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青年,想要拯救海洋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l1987310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岁的年轻人,能做出什么成就?或许大多还在大学混沌度日吧,来自荷兰的博扬·斯莱特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古英雄出少年。近期,他宣布将带着100多人的团队,于2016年在日本海岸,利用阳光、洋流的能源,收集海洋塑料垃圾,“我的最终计划是铺设10万米的拦截带,清除太平洋里42%的垃圾!”
  说话时,他墨绿色的大眼睛迸射出坚定和睿智,唯有卷曲的长发和脸上的一点婴儿肥,提醒人们他才20出头而已。

“我要证明他们都是错的”


  维基百科这样介绍斯莱特:发明家、慈善家、创业家。当被问及是如何在小小年纪有如此成就时,斯莱特回答得云淡风轻:“天赋、观察,然后是专注。”
  从小斯莱特就被身边的朋友称为“小爱迪生”,“我喜欢拆家里的各种玩意,从时钟到家电,父母对我束手无策。”13岁时,在看过一次火箭发射直播后,斯莱特迷上了火箭。他根据说明书和教材“研发”了213个水火箭,并筹资组织了一场盛大的发射仪式。这为他赢得了一个吉尼斯纪录——同时发射最多水火箭。“这个活动让我明白:想要成功,发明和资金缺一不可。”
1 斯莱特设计的海上塑料垃圾收集装置。
2 斯莱特。

  2011年暑假,17岁的斯莱特到希腊潜水,“塑料垃圾漂在海上,比鱼还多”。最近三四十年间,人类每年大约生产3亿吨塑料制品,其中10%会通过河流沟渠最终进入海洋,并因洋流作用形成大片垃圾带,严重破坏生态和生物链。“人们对这些垃圾无能为力,如果想用船把现有的垃圾打捞上来,至少需要上千年。”斯莱特说。
  当斯莱特说自己打算清理海洋塑料垃圾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不可能,但他不信这个邪。2012年进入荷兰代尔夫特科技大学后,一个新的念头又闯入他脑海,“为什么非要我们去收集垃圾,而不是垃圾来找我们呢?洋流会把这些塑料垃圾聚集起来,如果有个设备可以在洋流汇集地带收集垃圾,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
  斯莱特设计了一个几千米长的拦截带,带中间是一个有漏斗功能的平台,可以将垃圾吸入“漏斗”,由于“漏斗”内部运行缓慢,鱼虾可以安全通过,塑料垃圾则被筛进收集器。这个设计获得了代尔夫特科技大学的“最佳工具设计奖”,领奖时斯莱特说:“现在我可以骄傲地告诉那些曾经反驳我的人,清洁海洋还是有希望的。接下来我会付诸实践,我要证明他们是错的。”

会众筹的创业家


  实践远比想象艰难。斯莱特本来计划请教许多行业专家,商议可行性方案。“但我拿不出咨询费,只有少数人给我提供了帮助。”一次次闭门羹让斯莱特意识到资金的重要性,但他的全部预算就只有平日里存的200欧元(1欧元约合7.2元人民币)。
  为了筹集资金,斯莱特开始给各大科技公司打电话,他想搞众筹。“我联系了300多家公司,耐心跟他们解释我的计划,但是没人给我回复。”一次,一位经理看到来谈合作的竟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连话都没说就把斯莱特轰了出去。
  拯救斯莱特的,是2013年3月他在TEDx的一场演讲。TED(即技术、娱乐、设计)是在美国创立的顶级演讲平台,而TEDx则是各个国家的本土化版本。斯莱特的演讲视频在网上引发巨大反响,“我每天会收到1500多封邮件,有人想做志愿者,有人则要投资。”15天内,斯莱特就筹集了8万美金(1美元约合6.4元人民币)。
  3个月后,斯莱特中断了学业,开了一家公司,总部设在澳大利亚,名字就叫“海洋清洁”。他在网上广发英雄帖,在世界范围内招集了100名志愿者,其中有70多名发明家和工程师。“一开始,我完全控制不住场面。每次出海,风都有十几级,海浪至少有3米高,装置根本没法拼接;而且,大量的数据分析也让我们很头痛。”不过最终,斯莱特和志愿者们还是坚持下来了,收集了澳大利亚海面的部分塑料垃圾。
  这些志愿者大多很年轻,研究、调查、出海虽然辛苦,但也不乏快乐的氛围。有一次,斯莱特想辞退一名24岁的志愿者,身边人劝他:“你大人不计小人过,他那么年轻,还需要学习。” 斯莱特一下子就笑了,“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我只有19岁。”
3 斯莱特(左一)和团队在收集海上垃圾。

