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胃切除提高胰瘘风险——来自一项真实世界证据的国家前瞻性队列研究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zjh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正在成为胃癌的标准治疗策略。然而,这些证据都来自高水平中心的临床对照试验。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日本国家临床数据库(National Clinical Database,NCD)来前瞻性收集多种类型医院数据和检测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是否是一个安全且有效的术式。

方法:

从NCD中,一共有169个中心被选择形成一个队列来作为代表。在2014年8月到2015年7月,一共5 288例进行腹腔镜远端胃切除的患者被前瞻性注册,并从NCD获取临床数据。为了比较开放性远端胃切除和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我们利用倾向评分匹配来校正了混淆因素,最后检索出两组人群各1 067例。

结果:

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在住院死亡人数(3/1 067 vs. 6/1 067;P = 0.51)或再手术率(20/1 067 vs. 29/1 067;P = 0.19)均无明显差异。腹腔镜手术与更短住院天数相关。尽管开放手术会发生更高的伤口感染和裂开,腹腔镜手术与B级或以上的胰瘘相关。

结论:

腹腔镜远端胃切除在安全性和微创趋势已在本日本国家调查中得以确认。然而,我们必须采取措施避免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所致的胰瘘,更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

其他文献
期刊
背景:林奇综合征主要是由遗传基因突变引起的,体内错配基因修复系统失活导致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和其他多种肿瘤的发生。对林奇综合征相关肿瘤实施有效的监测策略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但目前对在什么年龄开始监测尚存在争议。为探讨基因突变和突变类型是否与林奇综合征相关肿瘤的初发年龄相关而进行如下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英国西北部一家大型4级基因治疗转诊中心数据库登记的有林奇综合征相关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和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低位结扎和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对低位直肠前切除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江门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9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保留左结肠动脉46例(低位结扎组),不保留左结肠动脉50例(高位结扎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高位结扎组术中有8例出现降结肠缺血性改变,需扩大游离部分结肠;而低位结扎组则无一例出现结肠残端的缺血坏死(P =
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采取措施减少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中心二病区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行胃癌根治术的3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肺部感染标准为:肺部体检发现新出现的啰音或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现新的浸润性改变、实变且符合下列至少一项(体温≥38.5℃,新出现脓性痰或痰
1965年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率先在全国成立胃肠外科专科,开启了广东胃肠外科发展的序幕。本文按照年份记录了广东胃肠外科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分析了广东胃肠外科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胃癌和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分别有1%~3%胃癌和5%~15%结直肠癌是由胚系基因突变引起、具有明确遗传性的胃肠肿瘤。遗传性胃癌包括遗传性弥漫型胃癌(HDGC)和遗传性肠型胃癌(HIGC)。CDH1基因突变是引发HDGC的主要原因,建议HDGC患者家系一级和二级亲属进行CDH1基因突变检测,每年行内镜检查,接受预防性全胃切除手术。遗传性结直肠癌包括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
2017版欧洲肿瘤学会(ESMO)直肠癌诊疗指南仍然采用"肛门指诊加直肠腔内超声加高分辨率盆腔MRI"为联合的精准术前局部分期,基于肿瘤位置(距肛缘距离)、T分期、N分期、肠壁外血管侵犯(EMVI)和直肠系膜筋膜(MRF)等因素对直肠癌局部复发风险进行分级,最后根据复发风险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模式。更新要点包括:(1)诊断检查中基线胸部CT扫描取代胸片、如果广泛存在EMVI时建议PET-CT检查排除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肠道慢性迁延性炎性疾病。随着病程的发展,多数CD患者可出现肠道纤维化并逐步发展为肠道的纤维化狭窄,进而导致难治性腹痛甚至肠梗阻,最终需要一次乃至多次手术治疗。目前,C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认为,遗传、环境和免疫三者相互作用参与CD发病,并可能决定CD患者的肠道纤维化发生。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CD遗传因素的研究发现,基因突变与CD
目的评价肛管内超声在肛门直肠畸形(ARM)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8例肛门成形术后需进一步治疗的患儿,应用肛管内超声观察肛门括约肌形态及行肛门括约肌评分,并评价括约肌评分和肛门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肛管内超声评价显示,18例患儿中,肛门括约肌轻度受损9例(50.0%),中度受损2例(11.1%),重度受损7例(38.9%)。本组中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