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战争文学到黑色幽默反战作品经典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f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五号屠场》是库尔特·冯内古特代表作,小说以二战为背景,被誉为黑色幽默中反战作品经典。小说以作者冯内古特和主人公毕利·皮尔格里姆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分别展现了他们在二战背景下的成长经历以及战争给他们带来的无法泯灭的心灵创伤,突出表现了作者的反战情绪。关键词:战争文学;解构主义;黑色幽默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2-0130-02引言人类社会发展史实质上是一部战争史,而战争刺激文学作品的产生与发展,这种影响在美国文学中尤为明显。美国从1776年建国至今不过两百多年,却经历了不少的战争,其中以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文学影响最为深远。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除了广为人知的纳粹分子在集中营里大规模屠杀犹太人和美军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这两件大事外,还有一件就是盟军对一座不设防的历史名城德累斯顿进行轰炸——这些事件给美国人在思想上很大的震动,促使他们对现存的社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于是,很多美国作家开始认真思索美国社会复杂的现实。有的作家把写作重点转移到个人精神生活方面去,探索自我,刻画“反英雄”形象,有的作家则通过怪诞、幻想式的夸张方式讲些支离破碎的故事,再现生活中的混乱、恐怖和疯狂,以讽喻社会现实。库尔特·冯内古特则属于后者,《五号屠场》就是在这样背景下诞生的黑色幽默中反战经典作品。一、反战文学中的经典“到现在为止,我已经活过了四个二十外加两个年头了。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我本该死了。”冯内古特曾经这样写道。冯内古特的著名长篇小说《五号屠场》就是以二战为背景,在盟军铁定胜利的情况下,对德国历史名城德累斯顿,也是一座具有不设防的素有“德国建筑珍珠”美誉的城市进行狂轰滥炸,致使十三万五千民众成为二战的牺牲品。在小说当中,作者借用雍永森的口吻来阐述小说的写作原由,并且借由他以第一人称讲述小说的主人公毕利的成长经历。有人把《五号屠场》当做自传体的小说来读,认为这篇小说就是作者在阐述自己的二战经历;也有读者认为这部小说其实是作者借小说主人公毕利来表现美国年轻人在二战的背景下对战争的厌恶。无论怎样,这部小说的另一个主题就是关于青年成长的主题,无论是作者冯内古特,还是小说的主人公毕利,都是成长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背景下,这一代人也经常被称为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以及战争对这代美国年轻人的成长所造成的心理上的阴影。总之,许多年后,这一代的曾经的美国的年轻人,还是生活在战争的阴霾中,不能自拔。这也是作者为什么会选择元小说、意识流、黑色幽默等一些手法来表现他们这一代人的反战情绪,这种状态看似疯狂,实则理性,这也是为什么作者冯内古特总是被认为是一个不严肃的作家,被误读的原因所在。二、解构主义与黑色幽默元小说是指“一种有意地、系统地引起人们关注其人工制品地位的虚构作品,其目的是使人们对小说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产生异味。这种作品在对自己的构筑方法提供一种批评时,不仅考查叙述体小说的结构,而且探讨文学虚构文本外面世界的可能的虚构性”[1]2。小说《五号屠场》并没有采取正常的叙事角度以写实的方法去描述故事的情节发展,而是采取了元小说的结构,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小说的一种解构主义,即在作品中告知读者该作品的写作原由。从小说的篇章结构我们也不难看出,小说共十个章节,在第一章和最后一章是冯内古特让雍永森这个人物以小说中的第一作者自居,以一种全知全能的角度来阐释写作这本小说的脉络,借以避开个人情感的主观因素。用一种更客观的态度来描述二战期间的德累斯顿大轰炸,不掺杂任何主观因素,让读者自己去感知战争的残酷性,特别是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像作者冯内古特这样的曾经的年轻士兵们以及对于战后物质生活丰富下但心理层面的战争阴霾仍然挥之不去。小说的一开始“作者”雍永森就以及其客观和淡漠的口吻提到过一件极具讽刺意味的事情:“我认识的一个人因为拿了别人的茶壶而真的在德累斯顿被枪毙了”[3]13。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又提到这件事情:“那可怜的老中学教师埃德加?德比从这儿的一处地窖里拿了一个茶壶被逮住了。他是在犯抢劫罪的名义下被逮捕的,审判以后就被枪毙了”[3]164。平淡的口吻叙述一件看似平常实则极其不平常的事情,以求得读者共鸣,世间的公正在哪里,一个可怜的中学校教师在战争的废墟中拿了一个不属于他的茶壶被判以抢劫罪枪毙,那么谁又来审判策划和实施德累斯顿大轰炸的美国军队,谁又来对这被炸死的十三万五千普通民众负责?一个茶壶可以判一个人死刑,而无辜被炸死的十三万五千的民众的死却没人负责,这就是作者所要面对的残酷的现实,正义、公正荡然无存。