  2014年6月,就在斯莱特20岁生日前一个月,他和团队交了一份530頁的报告,讲述了他们的设计理念、理论基础和实践成果,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可行的塑料清理方案。斯莱特也因此获得了2014年挪威国际海事大奖和联合国地球卫士大奖。

失落的发明家


  可行性报告给斯莱特赢得大奖,还为他筹集到了22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不过很快,质疑就接踵而至。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教授、深海专家凯莉·贺威尔首先发难。她在接受BBC采访时,毫不留情地评价斯莱特的报告只是海市蜃楼,“这个装置针对的是海面上的垃圾,但很多塑料在深水层,甚至在海底,因此他的设计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她还提出,即便“漏斗”的速度很慢,生物是可以游出去,鱼卵却无法幸免,这对海洋生态的破坏是巨大的。
  普利茅斯大学教授理查德·汤普森则提出:“这个计划所需的资金远不止几百万,有这个经费还不如研究如何阻止塑料进入海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些专家的言论在网上引发了“民愤”,许多网友认为他们都是一群只说不做的书呆子。但斯莱特却谦虚地听取这些专家的意见,不时到世界各地的海洋研究机构学习、调查。“我们当然需要改进,但一切会变得更好。”斯莱特说。
  斯莱特计划明年在日本海岸建一个2000米的拦截带。“我们会收集这片海域将近3万立方米的塑料垃圾,然后把它们运到电厂,转化为电能。如果成功的话,我们还会在夏威夷制作第二个收集装置。”
  名利双收的斯莱特已经成为荷兰的青年偶像,他却觉得有些失落:“我每天平均15个小时放在海洋清洁上。每次有人说起大学生活有多美好,我都会感到很难过。”
  “但是我又想,我多幸运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斯莱特说,“想做就做,才是最过瘾的事。”
  人物简介
  博扬·斯莱特,1994年出生于荷兰。2013年,他在澳大利亚进行“海洋清洁计划”,获得挪威国际海事奖与联合国地球卫士大奖。
其他文献
某种意义上,机场只有两种旅客,商务客和非商务客。  从办理登机牌开始,就能看出区别。商务客通常比较循规蹈矩,不扎堆,也不插队,但他们很会提要求,不落下每项应得权益——  “尽量前排、靠走道。”  “什么?!只有45排以后的位置?太靠后了,你帮我再看看,前排靠窗也行。”  “这个箱子也要托运?我前天坐别家航空飞过来也没托运,为什么你们家要?是民航的最新要求嗎?”  “我是金卡用户,可不可以积分?你们
大抵称得上学贯中西的人,都不会放任自己活得太“率”吧。  才学是他们的殿堂,也是他们舍此无他的“华山一条路”。  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曾说:“如果吴兴华活着,他会是一个钱锺书式的人物。”我看了这句话就想,幸亏活下来了一个钱锺书,要不然,吴兴华这样的文人属于什么级别,还真不好跟人描述了。  吴兴华死得早,1921年生,1966年“文革”一爆发就含冤而死。而钱锺书比他早生11年,寿命长了近一倍。“学贯中
传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剧照。  几乎每年都会有一部叫好又叫座的传记电影,今年能担得起这一美誉的是《波西米亚狂想曲》。10月起,该片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地上映,全球收获5亿多美元票房。电影主人公是传奇摇滚乐队“皇后乐队”的主唱——佛莱迪·摩克瑞,人称“牙叔”。他最出名的標志是一口大龅牙,而他最出名的歌,就叫《波西米亚狂想曲》。  人们爱牙叔,因为他有横跨4个八度的音域,写出了许多经典名作,更因为
