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作者针对现代语文教学片面强调理性分析而不重视学生朗读感悟的现象,指出朗读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法。古代学者指出“因声求气”的吟诵之说,认为文以意为主,因声则可求气,从而达到阅读目的,不仅能帮助读者通过朗读把握作品意蕴,而且能帮助读者通过文章赏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与个性修养。本文对此进行了举例分析,阐明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 朗读 语文教学 三维目标
现代语文教学向来强调对教材的理性分析而不重视学生的朗读感悟,而我国传统的教育法却很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古代学者曾提出“因声求气”的吟诵之说,认为文以意为主,因声则可求气,从而达到阅读目的。其法亦可为今日语文教学借鉴引用。它不仅能帮助读者通过朗读把握作品意蕴,而且能帮助读者通过文章赏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及个性修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部分中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划定:“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情绪地朗读课文。”即读一般的现代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特别是设计古文诗歌的教学目标时,常常会设计这么一些目标: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正确理解大概意思;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文本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在目标的表述形式上,虽然没有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明显的提示语,但是每一条目标都很好地把三维目标交融在一起,并且分层递进,为课堂教学达到三维目标和谐共振奠定了基础。要达到这些目标是离不开朗读这个环节的。所以,朗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更深入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情绪,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蕴藉美和形象美。
“古之论文者,曰:文以意为主,而词欲能副其意,气欲能举其辞……其始在因声求气,得其气,则意与词往往因之而并显……而吾欲求至乎其域,則……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合于无间,然后能深契自然之妙,而究及其能事……故姚氏暨诸家因声求气之说,为不可易也”。何为“因声求气”?“声”,就是说话时的音节、声律可以通过读者的朗读而体现出来;“气”,就是说话时的气势或语气包含着人物的思想感情。古人写文章讲“气”,词句的长短与声调的高下,说话时的婉转或激昂,都是由气势决定的。韩愈所谓“气盛言宜”是也。“因声求气”就是读者通过反复朗读作品的外在的言辞的音节声调,使我之心沉入古人之心,从而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风格神韵。
可以这么说:“因声求气”是学习文章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般的文章,“不平则鸣”,有感而发。情感者,气势也,居内为情,发之为气。只有一个人内心有表达的欲望,才会斟言酌词地表达出来,并且,言辞的音节、短长,声音的高低疾徐,感情的沉郁奔放,自然而然地在心之统摄下融合为一体。人在表达时,首先考虑的不是什么手法、修辞之类,而是怎样把心意表达准确,把感情表达出来。言辞节奏是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的,手法修辞之类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产生的,是服务于情感与声律的。所以,撇开文章的声与情而片面地强调写法分析,这样求文章之理未免舍本逐末。那么怎样才能求得文章之理呢?韩愈在《答李翊书》里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必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是文章的外在形式,亦即朗读时的节奏、音调,它是依附于“气”这个内容而存在的,故而“因声”则可“求气”,既可以根据文章言辞的长短与声调的高下来朗读,又可以通过朗读“使我之心与古人之心合于无间”,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一、赏读文章时,我们需要“因声求气”
1.通过朗读感受作品的音韵美,进而体会文章意趣。优秀的文学作品,莫不生于至诚,从而错落成长长短短的音节,高高低低的音调。读者歌而咏之,立刻就会感受到言辞的音韵之美,获得朗读的快感。所以,音韵美这种形式美比之文章的内在美同样不可忽视。譬如白居易、欧阳修等人的创作。尤其是欧阳修,常常要为一个句子的推敲而反反复复地吟咏。他的名篇《醉翁亭记》就是一篇情文并茂、韵味优美的文章,被后世公认为“其文脍炙人口,天下传颂”。在这篇文章中,“而”“也”的妙用,使音节回旋而响亮,诵之如见翩翩飞鸟、款款涟漪,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太守“乐其乐”的心迹。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清香绕口的精品,不朗读无法体会它的美。如描写荷叶的一段,运用叠词、联绵词、轻声音节,造成徐缓有致的旋律,读之有如沉浸于舒伯特的小夜曲。朱自清先生在《了解与欣赏》中说:“吟咏时对于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不过在吟诵时要能分辨语气的轻重,要使声调有缓急,合乎原文发展的节奏。”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朗读—揣摩—再朗读—再揣摩”,如此循环。