冯内古特曾经说过,“别人给混乱以秩序,我则给秩序以混乱”[2]218。冯内古特是美国著名的黑色幽默作家,这在他的作品中尤其在《五号屠场》中体现得尤为深刻,小说中的人物怪诞之极,让人摸不着头脑,小说中的主人公毕利?皮尔格里姆一出场,就让我们感到了这种‘给秩序以混乱’的强烈视觉冲击:“听!毕利?皮尔格姆挣脱了时间的羁绊。他就寝的时候是个衰老的鳏夫,醒来时却在举行婚礼。他从1955年的门进去,却从另一个门1941年出来。他再从这个门回去,却发现自己在1963年”[3]20。就是一些这样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场景描写、人物刻画,才更能让读者去深刻感知战争的残酷。三、成长中的青年因素说到《五号屠场》,我们可以把它归为具有黑色幽默风格的反战小说中的经典,其中的“反战”、“反英雄的形象”历历在目;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掉小说中的青年因素,本文的作者冯内古特和小说的主人公毕利都是成长在二战大背景下的青年,这一点是他们共同具有的时代特征。冯内古特,1922年出生于印第安纳州,父亲是建筑师,母亲来自富有的酿酒家庭,战争初期,冯内古特坚决反战。但在日本军队偷袭珍珠港之后,他改变了立场,志愿应征入伍。1944年,他随军远赴欧洲战场,不久他所在的部队全军覆没,关押在素有“德国建筑珍珠”之誉的德累斯顿,并在一家地下肉类冷藏室里工作。1945年,美英战机向德累斯顿投放燃烧弹,他和同伴被派去清理尸体,这是他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浓烟高耸入云,火焰铭记着愤怒,那么多因为德国人的贪婪、空虚和残忍造成的死亡带来的心碎。”这次经历成为《五号屠场》的原始素材。而小说的主人公毕利有着和作者惊人相似的成长经历。毕利与冯内古特同年出生于理发师之家。中学毕业后就上了一所验光配镜专科学校,不久应征入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服役。但他同冯内古特一样,还没来得及参加一场真正的冲杀就为德军所俘,被运往德国德累斯顿城的一个名叫“五号屠场”的集中营。毕利在途中历尽千辛万苦,目睹德国法西斯的暴行。1945年2月,毕利目击了“欧洲有史以来最大的屠杀”。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城德累斯顿遭盟军轰炸,全城顿时化为灰烬,死伤无数,毕利死里逃生。作为战争的幸存者,战后毕利通过俘虏交换被运回美国,重新进入验光学校。毕业后以配镜为业,逐渐发迹,生活美满。但是心灵上的创伤却是永远不能消逝的。相同的时代背景,相似的成长经历,一个是现实中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库尔特·冯内古特,一个是小说中的以验光配镜为营生的毕利·皮尔格里姆,同样作为热血青年,为了捍卫正义远赴欧洲战场,他们都壮志未酬,还没开始真正的战斗就已经成为战俘,曾经经历但是多年之后才知道德累斯顿大轰炸是多么的惨绝人寰,战争带给身体上的伤痛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抚平,但是留在心灵上的创伤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这也使我们明白冯内古特的后现代、解构、黑色幽默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想从更深层次去让读者理解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他的反战情绪;而毕利则选择了他的时间旅行,心中的伤痛无处释放,只能用这种类似幻想的方式去寻求心灵的解放和安慰;而有人觉得他得了精神分裂症——生活在现实和梦幻之中,奔驰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结语《五号屠场》——黑色幽默反战作品中的经典,作者采用后现代主义解构的手法,通过小说中的“第一作者”雍永森和作品主人公毕利?皮尔格里姆在二战下共同经历的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无法愈合的心灵上的创伤,创造了使人印象深刻的“反战”、“反英雄”形象,使读者产生共鸣——战争的残酷性。参考文献:[1]Waugh,Patricia. Metafictio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Conscious Fiction [M].NY: Routledge, 1984.[2]陈慧.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3]库尔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M].上海:译林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摘要:培养军事领导力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军校转型的重要目标,作为世界一流军校,圣西尔是“培养指挥官的学校”,把指挥才能和领导力放在首位。在培养学员的领导力方面有着自己一整套完善的方法和措施。笔者以之为例,分析其培养模式和具体培养方案,以期给军校转型和培养指挥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军事领导力;圣西尔军校;指挥官;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期刊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毕生的职业追求和职业价值的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谋划课堂教学策略,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大学生“真心喜爱、毕生难忘、终生受益”的课程。