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法 导之以行 待之以时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xf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始终收效甚微。在农村小学,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始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与城镇的小学生始终保持着相当的差距。如何摆脱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尴尬局面,成为困扰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结合教学实践以及教育理论,谈下对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思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阅读方法;阅读兴趣
  一、授之以法——实现能力迁移
  笔者把近几年的测试卷作了一个对比,发现学生做课内阅读题目的得分率远远高于课外阅读题的得分率,并且阅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得分率差距不明显,而中层水平的学生则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对于阅读水平比较低来说,几乎只能完成课内阅读部分,而课外阅读题目基本没做。究其原因,在农村小学,由于学生的阅读量不多,获取课外信息的渠道较窄,阅读水平普遍比较低。为了应付学业水平测试,教师在复习时往往把整册书精读课文的重点段落整理出来,并编成相关的阅读题目让学生通过反复做题并记住答案。面对不熟悉的阅读材料时,学生往往表现得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方法。
  (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面对不同体裁的阅读材料,有不同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不同阶段不同体裁的作品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第三学段(5—6年级)为例,提出了如下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那么同一种体裁的文章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同样以第三学段(5-6年级)为例,其要求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然后让学生通过再读尝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情节或场景,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篇课文通过几个想象的场景表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写作方法,并通过课文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读写结合——巩固认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实践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重复接触,多次尝试和反复练习中才能获得的。笔者认为读写结合能有效地让学生巩固阅读技巧,顺利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读写结合可以地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实现。例如,在课堂上让学生边默读,作一些简单的书批——划出感受深刻的词语、句子,写写简单的感受或者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等等。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在边读,边感悟,在感悟中有自己的看法。这同时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除此以外,撰写简单的读书笔记或阅读心得也是提高感悟力的有效方法。
  二、导之以行——重视情感的力量
  (一)身体力行——熏陶感染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要想让学生都开始阅读,并喜欢上阅读,热爱阅读,那么,老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不仅有着一种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还能对学生起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从而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之乐趣,点燃起阅读的热情。发展心理学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向师性极强,他们在观念上完全认同教师,情感上极其依恋教师,行为上也依赖教师。他们崇拜、信任教师,喜欢接近教师。因此,教师的行为以及性格、喜好等因素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创设条件——激发兴趣
  农村小学生的学生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影响,本来阅读量不大,阅读兴趣也比较淡薄。因此,应当创设条件,激发其阅读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兴趣等特点,向学生推荐有关课外书,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满足自己的探究欲望,从而体会到读课外书的乐趣。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相机给予学生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三、待之以时——呵护成长的过程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过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复揣摩中,体验情感,感受形象,触摸语言,达到理解、感悟与反思。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一步一步提高,这是教师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师应当正确地看待学生能力的发展,呵护学生成长的过程。
  (一)戒除浮躁——回归宁静
  新课标对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的要求,然后在农村小学,小学六年级毕业生能达到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的人是屈指可数的。为什么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会成“一纸空文”呢?笔者认为,一方面农村小学的课外阅读,除了面临图书资源不足,获取信息渠道狭窄的困境外,还要受全社会快餐文化,浮躁、功利的不良影响。不管多媒体技术多发达,都无法取代学生在丰富的宁静中潜心会文,体验情感,反思质疑过程。教师不应当,追求快捷而以多媒体影视的方式取代学生阅读的过程。阅读除了丰富知识,还具有让浮躁的心回归宁静的人文意义。
  (二)耐心等待——促成发展
  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并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教育不可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发现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积累某些课外知识,刻板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如“《红楼林》的作者是谁?”“《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作者是安徒生,他还有什么作品?”这些知识孩子是需要的,可是它的获得不是靠“死记硬背”来的,而是通过自己大量的课外阅读获得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是一步一步走过去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一天,一天的阅读锻炼中得到提高的,而不是死记硬背得来的。
  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笔者相信,如果我们都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喜欢阅读,热爱阅读,给予学生方法、给予学生时间、给予学生信任,那么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温儒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08.
  [3]汪秀梅.怎样让阅读教学更有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4]李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尝试[J].宿州: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3).
  [5]吴兵.农村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南宁:小学教学参考:课堂教学研究,2009.
其他文献
天气转凉,孩子们都穿上了厚厚的冬衣,但是幼儿园里的大树如何温暖过冬呢?原来大树也怕冷,也可以穿上冬衣御寒呢。  2018年12月7日是一年一度的“大雪”节气,由幼儿教育杂志社主办,义乌市教育局和义乌市宾王幼儿园承办,义乌市实验幼儿园、义乌市国贸幼儿园、义乌市福田幼儿园参与的“为树穿新衣,时尚过暖冬”亲子活动在义乌市宾王幼儿园开展。  互动游戏,快乐开场  亲子活动在游戏中拉开了序幕。“拍拍你的头,
【摘 要】将创新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是语文教师的一个教学目标。从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创新意识到营造创新氛围,再到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最后多角度诱发思维以提高创新能力,本文结合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论述,对小学语文创新教育进行有价值的探索。  【关键词】个性发展;创新能力;自主;轻松;开放;质疑  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事情。新课程理念下的
【摘 要】“研学后教”数学课堂通过融入趣味情境、生活情境、悬疑情境、操作情境和探究情境等“情境教学”,把数学知识融入到情境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成就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研学后教;情境教学;数学课堂  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改革一年多来,“明确目标——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汇报展示——应用拓展”成为当今数学课堂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诚然,“研学后教”的课堂,把学习
【摘 要】儿童本性是善良的,但对儿童的教育不得法,往往事与愿违。善良是一个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历久弥坚的瑰宝,善良教育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心理,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本人将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班级管理实际,谈谈小学生的善良教育,探索一种与善良同行的班级管理模式。  【关键词】善良教育;以身作则;引导;角色互换  从教十多年来,在班级管理方面虽说有了点经验,但是总觉得力不从
【摘 要】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试图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教师应该潜心解读文本,准确把握文本价值取向、努力培养阅读评价能力、准确把握单元教学重点、领会文本语言特色,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价值取向;阅读评价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认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
【摘 要】教育是提升人的需求层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根本途径。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不能让学生在枯燥、无味的数学练习中度过,不但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练习中来,而且要让学生体验到课堂练习的趣味,从而深深地喜欢上数学练习。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教师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学习兴
【摘 要】行为偏差生的转化工作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跟踪档案、制定转化方案、把握教育时机、寻求转化助力,可有效地转化行为偏差生,促进教育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行为偏差生;转化  行为偏差生是一个容易被漠视的群体,但其转化工作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一、建立跟踪档案,进行教育诊断  根据行为偏差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动态,问题表现的不同性质,可把行为偏差生大致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此背景下,“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已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分别从教师观念更新、优化小组、明确学习目标、评价促进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务求切实提高语文小组学习的质量。  【关键词】观念更新;优化小组;明确目标;多元评价;提高质量  一、
【摘 要】少先队和共青团教育工作的脱节不利于少先队员过渡到共青团员的成长。通过中小学团队联动活动模式的推进,做好团队联动的组织衔接、活动衔接和教育原则衔接,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的组织教育合力,使团队工作在双向延伸﹑双向渗透的过程中得到加强。  【关键词】共青团;少先队;团队联动;对接  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小学与初中学校相对独立,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这影响了少先队和共青团教育工作的衔接,容易出现
【摘 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近来学科素养的核心,学生的地位从“听之任之”到“喧宾夺主”,是教育迈向正轨的一大步。而如何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让一切成为纸上谈兵,是每个教育实践者应该探究的问题。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新课程标准认为,只有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实施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