建筑师阿肯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处沙漠建了名为“海市蜃楼”的房子。它的外墙和房顶全是镜面材料,因而有了变幻莫测的外观——每天天气、光线和景物各不相同,房子映出来的景色就完全不同。清晨,阳光洒满沙漠,房子看上去如同沙漠的绵延;下午,碧空如洗,房子则与蓝天相接;晚上,遥远的星光点点洒落房上,房子延展了浩瀚星河。阿肯想通过这独特的设计告诉人们,沙漠中虽然荒无人烟,但只要用心感受大自然的變化,就不会感到孤独。
日立制作所执行役会长兼CEO中西宏明。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20年,在日本称为“失落的20年”,太多的企业在这期间走过了一段十分艰难的路程。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要取得发展,靠什么?首先是需要突破内部陈旧框架的限制,重新布局生产体制;其次是走出国门,去开拓新的市场。  “日立在不断追求社会创新,将我们的硬件与IT技术融合起来,去实现这样的目标。”日立制作所执行役会长兼CEO中西宏明说。  什么是社会
1985年5月15日,邓小平和谷牧(右)在人民大会堂谈话。  1979年1月31日,时任交通部副部长陈德清和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袁庚匆匆走进李先念副总理办公室。办公室里,李先念和谷牧两位副总理正等着他们。  袁庚向两位副总理报告了招商局的现状,建议把香港的資金、技术和内地的土地、劳动力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工业区。“袁庚说,能不能在深圳的西部给他一块地方,让他大体参照香港管理企业的一些办法。”谷牧晚年依然
她焦虑两德统一,忧心伦敦雾霾,和女王妹妹私聊国家大事  撒切尔夫人,这位20世纪在位时间最久的英国女首相,至今令人难忘。英国广播公司曾评选过去70年对英国女性影响最大的女强人,撒切尔夫人名列第一。近日,英国国家档案馆公布了最后一批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的内阁文件,揭示了在风云变幻之际,这位“铁娘子”深深的忧患意识。  为两德统一忧虑  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冷战结束,但解密文件显示,在两德统一
人生如梦易逝,流年似水匆匆。惊回首,梁羽生先生驾鹤西游已整八载。河山未改,然潮流已变,“成人童话”式微,玄幻灵异小说大行其道,那个剑胆琴心快意恩仇的江湖离我们渐渐远去,但梁先生等新派武侠小说宗师笔参造化,让侠义世界家国情怀永远留在了世间人心。  在我的少年时代,网络没有出现,电子游戏还没普及,读武侠小说和混录像厅大致成了我上学之外的最大喜好。但这些活动在父母眼中属于“奇技淫巧”,是被严加限制的,只
他嗜赌20多年,在拉斯维加斯犯下59人死亡、500多人受伤的血案,杀人动机至今是谜  史蒂芬·帕多克  1953年4月生,美国人。2017年10月1日,在拉斯维加斯制造了美国最惨枪击案,造成500多人伤亡,后饮弹自尽。  拉斯维加斯,这座在沙漠中建造起来的美国赌城,尽显着人性的光怪陆离,如今又因为一起死伤最为惨痛的枪击案令全世界震惊。“独狼”史蒂芬·帕多克带来的伤痛远远不能平息。  枪,是美国人的
她流着“国父”的血液,历经磨难完成“同胞赋予的责任”  2014年11月14日,缅甸仰光,万人空巷。市民们拥上街头,欢迎历史上首位访问缅甸的美国总统奥巴马。通过卫星直播,全世界目睹了奥巴马在一栋白色小楼前拥吻年近七旬的昂山素季。她头戴鲜花,肩披银色纱巾,面带微笑;奥巴马半俯腰身,双目紧闭,仿佛母子久别重逢。缅甸百姓从未想到,世界第一大国的总统在这位年迈纤弱的女同胞面前,竟然像个孩子一般。  时光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