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从教学体制、培养方式等方面论述了高校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拓宽 就业门路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30万人,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激增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巨大挑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我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顺利转变,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为大学生的主要培养单位,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从教学体制、培养方式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
一、要面向社会办学,深化教育改革
高校应充分考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有针对性的人才。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要贯穿于大学教育四年的全过程。根据大学生各年级成长的不同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大一阶段,大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应加强其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大二阶段,要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将来就业所需要的各种素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同时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来修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到了大三,在指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指导他们通过各种课程实习来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并努力培养自己的独立创业能力。大四阶段,大部分学生都应该对自己的出路有了一定规划,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向指导,除了常规的就业指导课,还要聘请人力资源方面的资深人士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调节和就业技能的培训。
三、加强毕业实习,创新毕业设计模式,并使之服务于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理论学习向实践能力、实习向实战、校园向职场的延伸与链接的过度环节,也是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员不可缺少的基本训练。高校应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积极鼓励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锻炼,为他们充分接触工作实际创造便利条件。一方面,对于毕业实习,高校要精心组织,实习的安排内容要充实,任务要详细,目的要明确,并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另一方面,高校要构建适应当前市场需求、企业要求、生产科研渴求的毕业设计的创新模式。高校可以鼓励毕业生将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并对毕业生实行企业和高校的双导师制,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毕业设计,能使学生受到正规的企业培训,熟悉未来工作单位的环境和要求,提前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员的角色转换。
四、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教学实践基地、毕业实习基地等资源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
根据就业工作“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的原则,在良性机制的保障下,使就业工作专职人员在足够经费的支持下,主动出击与用人单位联系,打造校企合作共赢局面。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利用当地人才的大量信息资源,建立学校对外宣传的“就业推荐窗口”,以此加强与学院所属专业范围内各企业的广泛接触以开拓就业渠道。另一方面,高校要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作为人才培养方式的“风向标”,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其更有灵活性,以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此外,还要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深度回访,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将来的毕业生到单位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例如,我校安全工程系2009届毕业生吴保林和袁吉富,他们在中国化学第十一建设有限公司落实了就业岗位,由于他们的出色表现,在学校对毕业生进行回访时,企业与学校达成了长期合作的意愿,后来学校2010届和2011届毕业生又共有11名毕业生到公司工作,并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
五、认真办好校园双选会,充分发挥其毕业生就业的主门路作用
充分结合所开设的专业,打造校园招聘的主门路平台。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大型校园双选会”,在双选会中可以通过和各地人才市场建立联系,以充分掌握当地的用人需求,邀请其组团来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和招聘。此外,也可以系为单位组织专场招聘会,其特点是专业和企业需求对口,可当场签约,实效性强并普遍被广大毕业生所认可和接受。
六、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
教育和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性工作内容,自主创业可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并带动他人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在创业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吃苦精神,开拓意识和合作能力。高校可以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开设创业指导课程,使学生自觉地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主动学习与创业有关的知识,促使学生思想和能力的逐渐成熟,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另外,高校还可以为毕业生搭建创业平台,让学生实践创业。高校要有计划地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分期分批地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讲学,聘请实习基地技术人员担任创业活动课指导老师,介绍创业经历及基地运作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通过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充分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真正含义,对创业的艰辛进行切身体验,为创业进入实质性的阶段做准备。
七、充分利用学生家长、校友等资源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
父母是毕业生就业利益攸关者,高校可以和学生家长充分沟通,积极调动家长的资源帮助毕业生落实就业。另外,要充分利用校友这一宝贵资源。许多校友在各自所从事的领域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强的经济实力,他们大部分人对母校也都有着较深的感情,可以加强联系,邀请他们回母校对在校生进行就业指导并举行座谈会,指导帮助毕业生成功迈出职场第一步。通过和校友的密切沟通,一方面可以分析总结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方法,同时也可通过他们掌握其所在单位的用人需求信息。
参考文献:
[1]杜琳琳.关于拓展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的思考.科学之友,2008,(35).
[2]羅林刚.面向基层,拓展就业空间.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7月
[3]向万忠.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之探讨.科学咨询,2009,(13).
[4]姜卓.积极拓展渠道,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现代交际,2009,(12).
[5]窦素琴.以拓宽就业渠道为导向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职业时空(研究版),2007,3(7).
[6]王涛.新形势下积极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知识经济,2009,(7).
[7]李娟.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问题研究.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8).
[8]唐文联.拓展就业渠道之途径探索.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9.
