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关于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策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ye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小组合作 教学情境 应对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的主旨是要弥补过去班级教学形式中学生较少交往的缺陷,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提高学生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下面谈谈个人在这方面的一些想法:
  一、科学组建小组,提高学习效率
  1.教学情境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把前后附近几个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上课时,设计几个可供讨论的问题让小组讨论、交流。课堂上,常常是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一声令下,前后附近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教室里讨论声顿时雀起。待几分钟后,老师再一声令止,讨论戛然而止。几个问题讨论下来,一堂课不可谓不热闹,但所谓热闹过后,学生真正从讨论中学到了什么,这恐怕就难以言之凿凿了。
  2.应对策略——组建真正的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才能倾向、学习水平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保证了每一组的组员都在同一水平上,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体现了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分组后,组内要选出学习组长,组长要带领全组成员制定小组发展目标,还要负责检查各项目标的落实情况;负责督促全组同学的学习。
  二、强化合作意识,防止过度依赖
  1.教学情境
  在数学课上,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个问题出来后,几个组员围在一起,其中一两个成绩好的学生侃侃而谈,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组员则处于聆听状态,甚至开起了小差。从这可以感受到,虽说是分小组合作学习,但并没有很好地分工合作,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应对策略——强化小组合作的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无所事事,其重要原因就是分工不明确。在合作学习中,对小组内部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与任务。如:在课堂上,小组讨论结束后,由教师分配任务给各小组。接到展示任务的小组积极做好准备,由学习组长指定组内一名组员进行展示(主要由中、低层学生展示、以中层学生为主)。没有展示任务的小组则根据课堂情况自主学习,如进行组内小展示,或者认真倾听、准备点评;已掌握本节学习内容时,可以关注展示内容或演练展示内容,准备点评,在还没有掌握好本节内容的情况下,则继续学习。这样达到“人人参与,有效合作”的目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
  三、培养倾听习惯,防止合作无序
  1.教学情境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的表现往往会令人吃惊,场面较难控制。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出现较大的噪音。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停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敲得咚咚响,以至于学生难以听清彼此的说话声。或者当教师没有让自己发表意见时,觉得这些与自己无关,于是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其后果必然是学习效果的低下。
  2.应对策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学生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教师的监控。尤其是实施实验之初,他们的自我监控水平和合作水平还较低。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切不可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而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除了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还要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首先,一定要让所有的活动都停下来,是全班绝对安静,小声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特别是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提醒学生要尊重别人,其次,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在交流时,教师可让其他学生叙述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让学生逐步明确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又能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提高认识。培养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的发言,既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四、评价机制合理,增强合作精神
  1.教学情境
  教师在评价时只要学生敢说、能说,一律赞赏有加,不置可否,哪管评价有否失中肯全面,课堂上,“好”、“不错”、“真棒”俯拾皆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等说法也纷纷登场。
  2.应对策略——评价合理增强合作精神
  合理全面的评价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陷。教师的评价要本着及时、合理、中肯的原则,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提醒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万倍的语言。”在教学中,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竖一下拇指表示夸奖……。实践证明:教师的肯定、赞扬,能使每一位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不仅要评价教学效果,更注重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文精神进行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学会交往与交流的重要形式,有效的合作学习不仅能使学生“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而且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改理念下,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关于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思考》.费亚民.2012.
  [2]《谈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郑跃坤2012
其他文献
对于报道突发性或群体性的公共危机事件,一直是媒体所热衷的也是能够吸引公众关注的热点新闻。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每天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里都充斥着各
【摘 要】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密不可分。大学生应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本文从人际交往的概念入手,以大学生为基点,阐述了大学生人际能力的培养需要注重人际认知、交往技巧和实践参与三个方面。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培养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是人实践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需要人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调试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去适
课堂教学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更是一所学校进取的方向标杆。而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学校应在构建有效课堂,向教学管理要质量,全面推行教学管理的精细化,把提高课堂效率作为教学管理的突破口,把“教学工作要走精艺之路”、“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作为要求,保证学校的教学思想和要求真正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实行课堂教学精细化管理。  一、提升
一、教师要以热情,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幼儿  教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是神圣的,从他们跨进幼儿园的第一天起,教师的言行就影响着孩子的心灵。所以,教师要以热情,平等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位幼儿。孩子是很敏感的,他对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很注意,如果孩子感到老师不喜欢自己,就会产生一种“反正老师不喜欢我,我也不用做好”的想法,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表现自己,因而形成自卑的心理。对于胆小的孩子,老师更要了解他的心理状况,使
对学生的评价要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道德品质的形成。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感触颇深。总结一下具体做法。  一、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长久以来评价主体较单一化,一成绩优劣评价学生。“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文明少年”等全以语文、数学、英语总成绩来评定。这种做法忽略了学生的闪光点,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家长和孩子都走入误区。只要学习成
【摘 要】爱心是班主任走进学生的法宝。而对全班学生热爱之心是凌驾于对工作的热爱之上的,爱学生体现在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真心实意地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  【关键词】用心 用情 转化 差班  2011年3月我调入博乐市第八中学工作,刚到学校就接任了另一位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接手之后就有很多老师给我打了预防针:七九班很难
随着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步伐,撤并了那些学生数急剧减少、办学规模日渐萎缩、教师素质不高、办学条件差的村级小学,集中力量办起了大规模、高效率、高质量、设备完善的寄宿制中心校,及时的解决了农村家长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许多又是独生子女,第一次离开父母单独生活,生活不能自理,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