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不起眼的小交易员,何时、出于何种因由和心态将自己的Facebook记录改成了“我需要一个奇迹”这样几个字,本来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琐事。但谁能想到,在这件琐事背后竟然酝酿着震惊全球的“大手笔”。
伦敦时间9月15日下午3点左右,闪烁的蓝光和尖利的警笛声乍现。当天凌晨1点,伦敦警察接到来自瑞士银行(UBS)的报案,称数小时之前瑞银下属投资银行的一位交易员,涉嫌“未授权交易”,可能令瑞银蒙受20亿美元的损失。
警车在伦敦市中心繁华的街市间疾驰而过,最终停在东伦敦的一栋高级公寓楼前。几分钟后,警方带出了一名30岁左右的青年。他身穿白色格子衬衣,外套一件浅蓝色毛衣,衬衫的衣领棱角分明,头发经过仔细的修剪打理,显得干净整洁,正是伦敦金融城内典型的白领职员的形象。
这名青年名叫阿杜伯利(Kweku Adoboli),现年31岁,出生于加纳。正是瑞银报案中提到的那名从事“未授权交易”而可能令公司巨亏的交易员。
“有诚信的人”
像很多就职于跨国投行的普通交易员一样,阿杜伯利的薪水不算特别高,但足够支付每周1000英镑的公寓租金。他拥有良好的学历,在英格兰北部的一所贵格会寄宿中学读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后升入诺丁汉大学,专业为计算机科学和管理学。2002年,他进入瑞士银行投资银行部的“德尔塔1”(Delta One)交易部门,日常工作是利用计算机算法进行风险较低的交易,属于初级交易员。
阿杜伯利的违规交易,不仅将为瑞银带来20亿美元的损失,并导致瑞银第三季度亏损,而且将可能使得瑞银在英国的6000名员工,甚至在全球的6.5万名员工的年终花红全部化为泡影。消息传出后,瑞银的股价也应声直线下跌,一度探低至9.88瑞郎,跌幅达9.6%,缩水40亿英镑。事发后不到20小时,国际评级公司穆迪已发布报告称,可能降低瑞银信用评级。
在9月17日接受警方问询时,阿杜伯利泪洒当场。他将一直被拘禁,直到9月22日正式出庭受审。
阿杜伯利的父亲是联合国的退休职员,他在事发后表示全家人都为儿子所犯的错误伤心。但他仍坚称自己的儿子是一个“有诚信的人”。的确,在亲人和邻居的眼里,阿杜伯利既不是什么偏执狂人,也不是什么乖僻怪才。
人们开始担忧,如果一个平凡如阿杜伯利的“新手”交易员,都可以轻易地避开这些一度被金融机构宣称是无比缜密、完善的风险控制系统,制造这样一起灾难,那么还有什么可怕的事情不会发生?当反思的焦点集中在这个问题上时,投资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体制遭受了新一轮的质疑。
没有赌性做不了这一行
瑞银一直为其内部森严的监管制度而骄傲。自其创立开始,一种刻板和保守的理念就成为了公司的核心文化。
2010年,瑞银曾经颁发了一本厚达44页的员工着装手册,对各种近乎琐碎的细节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该手册劝告所有女员工穿戴“接近肤色”的内衣,建议男员工每月需理发一次,并注意随时修剪胡须。甚至还有“眼镜必须时刻保持干净”等条款。所有这些规章制度,虽然可能让企业和个人形象显得干练、专业与严谨,却抵挡不住投行交易员这个职业本身所具有的投机性质。
“很多交易员本质上和赌徒极为相像,没有赌性,做不了这一行。” 一位供职于伦敦金融城花旗银行的从业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至《中国新闻周刊》截稿时止,瑞银内部正在就此事进行调查,目前尚未对外公布确切的交易细节。但行业内普遍流传的猜测是,这起“未授权交易”可能与“做多欧元兑瑞士法郎的波动率”以及瑞士央行的突然强力干预市场有关。
