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随着内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直肠息肉的检出率已高达51%。直肠息肉是指直肠内有黏膜覆盖的突起肿物,其质地较软,可单发,也可多发。根据直肠息肉的病理改变可将其分为新生物性(腺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化生性(增生性)四种类型。新生物性直肠息肉为肿瘤性息肉,其癌变的可能性较大;其他3种类型的直肠息肉则为非肿瘤性息肉,其癌变的可能性很小。肿瘤性直肠息肉是由于肠黏膜细胞增生过旺,使局部黏膜隆起并向肠腔内突出生长所致。该类息肉又分为管状腺瘤性息肉、绒毛状腺瘤性息肉和管状绒毛腺瘤性息肉,其癌变率分别为27%、34%和50%。
通常,直肠息肉患者在发病的早期多无明显的不适症状,大多数患者都是在体检时被发现患有该病的。若直肠息肉较大,经常受到粪便的摩擦,可导致肠黏膜糜烂,使患者出现血便和黏液便。若出血量较大,或出血时间太久,则可使患者出现消瘦、贫血等症状。若直肠息肉较大,还可使患者出现里急后重、便秘、肛门内有较多分泌物流出等症状。
在临床上,可以通过观察直肠息肉的以下特性判断其性质:①大小:较大或增长速度较快者容易发生恶变。②活动性:坚实牢固、无蒂者易发生癌变。③外形:有分叶者易发生癌变;光滑圆润者则很少发生癌变。④脆性:用器械触及极易出血者,多为恶性息肉。⑤类型:长有蒂的直肠息肉大多是管状腺瘤,其癌变率相对较低。⑥有无溃疡:大多数直肠息肉都不会发生溃疡,只有当其癌变时才可形成溃疡。特别是长有蒂的息肉,一旦发生溃疡,则表明该息肉已发生癌变;⑦基底的大小:基底大、头小者极易发生癌变。当然,能够准确判断直肠息肉性质的最好方法还是对其进行病理学检查。
有统计资料显示,在大肠癌患者中,直肠癌患者约占2/3。而且多数大肠癌都是由肠腺瘤发展而来的,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0~15年。因此,除了呈丘状隆起性结节样的直肠息肉患者可定期进行复查外,其他的直肠息肉患者一般都应尽早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1.电灼法:电灼法是借助于直肠镜,用电烙器或高频电凝器烧灼息肉的根部(对没有蒂的息肉可烧灼其中央部)。但在烧灼时要注意不能烧得太深,以免损伤肠壁。该方法适用于距离肛门远且较小的直肠息肉患者。
2.套扎法:套扎法是借助于扩肛器将息肉轻轻地拉出肛门外,然后用特制的胶圈套在息肉的根部,使其因缺血、坏死而脱落。该方法适用于距离肛门较近且长有蒂的单个直肠息肉患者。
3.注射法:注射法是将硬化剂注射于息肉的基底部,通过阻断血液循环而使其脱落。常用的硬化剂有5%的鱼肝油酸钠注射液、6%~8%的明矾注射液和95%的无水酒精。
4.手术切除法:成年人所患的直肠息肉往往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因而一旦明确诊断,患者最好及早进行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法主要有:①局部切除:对位置较低、基底宽大,或者怀疑有癌变倾向的直肠息肉可采用局部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②肛门镜下显微手术切除:对较大或粗蒂、基底较广的疑有癌变倾向,且距离肛门6~7厘米以内的直肠息肉,可在对患者实行骶管麻醉的情况下借助于肛门镜将息肉的根部缝扎,然后将其切除。该方法的优点是在切除息肉的同时可将创面缝合,以避免术后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③在肠镜下分期分段地切除息肉:对多发性息肉或息肉病,可在肠镜下分期分段地将息肉切除。若患者病变部位的息肉数量较多,可将该处肠段切除。④开腹手术:对无法用上述方法进行治疗的直肠息肉,可在对患者实行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的情况下为其实施开腹手术,以便切除息肉。■
通常,直肠息肉患者在发病的早期多无明显的不适症状,大多数患者都是在体检时被发现患有该病的。若直肠息肉较大,经常受到粪便的摩擦,可导致肠黏膜糜烂,使患者出现血便和黏液便。若出血量较大,或出血时间太久,则可使患者出现消瘦、贫血等症状。若直肠息肉较大,还可使患者出现里急后重、便秘、肛门内有较多分泌物流出等症状。
在临床上,可以通过观察直肠息肉的以下特性判断其性质:①大小:较大或增长速度较快者容易发生恶变。②活动性:坚实牢固、无蒂者易发生癌变。③外形:有分叶者易发生癌变;光滑圆润者则很少发生癌变。④脆性:用器械触及极易出血者,多为恶性息肉。⑤类型:长有蒂的直肠息肉大多是管状腺瘤,其癌变率相对较低。⑥有无溃疡:大多数直肠息肉都不会发生溃疡,只有当其癌变时才可形成溃疡。特别是长有蒂的息肉,一旦发生溃疡,则表明该息肉已发生癌变;⑦基底的大小:基底大、头小者极易发生癌变。当然,能够准确判断直肠息肉性质的最好方法还是对其进行病理学检查。
有统计资料显示,在大肠癌患者中,直肠癌患者约占2/3。而且多数大肠癌都是由肠腺瘤发展而来的,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0~15年。因此,除了呈丘状隆起性结节样的直肠息肉患者可定期进行复查外,其他的直肠息肉患者一般都应尽早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1.电灼法:电灼法是借助于直肠镜,用电烙器或高频电凝器烧灼息肉的根部(对没有蒂的息肉可烧灼其中央部)。但在烧灼时要注意不能烧得太深,以免损伤肠壁。该方法适用于距离肛门远且较小的直肠息肉患者。
2.套扎法:套扎法是借助于扩肛器将息肉轻轻地拉出肛门外,然后用特制的胶圈套在息肉的根部,使其因缺血、坏死而脱落。该方法适用于距离肛门较近且长有蒂的单个直肠息肉患者。
3.注射法:注射法是将硬化剂注射于息肉的基底部,通过阻断血液循环而使其脱落。常用的硬化剂有5%的鱼肝油酸钠注射液、6%~8%的明矾注射液和95%的无水酒精。
4.手术切除法:成年人所患的直肠息肉往往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因而一旦明确诊断,患者最好及早进行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法主要有:①局部切除:对位置较低、基底宽大,或者怀疑有癌变倾向的直肠息肉可采用局部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②肛门镜下显微手术切除:对较大或粗蒂、基底较广的疑有癌变倾向,且距离肛门6~7厘米以内的直肠息肉,可在对患者实行骶管麻醉的情况下借助于肛门镜将息肉的根部缝扎,然后将其切除。该方法的优点是在切除息肉的同时可将创面缝合,以避免术后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③在肠镜下分期分段地切除息肉:对多发性息肉或息肉病,可在肠镜下分期分段地将息肉切除。若患者病变部位的息肉数量较多,可将该处肠段切除。④开腹手术:对无法用上述方法进行治疗的直肠息肉,可在对患者实行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的情况下为其实施开腹手术,以便切除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