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探究能力是学生三大学习能力之一,在新课程标准深入实施的今天,探究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探究学习能力的有效开展,首要前提就是学生“身”和“心”的全部投入。这就需要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主动探究学习兴趣。本文作者根据近年来在农村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的体会,对农村初中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探究;兴趣培养
一、引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学习技能锻炼和学习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领域的深入实施,学校教育教学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学习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新课改教育教学的根本要求和重要目标。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三大学习能力之一的探究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的功效无可替代。同时,探究实践、动手操作获取的知识内涵和经验成果相对于教师直接传授的间接经验,更为深刻、更为具体。教学实践证明,探究能力已成为丰富学生学习经验和进程的有效保障,成为教学相长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农村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同样要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课题和探究任务。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教者通过对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活动的整体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农村初中学生在探究实践活动中,存在的最大障碍就是主动探究的兴趣不浓,能动探究的意识不强,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加之,农村初中学生相对于城镇初中生学生,由于受到地域的局限,孤陋寡闻,知识素养浅薄,更使农村初中学生缺乏主动探知的意识和能动探知的学习情趣,导致未能全“身”、“心”的参与探知新知内容,解决问题、探寻规律的活动过程中。
三、应对策略
(一)紧扣学生情感发展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情感
教学实践证明,积极学习情感的激发,有助于学生能动学习潜能的释放,为有效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开展提供思想保障。农村初中生在学习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同样表现出对现实性生活问题或趣味性数学问题的强烈兴趣。这就为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探究学习情感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因此,在实施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利用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问题的趣味生动性,设置出生动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农村初中生的内在学习情感,提升他们的主动探究情感。如在“轴对称图形”的讲解活动中,教师为增强学生探究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内在情感,就利用生活性教学策略,利用教学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蝴蝶、等边三角板、大门”等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知这些实例具有的特点,学生在探知基础上,教师又向学生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事物具有这些特征?这些事物的特征是什么?”引导性问题,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支配下,主动进入新知的探知实践活动中。
(二)注重教学策略多样变化,以活促请,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常言道,教学方式“活”,则教学效果“佳”。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教师讲、学生练”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枯燥无味,学习探知的欲望受到压制,潜能受到压抑。教育心理学认为,初中生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中,学习情感会得到有效增强,探知的主动性能够有效激发。因此,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课堂实际,设置出形式多样,丰富精彩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让初中生在多样性、灵活性的教学策略下,学习探知的情感得到显著提升。
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导入环节,采用情境性教学法,设置生活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认识到一次函数的实用意义,为学生情感培养打下基础;在新知讲解环节,采用“先探后讲”的教学模式,将探究式教学法与互动式教学法进行有效融合,借助于教学媒体,通过丰富生动的教学画面,演示一次函数的图像的变化及特点,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探知新知概念、性质;在巩固练习环节,采用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类型设置不同问题案例,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时机,同时,合作评析,为学生良好探知习惯养成提供有效指导。这样,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中,探知活动的情感始终“保持”,探究问题的策略有效掌握。
四、抓住学生主体好奇心理,以疑促探,激发学生探究的潜能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爱因斯坦指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初中生对未知事物、自然现象或生活规律充满好奇和探知的心理。这就为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了条件。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学生主体对问题或事物的好奇心理,有意识的设置具有矛盾性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形成探知真相和内在规律的情感。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伊始,先引导复习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我们知道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也是全等三角形”此时,大部分学生理所当然给予了肯定答案,这时,又少部分学生提出不同观点,指出,“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但它们的边有可能不对应相等”。这时,学生在认识上就产生的“前后矛盾”,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向学生提出“今天,我们就来通过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内容学习,来解决你们存在的困惑”。这样,学生在认知冲突中,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探知三角形相似的教学活动中,探究的主动性自然生成。
总之,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兴趣的培养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初中生探究不足的特点,从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灵活施教,实现初中生探究学习情感和兴趣的有效增强。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市蒋垛中学)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探究;兴趣培养
一、引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学习技能锻炼和学习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领域的深入实施,学校教育教学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学习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新课改教育教学的根本要求和重要目标。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三大学习能力之一的探究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的功效无可替代。同时,探究实践、动手操作获取的知识内涵和经验成果相对于教师直接传授的间接经验,更为深刻、更为具体。教学实践证明,探究能力已成为丰富学生学习经验和进程的有效保障,成为教学相长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农村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同样要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课题和探究任务。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教者通过对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活动的整体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农村初中学生在探究实践活动中,存在的最大障碍就是主动探究的兴趣不浓,能动探究的意识不强,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加之,农村初中学生相对于城镇初中生学生,由于受到地域的局限,孤陋寡闻,知识素养浅薄,更使农村初中学生缺乏主动探知的意识和能动探知的学习情趣,导致未能全“身”、“心”的参与探知新知内容,解决问题、探寻规律的活动过程中。
三、应对策略
(一)紧扣学生情感发展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情感
教学实践证明,积极学习情感的激发,有助于学生能动学习潜能的释放,为有效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开展提供思想保障。农村初中生在学习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同样表现出对现实性生活问题或趣味性数学问题的强烈兴趣。这就为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探究学习情感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因此,在实施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利用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问题的趣味生动性,设置出生动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农村初中生的内在学习情感,提升他们的主动探究情感。如在“轴对称图形”的讲解活动中,教师为增强学生探究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内在情感,就利用生活性教学策略,利用教学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蝴蝶、等边三角板、大门”等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知这些实例具有的特点,学生在探知基础上,教师又向学生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事物具有这些特征?这些事物的特征是什么?”引导性问题,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支配下,主动进入新知的探知实践活动中。
(二)注重教学策略多样变化,以活促请,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常言道,教学方式“活”,则教学效果“佳”。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教师讲、学生练”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枯燥无味,学习探知的欲望受到压制,潜能受到压抑。教育心理学认为,初中生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中,学习情感会得到有效增强,探知的主动性能够有效激发。因此,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课堂实际,设置出形式多样,丰富精彩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让初中生在多样性、灵活性的教学策略下,学习探知的情感得到显著提升。
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导入环节,采用情境性教学法,设置生活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认识到一次函数的实用意义,为学生情感培养打下基础;在新知讲解环节,采用“先探后讲”的教学模式,将探究式教学法与互动式教学法进行有效融合,借助于教学媒体,通过丰富生动的教学画面,演示一次函数的图像的变化及特点,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探知新知概念、性质;在巩固练习环节,采用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类型设置不同问题案例,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时机,同时,合作评析,为学生良好探知习惯养成提供有效指导。这样,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中,探知活动的情感始终“保持”,探究问题的策略有效掌握。
四、抓住学生主体好奇心理,以疑促探,激发学生探究的潜能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爱因斯坦指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初中生对未知事物、自然现象或生活规律充满好奇和探知的心理。这就为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了条件。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学生主体对问题或事物的好奇心理,有意识的设置具有矛盾性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形成探知真相和内在规律的情感。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伊始,先引导复习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我们知道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也是全等三角形”此时,大部分学生理所当然给予了肯定答案,这时,又少部分学生提出不同观点,指出,“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但它们的边有可能不对应相等”。这时,学生在认识上就产生的“前后矛盾”,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向学生提出“今天,我们就来通过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内容学习,来解决你们存在的困惑”。这样,学生在认知冲突中,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探知三角形相似的教学活动中,探究的主动性自然生成。
总之,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兴趣的培养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初中生探究不足的特点,从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灵活施教,实现初中生探究学习情感和兴趣的有效增强。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市蒋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