阿杜伯利可能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偷偷做多了欧元兑瑞士法郎的波动率。如果波动率上升,该笔交易就会大赚。但9月6日瑞士央行突然宣布,将本国货币瑞士法郎与欧元挂钩,确定欧元与瑞士法郎的汇率不低于1.20的比值。瑞士央行之所以出手干预汇率,是因为近几个月来瑞郎升值幅度加快,对美元和欧元升值幅度均超过20%,给瑞士经济造成压力,使得瑞士以海外市场为主的企业利润下降,并影响到了瑞士国内的旅游、零售以及酒店等行业。
瑞士央行将欧元兑瑞郎的汇率设置为不低于1.20,导致欧元兑瑞郎的波动率下降,阿杜伯利的交易将使得瑞银巨亏。但这种猜测,尚未得到瑞银方面的正面回应。
对于瑞银这次出现的“魔鬼交易员”事件,伦敦金融城的同行似乎并不意外,认为出现这起事件,反映的是整个投资行业的问题,并不仅仅是瑞银的问题。
阿杜伯利之所以成为“魔鬼交易员”,首先可能是因为瑞银本身的“授权体系”和风险监管体系存在漏洞。据报道,如果不是阿杜伯利主动向瑞银“自首”,该银行甚至并未察觉这起“未授权交易”。
而瑞银曝出风险漏洞丑闻这也并非首次。早在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瑞银的4名员工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动用超过39个客户账户,每天进行了至少50次的未授权交易。后经调查,这些“未授权交易”之所以能够避开监管而发生,是因为瑞银在内部监管上存在着一个“授权漏洞”,即交易员可以在下单完成的24小時后再说明交易所代表的账户等。
这起丑闻之后,瑞银曾表示将加强内控和授权监管,但时隔不久又出现了阿杜伯利事件,这很难不让人对其监管能力和所谓的改进产生怀疑。
一个银行业内心照不宣的事实是,收益与风险几乎时刻相伴,外界只可能知道很多造成巨额亏损的“魔鬼交易员”,却不知道,小规模的“违规交易”几乎是金融市场上的家常便饭,只是并未引起关注。
很多大型金融机构的大部分盈利来自“自营交易”,也就是金融机构的投资银行部门利用自有资金和融入资金直接参与证券市场交易并承担风险的业务,其中包括了做市、无风险套利、风险套利和投机等。瑞银新鲜出炉的“魔鬼交易员”阿杜伯利所在的部门从事的“德尔塔1”交易,是一种衍生品交易,也是投行仅剩的几种可用自营资本进行大笔押注的交易之一。
2008年造成法国兴业银行68亿美元损失的杰罗姆·盖维耶尔也供职于“德尔塔1”。
《金融时报》将这类交易形容为“银行业中最热门的业务之一”“银行界支柱交易最后的版图”。大多数华尔街公司都设立了这样的部门,他们认为购买标的资产衍生品的风险要比直接购买该资产小得多。近年来,“德尔塔1”为华尔街带来了巨额利润。摩根大通去年的一份研究中预计,该业务今年将带来110亿美元的收入。
在“自营交易”的范畴之下,交易员的业绩与机构的利润直接挂钩。这使得一些金融机构一方面想要建立更为严密的监管体系来约束交易行为,另一方面也会在这个领域故意地留一些空间和缝隙,让交易员的“违规交易”存在可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他们具有想象力的操作,这种操作超出一定的限度就会变为一场“赌博”。
在阿杜伯利之前,最著名的“魔鬼交易员”是法国的杰罗姆·盖维耶尔、1996年造成日本住友公司26亿美元损失的滨中泰男,和1995年造成巴林银行13.8亿美元的尼克·里森。尼克·里森更直接导致了巴林银行的破产。
相比于前面几位,阿杜伯利造成损失的数额和后果也许并不是最为严重的,但因为正处于欧美金融体系在金融危机之后希望重塑形象,增强市场信心的时刻,所以显得极为不合时宜。