2.通过朗读感受作品的意象之美,进而理解作者谴词造句的意图。《列子·汤问》中写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知之。”音乐艺术可以通过各种声音手段来表现意象传达感情,文学作品虽无声音这种诉诸听觉的手段,但可以通过朗读化文字为声音,进而利用声音手段的丰富性、暗示性,使读者产生视觉形象感,感受到作品形象的美,领悟作者的情感。汉字本身就具有形象性,这不仅指字形,而且指字音。声音的形象性的另一方面也是词的音义合一在人脑中长期积淀的结果,以至于发其声,见其意,自然而然。据说曹操行军之时,见军士干渴难耐,心生一计,指鞭曰:“前边有一片梅树林,众军可采梅止渴。”军士听说有梅子可吃,顿时口内酸水直流,立刻感到不那么渴了。这是证明声音有形象性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3.通过朗读,可以感受作品的情感美,从而由此进入作者的审美境界。在诗歌创作中,什么样的韵往往适合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情感往往选用什么样的韵。如表达雄放豪迈的感情,一般以开口呼音节为韵,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表达哀怨悲愁的感情,大都用齿音为韵,因为齿音音阻大,读起来如泣如诉,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吟咏之时,读者极易受到感染。为什么会这样呢?“鸟之将亡,其鸣也哀”(《论语》)。科学研究表明,无论动物的鸣叫还是人的言语都是情绪的体现。声音与情感是不可分割的。文章是作者心灵的写照,情感寓于其中。同时,声音传达感情,也表现在不同的句式中。句子结构不同、语气不同,表达的情感也千变万化。孟子的排比句,表现出他滔滔雄辩的气势;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一吟三叹,则写尽了心中的愁楚悲痛之情;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战鼓式的句子,像利剑,像火焰,表达了对反动派的强烈的憎恨,对革命义士的崇高敬意……这些,惟有反复朗读,才能体会。
作家高晓声曾说:“一个作家没有真情,是无法生存的。”他为何会有此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作品总是以真情教化人。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文学创作十分讲究含蓄性,作者的情感常常蕴化在字里行间、散布在声音的抑扬顿挫之中,而你一旦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同歌泣、共呼吸,就开始进入作者的审美境界了。
二、朗读有助于提高诸多语文素养
1.朗读有助于陶冶性情。文学艺术具有教化功能。我们常说某人举止文雅,出口如兰,有书卷气,这就是他长期在书籍堆里浸染的结果。一个长于朗读的人,在朗读中,自然会受到辞气的感染。叶老说:“如果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的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自渐有提高。”古人认为,读《骚》日久,身上自有“香草”“美人”气。这里的“读”,自然很难解为默读。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它们或激烈雄浑,或优美典雅,或催人奋进,或启人深思,吟之咏之,能触发思想、净化灵魂、培植情感。《荷花淀》会让我们领略到明朗纯净的人格美;《荷塘月色》则能唤起我们欣赏和描摹自然美的激情;吟咏《海燕》,则会顿起不畏艰难、勇于斗争的豪情……总之,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到老先生每用抑扬的歌声读书时,总要忘我地把头“拗过去”、“拗过去”,以至于学生溜了也不知道。我想,这時候老先生肯定是美在其中,其乐陶陶。朗读是一种境界,一种极美的境界。
2.朗读是形成语感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语感能力,无法靠分析研究获得,必须通过长期的朗读感悟加以培养。“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在长期对典范语言的感知领悟过程中以此过程为基础的语言运用中形成的一种对语言的理性的直觉能力。它最突出的特征是直觉性,一般不需要以理性思维为中介,就能敏锐地识别语言的内涵和情味,正误与优劣”。这种对于理性的直觉能力来源于人的感觉经验,而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说,是一种体验反复积累的结果。人在长期的对典范语言的感知领悟过程中,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语言活动系统,这个系统会对进入其中的语言信号作出相应的自动反应。这样就形成了语感能力。
推究人之初学习语言,也不是先去研究什么词法、句法,而是先从学“说”开始:开始学着别人说,尔后学会自己说。朗读即如学“说”别人的话,在学“说”之时,体会语句的声音组合与意义的关系,从而懂得怎样“说”。语言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文化。你用理性思维条分缕析的方法尽管可能获得一些局部认识,但仍然不能从整体来把握它。语言讲究情理思维,情理思维具有整体性、形象性的特点,必须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才能形成。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语言实践才能获得整体把握语言的能力,即语感能力。而朗读,是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之一。长期朗读,形成习惯,自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总之,朗读的作用不可忽视。特别是对一些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的朗读之中得到体会和品味。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说话也一般比较有感染力。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对形成高雅的气质起到一定的作用。朗读有助于交谈、发言、复述、演讲、论辩、主持、协商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优化。所以说,朗读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环节,更重要的是它能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和技能训练,从而使三维目标真正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得到实施。
