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修者的冬日天堂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8o8k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青寺冬季的黄昏最迷人,这时炊烟弥漫,河水闪耀着金光,颂经声随风远远传来,犹如天籁,动人心弦。这样的感觉,只有在那里可以感受。
  选择去色达是冬季,一来是游客少,少了些嘈杂,二来是僧尼们都在闭关,可以近距离接触,走进他们的生活。去色达不是去看无边的草原,也不是去看成群的牛羊,而是色达的一个叫五明佛学院的地方,在海拔四千米的高原深谷,极为简陋的小红木屋住着两万多僧尼,他们过着苦行僧式的清苦生活。
  甘孜的这个修行谷可能是目前藏区最神秘的地方:尼姑和僧人各半“谷”江山,他们有专用电台讲经,有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的修行者,有汉地僧侣和居士。
  五明佛学院属宁玛派,由晋美彭措法王于1980年创办。法王在甘孜州出家,少年时便名闻康区,对经文的通悉有口皆碑。后在喇荣开办五明佛学院讲经说法,各地僧尼居士纷至沓来,五明佛学院很快就扩张为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常住僧尼有两万多人,遇有佛事活动人数还会增加,最多时可达四万多人。即使拉萨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历史上的定员也不过七千七百人,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对于拥有那么多声名显赫历史悠久的寺庙的藏区来说,五明佛学院在短短数年间从山谷深处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简直是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这里的僧舍很壮观,如果你是初次到色达,其庞大的阵势往往会让你目瞪口呆。连绵数公里的山谷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木棚屋,成千上万僧人和觉姆的宿舍,谷底和山梁上分布着几座寺庙和佛堂,建筑规模虽都不很大,但装饰考究而辉煌。我曾数次去过佛学院,发现这里每天都在改变,已经盖好的大经堂主要是僧人在那里念经学习,而正在盖的规模宏大的大经堂则将是觉姆们念经学习的地方;身披绛红色僧袍的僧人和尼姑来来往往,空气中充满生机和祥和气氛。穿行在这红色的海洋,听到一阵阵诵经声,嚅嚅的很是荡人心魄,感觉灵魂脱离了肉身而不停在天际中游离,心被强烈地震悚。
  今年的冬季早早就来到了色达。往年最冷的月份是1月和2月,今年11月温度就达到了零下二十几度,原因是前些天这里下了大雪,已达到了雪灾的程度。我一路搭班车,用三天时间从青海西宁来到色达县。在佛学院的觉姆居住区,我将
  大包药送给正在闭关修行的两姐妹尼姑,套近乎准备拍摄她们,妹妹被我说动,但做主的是姐姐,她不同意拍摄,我也没有办法,每次在色达都不顺,第一次被众尼姑用石头打跑,因为是晚上不许男人进入,第二次被众尼姑抢走了相机,我写了检查才要回来。不过我给她们药倒不是为了交换,这一大包主要是感冒和消炎的药,她们其实最需要,我可是背了千余公里才拿来的。我控制自己的心态,大度地离开她们的僧舍,在蜂窝状的僧舍上下穿梭,终于找到了来自甘南玛县曲今天刚满22岁的尼姑麦多拉姆,她很漂亮健谈,和她搭伴的是来自色达34岁的索南哈央。麦多拉姆说,她今年造了一个房子,房子建在索南哈央的房顶上,面积只有三、四平方米,但阳光很好,不过冬天木头房四面漏风,温度几乎和外面一样,我不敢想象到了晚上麦多拉姆是如何入睡的,现在到明年2月,这里的最低温带要到零下30度,她的房间还没有通电,据她说,每月的电费要三十多元,我估计她交不起电费吧,她们家的孩子多,经济困难。麦多拉姆在用买来的塑料布包她的房子以保暖,我知道这种保温的效果实在不是太好。在交谈中,她俩的鼻子明显不通,一吸一吸的,有感冒的症状。我邀请麦多拉姆和索南哈央以及索南哈央德母亲到县城吃饭给麦多拉姆过生日,她说,现在是闭关期间,所有尼姑都不让到县城,这些天县城有尼姑纠察,抓住了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在和许多尼姑交谈中得知,她们出家修行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死后去个好地方或下辈子变个男人。在修行谷七千多尼姑中大多尼姑的家庭都不是很富有,因此她们的生活境况可想而知。