而对本已深陷重重危机的瑞银来说,这起事件无异于雪上加霜。瑞银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已寻求政府救助,2011年开始,客户信心才稍有恢复。从避税天堂到流氓交易,瑞银的信誉在一点点被吞噬。
伦敦时间9月15日下午3点左右,闪烁的蓝光和尖利的警笛声乍现。当天凌晨1点,伦敦警察接到来自瑞士银行(UBS)的报案,称数小时之前瑞银下属投资银行的一位交易员,涉嫌“未授权交易”,可能令瑞银蒙受20亿美元的损失。
警车在伦敦市中心繁华的街市间疾驰而过,最终停在东伦敦的一栋高级公寓楼前。几分钟后,警方带出了一名30岁左右的青年。他身穿白色格子衬衣,外套一件浅蓝色毛衣,衬衫的衣领棱角分明,头发经过仔细的修剪打理,显得干净整洁,正是伦敦金融城内典型的白领职员的形象。
这名青年名叫阿杜伯利(Kweku Adoboli),现年31岁,出生于加纳。正是瑞银报案中提到的那名从事“未授权交易”而可能令公司巨亏的交易员。
“有诚信的人”
像很多就职于跨国投行的普通交易员一样,阿杜伯利的薪水不算特别高,但足够支付每周1000英镑的公寓租金。他拥有良好的学历,在英格兰北部的一所贵格会寄宿中学读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后升入诺丁汉大学,专业为计算机科学和管理学。2002年,他进入瑞士银行投资银行部的“德尔塔1”(Delta One)交易部门,日常工作是利用计算机算法进行风险较低的交易,属于初级交易员。
阿杜伯利的违规交易,不仅将为瑞银带来20亿美元的损失,并导致瑞银第三季度亏损,而且将可能使得瑞银在英国的6000名员工,甚至在全球的6.5万名员工的年终花红全部化为泡影。消息传出后,瑞银的股价也应声直线下跌,一度探低至9.88瑞郎,跌幅达9.6%,缩水40亿英镑。事发后不到20小时,国际评级公司穆迪已发布报告称,可能降低瑞银信用评级。
在9月17日接受警方问询时,阿杜伯利泪洒当场。他将一直被拘禁,直到9月22日正式出庭受审。
阿杜伯利的父亲是联合国的退休职员,他在事发后表示全家人都为儿子所犯的错误伤心。但他仍坚称自己的儿子是一个“有诚信的人”。的确,在亲人和邻居的眼里,阿杜伯利既不是什么偏执狂人,也不是什么乖僻怪才。
人们开始担忧,如果一个平凡如阿杜伯利的“新手”交易员,都可以轻易地避开这些一度被金融机构宣称是无比缜密、完善的风险控制系统,制造这样一起灾难,那么还有什么可怕的事情不会发生?当反思的焦点集中在这个问题上时,投资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体制遭受了新一轮的质疑。
没有赌性做不了这一行
瑞银一直为其内部森严的监管制度而骄傲。自其创立开始,一种刻板和保守的理念就成为了公司的核心文化。
2010年,瑞银曾经颁发了一本厚达44页的员工着装手册,对各种近乎琐碎的细节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该手册劝告所有女员工穿戴“接近肤色”的内衣,建议男员工每月需理发一次,并注意随时修剪胡须。甚至还有“眼镜必须时刻保持干净”等条款。所有这些规章制度,虽然可能让企业和个人形象显得干练、专业与严谨,却抵挡不住投行交易员这个职业本身所具有的投机性质。
“很多交易员本质上和赌徒极为相像,没有赌性,做不了这一行。” 一位供职于伦敦金融城花旗银行的从业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至《中国新闻周刊》截稿时止,瑞银内部正在就此事进行调查,目前尚未对外公布确切的交易细节。但行业内普遍流传的猜测是,这起“未授权交易”可能与“做多欧元兑瑞士法郎的波动率”以及瑞士央行的突然强力干预市场有关。