关键词: 朗读 语文教学 三维目标
现代语文教学向来强调对教材的理性分析而不重视学生的朗读感悟,而我国传统的教育法却很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古代学者曾提出“因声求气”的吟诵之说,认为文以意为主,因声则可求气,从而达到阅读目的。其法亦可为今日语文教学借鉴引用。它不仅能帮助读者通过朗读把握作品意蕴,而且能帮助读者通过文章赏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及个性修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部分中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划定:“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情绪地朗读课文。”即读一般的现代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特别是设计古文诗歌的教学目标时,常常会设计这么一些目标: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正确理解大概意思;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文本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在目标的表述形式上,虽然没有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明显的提示语,但是每一条目标都很好地把三维目标交融在一起,并且分层递进,为课堂教学达到三维目标和谐共振奠定了基础。要达到这些目标是离不开朗读这个环节的。所以,朗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更深入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情绪,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蕴藉美和形象美。
“古之论文者,曰:文以意为主,而词欲能副其意,气欲能举其辞……其始在因声求气,得其气,则意与词往往因之而并显……而吾欲求至乎其域,則……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合于无间,然后能深契自然之妙,而究及其能事……故姚氏暨诸家因声求气之说,为不可易也”。何为“因声求气”?“声”,就是说话时的音节、声律可以通过读者的朗读而体现出来;“气”,就是说话时的气势或语气包含着人物的思想感情。古人写文章讲“气”,词句的长短与声调的高下,说话时的婉转或激昂,都是由气势决定的。韩愈所谓“气盛言宜”是也。“因声求气”就是读者通过反复朗读作品的外在的言辞的音节声调,使我之心沉入古人之心,从而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风格神韵。
可以这么说:“因声求气”是学习文章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般的文章,“不平则鸣”,有感而发。情感者,气势也,居内为情,发之为气。只有一个人内心有表达的欲望,才会斟言酌词地表达出来,并且,言辞的音节、短长,声音的高低疾徐,感情的沉郁奔放,自然而然地在心之统摄下融合为一体。人在表达时,首先考虑的不是什么手法、修辞之类,而是怎样把心意表达准确,把感情表达出来。言辞节奏是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的,手法修辞之类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产生的,是服务于情感与声律的。所以,撇开文章的声与情而片面地强调写法分析,这样求文章之理未免舍本逐末。那么怎样才能求得文章之理呢?韩愈在《答李翊书》里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必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是文章的外在形式,亦即朗读时的节奏、音调,它是依附于“气”这个内容而存在的,故而“因声”则可“求气”,既可以根据文章言辞的长短与声调的高下来朗读,又可以通过朗读“使我之心与古人之心合于无间”,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一、赏读文章时,我们需要“因声求气”
1.通过朗读感受作品的音韵美,进而体会文章意趣。优秀的文学作品,莫不生于至诚,从而错落成长长短短的音节,高高低低的音调。读者歌而咏之,立刻就会感受到言辞的音韵之美,获得朗读的快感。所以,音韵美这种形式美比之文章的内在美同样不可忽视。譬如白居易、欧阳修等人的创作。尤其是欧阳修,常常要为一个句子的推敲而反反复复地吟咏。他的名篇《醉翁亭记》就是一篇情文并茂、韵味优美的文章,被后世公认为“其文脍炙人口,天下传颂”。在这篇文章中,“而”“也”的妙用,使音节回旋而响亮,诵之如见翩翩飞鸟、款款涟漪,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太守“乐其乐”的心迹。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清香绕口的精品,不朗读无法体会它的美。如描写荷叶的一段,运用叠词、联绵词、轻声音节,造成徐缓有致的旋律,读之有如沉浸于舒伯特的小夜曲。朱自清先生在《了解与欣赏》中说:“吟咏时对于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不过在吟诵时要能分辨语气的轻重,要使声调有缓急,合乎原文发展的节奏。”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朗读—揣摩—再朗读—再揣摩”,如此循环。