  万余名尼姑在山谷修行的确是一道让人扼腕叹息又充满期盼的风景,我粗线条地估计她们修行的真正目的不仅是下辈子变成一个男子,可能还有更高的追求和境界。他们下山一天捡作为燃料的干牛粪其价值只有三元五角钱,看他们结实的体魄顿觉劳其筋骨也是修行的课。她们持续创造“藏族/女人/出家人/苦修”这些关键词的传奇故事,她们的生活、生态方式都是一个外来人迫切要了解的。而我的解读近乎联想的结果,那就是:两三个尼姑组成的家庭看上去非常温馨,一二十人组成的小团体基本上来自藏区的同一地区,她们显得团结友爱,外人很难打进去,彼此鼓励,共同见证在佛法上的进步和人格上的日趋完善。
  在修行谷的一隅,汉地出家人悄然组成个新的生态景观:大锅饭,兄弟姊妹,乌托帮,看破红尘的人,另类生活的人,绝望的人,被洗脑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的后面还会添加更多的词汇。
  海拔四千多米空气极度稀薄是否有利于冥想?生存空间的微型化物质的匮乏是否时时刻刻在磨砺意志?几千个小僧舍呈立体U型所产生的道场>中击波是否在激荡辐射着每一个修行人的灵魂?!
  结束了佛学院的采访拍摄,我三番五次转车来到了大山深处的亚青邬金禅林,这里也叫也叫亚青寺,隐藏在川西高原的深处。许多年以前,宁玛派著名的大伏藏师色拉阳智尊者曾来到亚青,并作出“若于此建寺将令教法兴盛”的善妙授记。1985年,其弟子大喇嘛阿秋仁波切(即阿秋法王)遂在此建立了亚青邬金禅林,虽然历史并不十分悠久,却逐渐成为藏汉各地数万人传授大圆满法之殊胜引导,在藏传佛教中拥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亚青与色达五明佛学院一样,都是学佛修行之所。不同的是,五明佛学院偏重文修,亚青则更重于实修,相比之下,亚青也显得更为空灵。如果说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是闻听教法的最胜处,那么亚青寺则是闭关实修的上上之选。
  亚青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美好的,因为它带来身心视觉的震撼,更因为那里的人们是简单的、快乐的、友好的。整个藏区究竟有多少觉姆在默默地为探索生命的真理而努力?据说亚青寺就有大约四千名觉姆,也有说一万的,色达县五明佛学院的觉姆们大概有七千。据我了解,这几年,有不少觉姆陆续从色达五明佛学院来到亚青寺修行,这说明甘孜苦修的精神中心正在亚青寺形成。
  亚青寺冬季的黄昏最迷人,这时炊烟弥漫,河水闪耀着金光,颂经声随风远远传来,犹如天籁,动人心弦。这样的感觉,只有在那里可以感受。
  这地方没有出租车,要拍摄的点距离我住的地方又很远,加上器材很重,我急得团团转,心急得已经到了极限,我迅速做出两点一面的拍摄思路,先拦下一辆摩托车到南面的高地上拍摄雪地里的修行小屋,这期间很顺利完成了拍摄计划,不幸的是我突然发现我的卡片机不见了,里面全是重要的资料片。眼看日头不高了,距离第二个拍摄点还有很远的距离,走路的话得一个小时,到那时太阳可能也下山了,没有光线就得收队。我预感到我的运气很好,突然来了摩托车,我强行拦住了,说给司机油钱。我顺利来到了第二个拍摄点。尼姑们在只有冰柜大小的小木屋苦修,她们的诵经声有说唱两种,其中唱调悲怆,仿佛世界末日的祈祷,有好 像腾飞前的告诫或给亲人们哭腔的告别,这声音的穿透力很强,直至我的内心深处。尼姑们在小木屋个个对着太阳冥想,此时此刻她们已不知外界的任何事物,她们的眼睛迷离超然,神情泰然,我被这个景象震撼了!我下山到了她们居住的这个“面”上拍摄,撼人的一幕又出现了,几十个尼姑排成一排给家里人打电话,有说的有哭的,其情景使人感到温暖又感到悲伤。