基金项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0年度院级科研项目(10YQA018)。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拓宽 就业门路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30万人,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激增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巨大挑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我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顺利转变,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为大学生的主要培养单位,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从教学体制、培养方式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
一、要面向社会办学,深化教育改革
高校应充分考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有针对性的人才。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要贯穿于大学教育四年的全过程。根据大学生各年级成长的不同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大一阶段,大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应加强其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大二阶段,要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将来就业所需要的各种素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同时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来修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到了大三,在指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指导他们通过各种课程实习来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并努力培养自己的独立创业能力。大四阶段,大部分学生都应该对自己的出路有了一定规划,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向指导,除了常规的就业指导课,还要聘请人力资源方面的资深人士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调节和就业技能的培训。
三、加强毕业实习,创新毕业设计模式,并使之服务于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理论学习向实践能力、实习向实战、校园向职场的延伸与链接的过度环节,也是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员不可缺少的基本训练。高校应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积极鼓励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锻炼,为他们充分接触工作实际创造便利条件。一方面,对于毕业实习,高校要精心组织,实习的安排内容要充实,任务要详细,目的要明确,并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另一方面,高校要构建适应当前市场需求、企业要求、生产科研渴求的毕业设计的创新模式。高校可以鼓励毕业生将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并对毕业生实行企业和高校的双导师制,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毕业设计,能使学生受到正规的企业培训,熟悉未来工作单位的环境和要求,提前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员的角色转换。
四、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教学实践基地、毕业实习基地等资源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
根据就业工作“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的原则,在良性机制的保障下,使就业工作专职人员在足够经费的支持下,主动出击与用人单位联系,打造校企合作共赢局面。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利用当地人才的大量信息资源,建立学校对外宣传的“就业推荐窗口”,以此加强与学院所属专业范围内各企业的广泛接触以开拓就业渠道。另一方面,高校要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作为人才培养方式的“风向标”,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其更有灵活性,以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此外,还要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深度回访,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将来的毕业生到单位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例如,我校安全工程系2009届毕业生吴保林和袁吉富,他们在中国化学第十一建设有限公司落实了就业岗位,由于他们的出色表现,在学校对毕业生进行回访时,企业与学校达成了长期合作的意愿,后来学校2010届和2011届毕业生又共有11名毕业生到公司工作,并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
五、认真办好校园双选会,充分发挥其毕业生就业的主门路作用
充分结合所开设的专业,打造校园招聘的主门路平台。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大型校园双选会”,在双选会中可以通过和各地人才市场建立联系,以充分掌握当地的用人需求,邀请其组团来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和招聘。此外,也可以系为单位组织专场招聘会,其特点是专业和企业需求对口,可当场签约,实效性强并普遍被广大毕业生所认可和接受。
六、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
教育和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性工作内容,自主创业可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并带动他人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在创业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吃苦精神,开拓意识和合作能力。高校可以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开设创业指导课程,使学生自觉地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主动学习与创业有关的知识,促使学生思想和能力的逐渐成熟,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另外,高校还可以为毕业生搭建创业平台,让学生实践创业。高校要有计划地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分期分批地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讲学,聘请实习基地技术人员担任创业活动课指导老师,介绍创业经历及基地运作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通过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充分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真正含义,对创业的艰辛进行切身体验,为创业进入实质性的阶段做准备。
七、充分利用学生家长、校友等资源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
父母是毕业生就业利益攸关者,高校可以和学生家长充分沟通,积极调动家长的资源帮助毕业生落实就业。另外,要充分利用校友这一宝贵资源。许多校友在各自所从事的领域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强的经济实力,他们大部分人对母校也都有着较深的感情,可以加强联系,邀请他们回母校对在校生进行就业指导并举行座谈会,指导帮助毕业生成功迈出职场第一步。通过和校友的密切沟通,一方面可以分析总结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方法,同时也可通过他们掌握其所在单位的用人需求信息。
参考文献:
[1]杜琳琳.关于拓展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的思考.科学之友,2008,(35).
[2]羅林刚.面向基层,拓展就业空间.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7月
[3]向万忠.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之探讨.科学咨询,2009,(13).
[4]姜卓.积极拓展渠道,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现代交际,2009,(12).
[5]窦素琴.以拓宽就业渠道为导向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职业时空(研究版),2007,3(7).
[6]王涛.新形势下积极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知识经济,2009,(7).
[7]李娟.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问题研究.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8).
[8]唐文联.拓展就业渠道之途径探索.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9.
基金项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0年度院级科研项目(10YQA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