2.通过朗读感受作品的意象之美,进而理解作者谴词造句的意图。《列子·汤问》中写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知之。”音乐艺术可以通过各种声音手段来表现意象传达感情,文学作品虽无声音这种诉诸听觉的手段,但可以通过朗读化文字为声音,进而利用声音手段的丰富性、暗示性,使读者产生视觉形象感,感受到作品形象的美,领悟作者的情感。汉字本身就具有形象性,这不仅指字形,而且指字音。声音的形象性的另一方面也是词的音义合一在人脑中长期积淀的结果,以至于发其声,见其意,自然而然。据说曹操行军之时,见军士干渴难耐,心生一计,指鞭曰:“前边有一片梅树林,众军可采梅止渴。”军士听说有梅子可吃,顿时口内酸水直流,立刻感到不那么渴了。这是证明声音有形象性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3.通过朗读,可以感受作品的情感美,从而由此进入作者的审美境界。在诗歌创作中,什么样的韵往往适合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情感往往选用什么样的韵。如表达雄放豪迈的感情,一般以开口呼音节为韵,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表达哀怨悲愁的感情,大都用齿音为韵,因为齿音音阻大,读起来如泣如诉,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吟咏之时,读者极易受到感染。为什么会这样呢?“鸟之将亡,其鸣也哀”(《论语》)。科学研究表明,无论动物的鸣叫还是人的言语都是情绪的体现。声音与情感是不可分割的。文章是作者心灵的写照,情感寓于其中。同时,声音传达感情,也表现在不同的句式中。句子结构不同、语气不同,表达的情感也千变万化。孟子的排比句,表现出他滔滔雄辩的气势;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一吟三叹,则写尽了心中的愁楚悲痛之情;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战鼓式的句子,像利剑,像火焰,表达了对反动派的强烈的憎恨,对革命义士的崇高敬意……这些,惟有反复朗读,才能体会。
作家高晓声曾说:“一个作家没有真情,是无法生存的。”他为何会有此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作品总是以真情教化人。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文学创作十分讲究含蓄性,作者的情感常常蕴化在字里行间、散布在声音的抑扬顿挫之中,而你一旦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同歌泣、共呼吸,就开始进入作者的审美境界了。
二、朗读有助于提高诸多语文素养
1.朗读有助于陶冶性情。文学艺术具有教化功能。我们常说某人举止文雅,出口如兰,有书卷气,这就是他长期在书籍堆里浸染的结果。一个长于朗读的人,在朗读中,自然会受到辞气的感染。叶老说:“如果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的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自渐有提高。”古人认为,读《骚》日久,身上自有“香草”“美人”气。这里的“读”,自然很难解为默读。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它们或激烈雄浑,或优美典雅,或催人奋进,或启人深思,吟之咏之,能触发思想、净化灵魂、培植情感。《荷花淀》会让我们领略到明朗纯净的人格美;《荷塘月色》则能唤起我们欣赏和描摹自然美的激情;吟咏《海燕》,则会顿起不畏艰难、勇于斗争的豪情……总之,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到老先生每用抑扬的歌声读书时,总要忘我地把头“拗过去”、“拗过去”,以至于学生溜了也不知道。我想,这時候老先生肯定是美在其中,其乐陶陶。朗读是一种境界,一种极美的境界。
2.朗读是形成语感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语感能力,无法靠分析研究获得,必须通过长期的朗读感悟加以培养。“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在长期对典范语言的感知领悟过程中以此过程为基础的语言运用中形成的一种对语言的理性的直觉能力。它最突出的特征是直觉性,一般不需要以理性思维为中介,就能敏锐地识别语言的内涵和情味,正误与优劣”。这种对于理性的直觉能力来源于人的感觉经验,而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说,是一种体验反复积累的结果。人在长期的对典范语言的感知领悟过程中,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语言活动系统,这个系统会对进入其中的语言信号作出相应的自动反应。这样就形成了语感能力。
推究人之初学习语言,也不是先去研究什么词法、句法,而是先从学“说”开始:开始学着别人说,尔后学会自己说。朗读即如学“说”别人的话,在学“说”之时,体会语句的声音组合与意义的关系,从而懂得怎样“说”。语言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文化。你用理性思维条分缕析的方法尽管可能获得一些局部认识,但仍然不能从整体来把握它。语言讲究情理思维,情理思维具有整体性、形象性的特点,必须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才能形成。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语言实践才能获得整体把握语言的能力,即语感能力。而朗读,是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之一。长期朗读,形成习惯,自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总之,朗读的作用不可忽视。特别是对一些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的朗读之中得到体会和品味。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说话也一般比较有感染力。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对形成高雅的气质起到一定的作用。朗读有助于交谈、发言、复述、演讲、论辩、主持、协商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优化。所以说,朗读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环节,更重要的是它能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和技能训练,从而使三维目标真正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得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