  在亚青寺苦修,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交通不便物资匮乏,可这一切并未能阻止有志实修者的脚步。觉姆们远离尘世,在门闩紧闭的尼庵中苦读经文、虔诚祈祷、恪守戒律、自我磨难,努力以一颗圣洁之心,去叩响她们理想中的“超然世界”之门。
  来自新龙县叫一茜拉姆的尼姑很大方地邀请我到她家玩,还带我到她的同乡一西卓玛家喝红茶。一西卓玛会讲一些汉语,而一西拉姆闭关一个月不能说话,她们的同乡多吉卓玛胖乎乎只知道笑,我们起聊得很开心,我给她们照了合影。这里有狗患,旅社的老板说今年6月野狗咬死两个尼姑,我告辞时一西卓玛吩咐一西拉姆和多吉卓玛送我回旅馆,一路上她们不停给我打狗,把我照顾得很周到。
  亚青寺是觉姆的天堂,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里,大部分的岁月,她们都独自呆在小屋里,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在亚青寺授记中,未来将有众多弟子虹化而去,这是藏传佛教修行大圆满法的最高境界。众多在亚青寺实修的僧众在坚持,在等待,而我们似乎也在等待,我们所期冀的并非虹化而去,而是希望自己的心灵回到嘈杂浮躁的都市后,能够平静且从容。
  
  旅游 资讯
  路途:1、从青海的果洛州班玛县和从四川成都坐班车一天之内都可以到达色达县。从成都到色达县全程约700公里,从成都西门车站有发往色达县的长途客车。从青海班玛县需包车去色达,夏季走便道需6、7个小时,冬季走大路得整整一天。
  2、从甘孜出发,得翻越海拔5800米的卓达雪山,约130公里的路到亚青寺,冬季有雪的情况下得走9个多小时。早上甘孜县主街上有去往亚青寺的班车和出租车,班车票价35元,小出租车可坐7人,人满了就走,票价50-65元,但不安全。
  住宿:冬季色达和亚青寺的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加上高原气候多变,应做好相应的物质和心理准备,特别是个人用品和必备药品应随身携带。色达县可住高原魂宾馆,每晚80元,有电热风和电热毯,但厕所的水管都是冻的,不要奢望冬季在色达和亚青寺洗澡。亚青的住宿条件更差,没有自来水和电,住在汽车站南300米的招待所好些,建议冬季带上睡袋和灯具。
  饮食:两地饮食上除正宗川菜外兼营藏族风味,如酥油茶、油条、酸奶、三合一、砣砣肉等。特别提醒:色达五明佛学院现在可以拍摄照片,拍摄前要征得对方同意,晚上不要贸然闯进觉姆的居住地。亚青寺白天晚上千万要注意防狗。建议准备些感冒药和消炎药送给她们。
其他文献
沉睡地下3000多年的甲骨,120年前被清代学者王懿荣发现,人们常用“一片甲骨惊天下”形容它给世界带来的震惊。此后,代代中国学人焚膏继晷,隐藏在神秘甲骨中的中华智慧和文明密码被一一破译。3000年间,它突破造字、书写、拼音化和信息化等重重危机,顽强“活”到了今天并不断焕发青春,成为当今中华文化自信最坚实的基石。  11月1日,社会各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此刻,作为一
一、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出生于英国北部的约克郡。1820年,她随父亲迁至偏僻山村哈沃斯。1824年,她被送到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1831年,她进入伍勒小姐所办的学校学习,后任教于该校,于1838年辞职。此后,她曾两度到富人家担任家庭教师,最终因自己的孤傲性格和世人的歧视而放弃这一职业。  1845年,夏洛蒂·勃朗特与两个妹妹商议并出版了一本诗集。这极大地增强了姐妹三人
当我从酒店拿到菲斯古城的地图时,真的震惊了。这哪里是地图,简直就是一张网,那些地图上细如蛛丝的线条,都是老城里一条条古老的巷子。于是,我更加相信朋友的话:在菲斯(Fez)古城,是不需要地图的。因为无论拿着多么详细的地图,你始终都会迷路。  迷失在古城中  既然怎么都会迷路,不如索性抛开地图,就让自己彻底迷失在老城之中吧。  Fez古城有十几公里保存完好的城墙,城门十几个,但你必须从布日卢蓝门进入菲
