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创新有巧法

来源 :第二课堂(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45395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贵在创新。
  如何以新颖的材料、巧妙的构思,艺术地传达内容,写出富有创新意识的作文,这仿佛是一个不易揭开的谜。不少同学想解开这个秘密,找到登堂入室的秘诀。灵丹妙药是没有的,但在这里我可以介绍几个巧妙的办法,对大家写作文有一定的帮助,大家不妨试试看。
  
  一、巧观察
  观察是获取新颖的材料、生发灵感的重要途径。有些同学误认为观察就是看,这种理解是片面的。观察时要把“看”与“听”“想”“记”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观察的质量。看,就是善于使用自己的眼睛,对所接触的人、事、景、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听,就是要多和别人,特别是和同学、老师交往,倾听他们的话语,和他们对话,以期碰撞出思想和智慧的火花。想,就是要思考,品味出表面的生活现象中所蕴涵的深层意义和价值。记,就是积累素材,到需要的时候能够为己所用。所谓“厚积而薄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巧包装
  敏锐的观察主要解决内容方面的问题,而独特的表达(包装)则是解决形式方面的问题。如果形式比较陈旧,即使是新颖的材料也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反之,如果形式比较独特,即使是普通的材料,也能给人新鲜感。如一个学生写的作文《魂》,开头说:“听老人讲,人是有魂的,但我不太相信,可最近我看到了。”中间部分写了一个小姑娘给两个争夺座位的小伙子让座,小姑娘说自己要下车了。可车到终点站,“我”在下车的人流中突然看到了那个小姑娘,原来她躲在车厢的一角,一直站到了终点。小作者在文末写道:“我久久伫立着,目送那远去的小姑娘,心中忽然又想起老人的那句话:人是有魂的。我现在才相信了。是啊,那小姑娘不就是有着高尚灵魂的人吗?”这则材料本没有多少新意,但小作者巧妙地借助“魂”开头,给读者造成悬念,接着欲擒故纵,结尾余音绕梁,给人以一种全新的感受。
  
  三、巧联想
  由所写的事物发散开去,想到与之在特征、内涵有相似的事物,并借助想像,使所写的内容更形象、生动。如课文《白杨》中,扎根在荒凉的戈壁滩上的高大挺拔的白杨和扎根在边疆的建设者们就有形似之处。本文就是由白杨想到自己扎根边疆,想到和自己一样的千千万万个祖国边疆的建设者,再由小白杨想到扎根边疆的建设者们的子女。
  
  四、巧点睛
  写记叙文时善于运用点睛之笔,可以使文章含义更广,更有魅力。点睛之笔必须精炼,富有概括力,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结尾写道:“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段话,作者以点睛之笔揭示了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深切地表达了作者热爱和怀念鲁迅先生之情。
  
  五、巧引用
  将名言、古典诗词、民间谚语、流行歌词等,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可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告诫他人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可引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安慰受挫折的人,可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鼓励其勇敢地走出困境。只要引用恰到好处,一定会令你的作文意味深长,更具说服力。
  
  六、巧用道具
  道具是一些文章中事件形成的基础和源头,作者的思路有时是跟某些道具分不开的。有些好文章正是凭借这些道具有逻辑地展开的,这就如同公安部门破案要依据现场的物品进行推理一样。如课文《苦柚》,叙述的是一位卖柚子的小姑娘主动向“我”和老华侨介绍她的柚子味苦肉少,并劝老华侨少买点的事。文中这个特定的道具“苦柚”,既暗喻诚实善良的小姑娘,又表现了“我”对这份真情的珍惜。“苦柚”成了人和情的载体,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文章写作“法”海无边,只要我们勤于思考,长期练笔,写作之法就不难发现。
  
  (编辑 孙世奇)
其他文献
一部《表现他者——澳大利亚小说中的中国人(1888-1988)》吸引我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欧阳昱,他在此书中对澳大利亚(又称澳洲)小说中的华人形象所做的分析,让我对澳洲文学及其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墨尔本见到欧阳昱后,经过多次接触,我对他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发现他个性坦诚率真,特立独行,有能力从文字中掘金,从容地在中英双语之间自如游走,浑身散发出强烈的文人和学者气息,在澳洲主流英语文坛和华人文学社区均有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低效率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问题的症结何在?概括地说主要是传统语文教学中某些消极因素在教师心理意识中的积淀,及由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传统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历史上语文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和经、史、哲、伦理学等教学融为一体,教学注重“微言大义”的阐发,轻语言的工具性;二是语言文字的教学内容是文言文,它与口语脱节,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讲究在灌输中“意会”。由此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