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资料库”的科学拓展课设计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b396104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库是教材的一部分,多数情况下不以教学内容主线出现,但与教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而小学科学拓展课程是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拓展课的开发可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用科学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本文针对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资料库,设计了五年级《光的颜色》一课,让课程开发更具意义,让学生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加扎实。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接到了小学科学“拓展课程设计与教学”的主题教研活动,第一次校本拓展课的设计,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小学科学内容涉及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内容万千,根本无从下手。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和请教部分教师以后,我们的科学教材的编排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从教材开始拓展,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为了拓展课程的有效开发,学科小组的人边实践、边探究、边研究,提出了一些设计拓展课的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策略一:从教材开始拓展,从课内开始拓展
  教科版小学科学的教材遵循学生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生活经验的提升、发展和完善为“切入点”和“生长基”,循序渐进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小学科学“资料库”是教材的一部分,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不是以教材主线内容出现,但与教材主体有密切联系,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拓展课《光的颜色》源于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资料库,教材只是点到为止地提到了光可以扩展成7种颜色的光,七色光可以混合成白色光。这些资料既与单元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又跳出了单元知识圈子。
  策略二:学生前概念分析与课程目标的确定
  学生是带着前概念进入课堂的,建构主义认为,一旦新问题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往往会基于自己的认识和探究水平,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对新的问题给予解释或提出假设。因此要开展有效的教学,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对其做出客观分析。
  (一)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和分析
  笔者前期对四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学生对于光的分解和合成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光的分解和合成充满着疑惑,对于课本上白光透过三棱镜分解成的七色光,无法在思维中抽象成直观的图形。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的学生前概念的分析,五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确定本拓展课的目标如下:
  1.知道生活中的光有单色光和复合光,了解彩虹的形成。
  2.知道复色光可以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几种单色光还可以合成复色光。
  3.通过牛顿发现光的颜色的故事,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初步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策略三:围绕教材资料库完善教学过程设计
  (一)源于教材,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
  古诗云:“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材中资料库是教材知识点的拓展,以单元第一课的知识《光与影》中“光源”作为导入,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既巩固了单元内容,又引出了新知识,使知识的层次感更加鲜明、透彻。
  1.同学们,你能找一找教室里的光源吗?
  预设1:日光灯、蜡烛
  预设2:手电筒、投影仪
  ……
  2.(熄灭的蜡烛),这个蜡烛是不是光源?
  预设:不是
  3.如何把它变成光源
  预设:点燃蜡烛,教师演示:蜡烛点燃,火柴熄灭放入托盘中。
  (二)基于教材,亲历科学史实的探究过程
  1.改文本变实践,服务课堂
  科学源于生活,能从生活现象和生活经历中发现可探究的问题,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培养。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让光透光三棱镜,令人惊异的现象产生了。
  虽然这个惊奇的现象,学生通过教材图片很快就可以知晓。但是教材提供的资料库再生动,那也是停留与纸上静态的图和文,远远不如让学生亲身感受来得震撼。
  2.联系生活实际,延伸探究
  世界上最大的光源就是太阳了,在进行了一些安全教育后,对太阳光的研究自然不可避免。這个实验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既对光的分解的认识直观立体化了,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这一现象与生活中的彩虹最相似。再请学生思考:雨后彩虹,彩虹为什么在雨后出现,这个雨滴的作用是什么,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在前概念调查过程中彩虹形成的原因。
  (三)高于教材,对教材地再改编、再创造
  教材作为一种范例,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需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补充相关学习内容,重建教学结构,不仅要体现教材原有的价值,还要弥补教材存在的滞后性和缺陷。
  教材中对于7种色光的复合成白光,用的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纸板。对于美术而言,三原色是红黄蓝,美术三原色叠加呈现的是黑色。
  而光学三原色是红、绿、蓝,光学三原色叠加呈现的是白色,跟美术的三原色并不相同,叠加效果也不一样,而课本运用的是简单的颜料颜色的叠加,对学生的引导存在一定的错误倾向。
  因此在光的复合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三种单色的灯光,进行复合,让学生认识到光既可以分解,也可以复合。
  对于拓展课程的开发,将资料库融入学生亲历的探究活动中,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而且更能使科学更具特色。从教材开始拓展,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以上是笔者的一点实践和思考,对课程的开发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在不断探究中积累更好的素材,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杭州市丁荷小学
其他文献
个性化信息服务在数字图书馆中有特定的定义,也是数字图书馆发展中的必要。本文论述了现行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几种方式,为构建可互操作的现实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提
文章探讨了现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就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对引进外资、就我国税收、内资企业行业税负等的影响做了研究分析。
节能降耗是促成节约型社会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设备、工艺系统、运行方式、用水、用地和原材料等方面介绍了某电厂2&#215
提出了一个针对图象水印的DCT域的水印算法,该算法基于利用人眼视觉掩蔽特性(HVS)的块分类方法,对原有的此类方法进行了改进,更大挖掘了载体图象的信息隐藏能力。在图象水印的嵌
网络资源与课程整合是当前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新视点,同时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亟待探索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所谓网络资源应用于课程整合,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网络生活资源与学科课程的学习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双重教学目标: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网络资源是培养和发展智障学生生活能力、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
《中国翻译》2010年第6期刊登的胡安江教授的《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中有几处错误和几处需要商榷的地方,所有这些错误及需要商榷之处都是因为作者没有
基于BDHP(双线形Diffie-Hellman难题),提出了一种前向安全的数字签名方案,进行了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与基于二次剩余的前向安全数字签名方案进行了相关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案是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