带着让消费者了解企业、让企业走近消费者的夙愿,2004年9月10日,“顺风、顺水、顺鑫游”(以下简称“顺鑫游”)在京东顺义欢庆的锣鼓声中正式诞生了。“顺鑫游”是公司依托自身工业生产资源,以旗下的牛栏山酒厂、鹏程肉食品公司、创新食品分公司三家食品生产企业为主体,面向游客开放产品生产全过程,让游客走进公司,亲身感受公司食品安全的保障水平,感受顺鑫食品品质,为社会各界开设了鲜活的食品安全展示与教育的课堂
北京·密云古北水镇(司马台长城)国际旅游度假区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是京郊罕见的山水城结合的自然古村落形成的。保存有精美的民国风格的山地四合院建筑43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9平方公里。古朴、典雅、风景如画,是典型的北方旅游度假小镇。邀上家人和好友,住进北方山地四合院,遥望夜幕低垂下的星空,是人生绝佳的享受。  古北水镇,依偎在汤河的怀抱中,背靠中国最雄奇、险峻的司马台长城。在山与水之间,在长城脚
扬美古镇位于广西南宁市西部江南区江西镇,距南宁市36公里,坐落于左江、右江、邕江交汇之上游,三面环江,形如半岛。  古镇始建于宋代、繁荣于明末清初,当时是方圆近百公里的商品集散地。这里曾“盛产”举人,出过状元,也是辛亥革命党人黄兴、梁烈亚进行革命活动的根据地。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扬美拥有目前广西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现有三百余栋明清建筑,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南宁市珍贵的历史
“高山顶上茶花开,阿哥阿妹跳脚来;跳脚跳到黄灰冒,跳脚跳到太阳出……”。这是永仁直苴地区彝族传统赛装节跳脚场上的真实写照。每年的正月十五,在云南永仁县直苴地区,都会有一场盛大的彝族“赛装节”。直苴村的彝族赛装节与城市中的时装表演有点相似,称得上是现代时装表演的鼻祖。  确实,一个生活在遥远、偏僻的大山背后的彝族支系,一直名不见经传,突然有一天,它那不为人知晓的独特风俗却一下子显山露水,就像一个“秘
巴音郭楞,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流域”。巴州地处新疆南北疆的交通要道,具有承北起南的作用,地理位置优越。巴州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已形成公路、铁路、航空、管道齐备的立体运输网络。巴州旅游资源类型全、品位高、数量多,辽阔的地域,悬殊的高差,大自然的恩赐,加之人类历史的钟爱,形成了巴音郭楞博大、神奇、独特、多元的自然与人文旅游景观。  巴州坚持把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作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
北京广阳博海医院是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科研为一体的中医特色综合性医院,医院建立了国内唯一的、大规模的新鲜中药基地,无公害新鲜中药基地200余亩,新鲜中药温室大棚28栋,坐落在北京市永定河畔风景秀丽的林果之乡——房山区长阳镇夏场村。  作为新鲜中药种植基地,广阳博海医院在鲜药种植过程中,坚持不施化肥、不喷农药,一律施用有机肥料,采用自然方法消除病虫害。在培育鲜药时,使用的是农家有机肥;在临床使
平遥的牛肉太谷饼,  清徐的葡萄甜透心,  阳泉煤炭有名声呀,  平定的砂锅亮晶晶。  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山西民歌《夸土产》,唱遍了三晋大地,唱红了大江南北,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平定的砂锅亮晶晶”唱出了陶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平定砂器在海内外享有的盛名。每当听到这首歌,仿佛眼前浮现出熊熊炭火烧出了闪闪发亮的平定砂锅;耳边响起推着小车满载砂锅走街串巷小贩们的响亮的叫卖声和敲打出的清脆响声;闻到了