并请世纪坛等部门的专家为学生简要介绍了课程的相关知识,每位学生都可以选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到授课教师处报名,教师完全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通过听课、参观、完成学案等多种学习途径对于场馆展品和展示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留民营生态工程” 拓展了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学生神情专注,认真聆听,全身心感受着古老世界文明的伟大、生态科技的意义。讲解员和教师的讲授使每个人都对自己选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学到了很多在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兴趣。
4.精彩汇报,心灵成长
在返校后,我们要求所有的学生对于课程内容作汇报,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发挥了优秀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每个小组学生做的报告都非常精彩,仿佛又重游了留民营的生态农业、重温了世纪坛的古代文明,唤起大家无限的美好回忆。
目前,博览课已经成为北航附中每学期开设的常规课程,也是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我校专门为博览课的建设进行了教学指导和学分设置。
博览课之所以能成功开设,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社会场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于中学教育的关心和支持。我校为了这次活动先后多次派教师到中华世纪坛、留民营馆和北京科技馆参观学习,每次都受到各场馆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他们为教师讲解展览内容,与教师一起设计活动方案,正是有了他们的大力支持,最后才能呈现给学生一节节精彩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