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要:研究主要采用问卷与访谈的方式,探讨了司法警官普通话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及目的、“司法警官”的概念、湖南省司法警官普通话现状的调查以及对湖南省司法警官普通话现状存在问题的进行了成因分析,一是观念落后导致宣传不够;二是方言使用的习惯及对普通话使用的心理障碍影响;三是政策与制度的缺失。  关键词:司法警官;普通话;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对宗教进行了批判,实际上是对宗教产生的世俗社会展开了批判,这种批判主要是基于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然而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宗教世俗化现象明显,宗教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存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接受和推崇,马克思的“宗教消亡论”也引起了争议。在我看来,马克思认为必将走向消亡的宗教主要是从宗教的政治功能和负面影响而言的,然而作为一种精神、意识和信仰存在的宗教并不会灭亡。关键词:马
期刊
摘要:当前,网络小说在大学生中非常流行。为此,有必要了解当代大学生阅读网络小说的基本情况。本文在对大学生阅读网络小说的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小说受欢迎的原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小说;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57-02  网络小说,是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
期刊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目前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难和问题。如师资力量问题、考核评价问题、部门协调问题等都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较为棘手的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及措施。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存在问题
期刊
摘 要:马尔库塞致力于从微观层面审视和批判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个分方面导致的问题,围绕其代表作《单向度的人》对他的这种批判立场和思维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其虽然是在反对形而上学的理性思维,但同样受制于这种思维的局限,并没有为人们摆脱资本主义弊病和现代性问题的困扰提供合理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马尔库塞;工业社会;现代性问题;理性;感性中图分类号:D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加强就业观念教育,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从目前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就业情况仍不容乐观,文科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则更加严峻。以工科院校的文科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文科生就业率偏低的原因,并提出几点建议与思考,以促进文科生更合理、科学的就业。  关键词: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法治国是现在每个国家都积极追求的国家形式,其基础是自然法还是法律实证主义。自二战以后,法律实证主义的地位已经一去不复返,自然法却又再次复苏,成为了完美的代名词。自然法虽然较实证法更接近正义法(上帝法),但是其发展依赖于复杂的社会背景,毋庸置疑的受到政治的约束和利用,受到人类认识局限的影响。在追求法治国的当下,自然法该何去何从。关键词:法治国;自然法;法律实证主义;正义法中图分类号:D920
期刊
摘 要:邓玉娇案是一起在特殊服务行业因反抗性侵犯导致的伤害致死案,引发了对特殊服务行业职场性安全的思考,分析了这些场所频发性骚扰行为的原因和我国目前防止性骚扰立法上的不足,加大雇主责任防范性骚扰的建议。关键词:特殊服务业;职业场所;性安全中图分类号:D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2-0065-02案件始末:2009年5月10日晚8时许,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