阿杜伯利可能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偷偷做多了欧元兑瑞士法郎的波动率。如果波动率上升,该笔交易就会大赚。但9月6日瑞士央行突然宣布,将本国货币瑞士法郎与欧元挂钩,确定欧元与瑞士法郎的汇率不低于1.20的比值。瑞士央行之所以出手干预汇率,是因为近几个月来瑞郎升值幅度加快,对美元和欧元升值幅度均超过20%,给瑞士经济造成压力,使得瑞士以海外市场为主的企业利润下降,并影响到了瑞士国内的旅游、零售以及酒店等行业。
瑞士央行将欧元兑瑞郎的汇率设置为不低于1.20,导致欧元兑瑞郎的波动率下降,阿杜伯利的交易将使得瑞银巨亏。但这种猜测,尚未得到瑞银方面的正面回应。
对于瑞银这次出现的“魔鬼交易员”事件,伦敦金融城的同行似乎并不意外,认为出现这起事件,反映的是整个投资行业的问题,并不仅仅是瑞银的问题。
阿杜伯利之所以成为“魔鬼交易员”,首先可能是因为瑞银本身的“授权体系”和风险监管体系存在漏洞。据报道,如果不是阿杜伯利主动向瑞银“自首”,该银行甚至并未察觉这起“未授权交易”。
而瑞银曝出风险漏洞丑闻这也并非首次。早在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瑞银的4名员工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动用超过39个客户账户,每天进行了至少50次的未授权交易。后经调查,这些“未授权交易”之所以能够避开监管而发生,是因为瑞银在内部监管上存在着一个“授权漏洞”,即交易员可以在下单完成的24小時后再说明交易所代表的账户等。
这起丑闻之后,瑞银曾表示将加强内控和授权监管,但时隔不久又出现了阿杜伯利事件,这很难不让人对其监管能力和所谓的改进产生怀疑。
一个银行业内心照不宣的事实是,收益与风险几乎时刻相伴,外界只可能知道很多造成巨额亏损的“魔鬼交易员”,却不知道,小规模的“违规交易”几乎是金融市场上的家常便饭,只是并未引起关注。
很多大型金融机构的大部分盈利来自“自营交易”,也就是金融机构的投资银行部门利用自有资金和融入资金直接参与证券市场交易并承担风险的业务,其中包括了做市、无风险套利、风险套利和投机等。瑞银新鲜出炉的“魔鬼交易员”阿杜伯利所在的部门从事的“德尔塔1”交易,是一种衍生品交易,也是投行仅剩的几种可用自营资本进行大笔押注的交易之一。
2008年造成法国兴业银行68亿美元损失的杰罗姆·盖维耶尔也供职于“德尔塔1”。
《金融时报》将这类交易形容为“银行业中最热门的业务之一”“银行界支柱交易最后的版图”。大多数华尔街公司都设立了这样的部门,他们认为购买标的资产衍生品的风险要比直接购买该资产小得多。近年来,“德尔塔1”为华尔街带来了巨额利润。摩根大通去年的一份研究中预计,该业务今年将带来110亿美元的收入。
在“自营交易”的范畴之下,交易员的业绩与机构的利润直接挂钩。这使得一些金融机构一方面想要建立更为严密的监管体系来约束交易行为,另一方面也会在这个领域故意地留一些空间和缝隙,让交易员的“违规交易”存在可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他们具有想象力的操作,这种操作超出一定的限度就会变为一场“赌博”。
在阿杜伯利之前,最著名的“魔鬼交易员”是法国的杰罗姆·盖维耶尔、1996年造成日本住友公司26亿美元损失的滨中泰男,和1995年造成巴林银行13.8亿美元的尼克·里森。尼克·里森更直接导致了巴林银行的破产。
相比于前面几位,阿杜伯利造成损失的数额和后果也许并不是最为严重的,但因为正处于欧美金融体系在金融危机之后希望重塑形象,增强市场信心的时刻,所以显得极为不合时宜。
而对本已深陷重重危机的瑞银来说,这起事件无异于雪上加霜。瑞银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已寻求政府救助,2011年开始,客户信心才稍有恢复。从避税天堂到流氓交易,瑞银的信誉在一点点被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